四是实行先综合后分项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2022年版课标》规定,在1-9年级开设的艺术课程,具体科目设置为:1-2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3-7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内容;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每位学生至少选择2项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7年级开设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供学生选择。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另一方面体现了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可以实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又可以与高中多模块选择性教学相对接。
(四)指导学业评价,完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
《2022年版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两个部分,两者都是对学生在完成本课程某个阶段性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描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实现,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提供依据。
学业要求是针对内容单位的基本学习要求,侧重指向学生学习学科内容后形成的学科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所以与内容要求中的学习内容一一对应。学业要求既是对特定课程内容在学段学习目标上的具体化,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在相关课程内容学习中的具体化,体现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在自身形成“核心素养”的某些具体表现特征。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其侧重点在于对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总体刻画,旨在描述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水平表现。《2022年版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各学段学习结束之后应达到的合格水平要求。
相比于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更侧重体现核心素养表现特征在“质性”上的规定性,质量标准可以让人们知道怎样才是好的或是合格的,是在“需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知道得怎么样”“做得怎么样”的表现特征。学段间也是更多体现素养表现特征之间的质性差异,而不是“量”上的要求和差异性。
艺术课程学业质量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结合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分学段对学生学业成就及其表现特征作了具体的描述。比如体现艺术表现素养发展方面的演唱,在“质”方面的基本表现特征就是正确度、流畅性、完整性、表现力等。有了表现标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就有据可依,真正起到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三、增强指导,把握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为增强对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指导,《2022年版课标》在“学业要求”后面增加了“教学提示”,旨在使课程内容要求切实能够为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提供指导,为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提供参考。“教学提示”具体围绕学生的基本学习活动经历,从教学策略、情境素材和学习活动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其中,教学策略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明确教学设计的要点、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情境素材建议主要提供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体现素养发展要求的学习情境素材等方面的建议。学习活动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明确完成该项学习任务必要的学习活动经历和过程,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如调查、实验、制作,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等),确保将学科思想与方法及学生应形成的核心素养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教学方面,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科育人价值,强化素养立意的教学要求,实现从以学科知识、技能为本到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转变。在核心素养统领下,构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体系。把激发兴趣与学习内驱力、尊重差异、增强自信、发展素养、形成特长等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身性特点。同时,要认真研读教学要求,明确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综合性、情境化等特点。
在评价与考试命题方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及命题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明确了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结果的呈现和运用,提倡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表现性评价,关注结果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体现学生艺术素养培育与发展的连续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