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课改

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一、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音乐的本体出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理念,我们怎么操作呢?我们设计音乐课的切人点在那儿呢?这不能不使我们反问自己:音乐究竟是什么?


  音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那么音乐究竟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征,音乐以什么抓住我们的心,它的内容是什么,音乐是怎样创作的,音乐的功能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搞清楚,也只有首先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尝试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新教材为我们设计了好多可操作方案。如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从内容上更趋向现代、时尚,选材优美;版面设计上,音画结合,使音乐更便于理解,旋律线更加直观,让人同构联觉;内容上分为四块,即唱歌、欣赏、演奏、实践与创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最终目的都是想通过音乐实践,达成音乐审美教育。如果我们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更大范围地灵活地设计我们的音乐课。


  (二)加强课堂教学生成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人,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种变化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落实、课堂逐渐焕发出生命活力的体现。与这种可喜的变化相应的教学流行语也应运而生,最典型的就是那句。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不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更多的课堂还并没有因为即时性课程资源的生成变得精彩起来,因此我们仍需努力。


  我们可以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积累文化,提升素养。教学中要注意有”形“有”神“、有”情“有”韵“,并以”情景“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创设和渲染一种优美,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融入音乐课堂中。


  (三)加强教师基本功


  要使音乐教学的水平整体有所提升,就必须要加强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说到音乐教师的基本功,我们认为绝不只是弹琴、唱歌、跳舞,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这是做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这主要是指音乐老师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与音乐相关的综合文化素养,它不应该只停留在热爱音乐和谈论音乐这个层面。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文化理论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应加强对人文精神的渲染,关注学生的精神,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全方位地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还要求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很简洁时尚的语言,对各种音乐作出深层次的解读,使学生听了作出发自心底的回应,这些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师的历史使命。


  (四)对互动方式的正确理解


  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情境下,发生在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与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几种。现在的课堂互动有几个误区:


  (1)误以为热闹的活动就是互动。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做音乐律动,这时学生们马上会出现异常”热闹“的反应。待音乐声起,一部分学生开始喧闹嬉笑,一部分同学开始默默地发呆,一部分开始相互推辞,觉得不好意思,干脆去做别的事情。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缺乏互动学习的规则,也即通常讲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误以为简单的无价值问答就是互动。我们说教学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包括问题的设计也一样,言语的巧妙问答,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堂中,一些无价值的问答,不但会拖延上课时间,而且对教学没有任何意义。


  (3)误以为低效的学生参与就是互动。在我们的课堂生活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分别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与稳定的组织,一切以方便教师教学活动为主要考虑因素,也很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便于掌握课堂的进度和局面,但由于交互的量和面有限,不能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很多学生交流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某些学生可能由于不善于和教师沟通而丧失应有的学习机会。


  (4)误以为齐全的电教手段就是互动。在电子教育流行的今天,许多教师也”赶时髦“,经常通过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来与学生进行互动,运用人机交互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解答各种问题,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现状,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和辅导。但在上课的环节中,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即使是再漂亮的多媒体图片也是多此一举,不能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良好工具。


  二、发展方向


  (一)突出音乐学科本体特点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逻辑思维认知的过程.在教学目标的拟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与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如数学、物理等)不同,因此音乐教学要符合自身的规律。音乐课上不管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是音乐技能的训练,都要遵循音乐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擎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音乐的美,这也是真正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理念之处。


  (二)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仍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体制和观念,使得我国民族音乐在教育中处于从属地位。中西方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政治、文化各有不同,因而教学体制和理念也是有区别的,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实施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时,与现行的西方音乐体系应该是相对独立、平等和互补的,这样才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


  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的,各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平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我们应该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甚大,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我们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本地或个人实际的模式。


  (三)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音乐教学中要承认差别。不同的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种音乐能力(如音高感、节奏感、嗓音等)更是因人而异。各校、各班的音乐基础也有差别。因此,要承认学生个体的音乐能力、学习基础的差别,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兼顾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逐步跟上,缩小差距。为此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差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区别对待。


  对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要防止发生歧视甚至剥夺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现象。对有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帮助他人的音乐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课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教学中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培养学生这种做人的勇气。


  (四)实现音乐教学设计创新


  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呢?为什么多数教师并不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但就是没有让人惊喜的设计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是对要设计的教学内容分析不够透彻,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实质;二是教学设计往往受教学框框的束缚,跳不出老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书设计思维的模式;三是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总结出新的思维视角,有了足够的储备,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


  (五)加强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人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法,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行为、效果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是一位教师业务提高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保证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使教学达到优化。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可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写反思的时候,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这样,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思考才会趋于全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