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课改

听中寻趣,乐在其中――《这是什么?》一课中关于聆听教学的探索

作者:骆娜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骆娜

  【摘要】: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本文是我校音乐教研组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歌曲学唱和欣赏中如何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完整的聆听、如何创造反复聆听的条件、怎样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乐趣,以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八课《这是什么?》为例,围绕聆听展开的一系列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聆听;静心;完整;趣味

  聆听是通向音乐的桥梁,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步入音乐天地的阶梯。聆听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注重聆听,感受音乐,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课标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它在概括凸显了音乐学科特点的同时,也引领着音乐教师们的日常音乐课教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小学音乐教师,特别是在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时,常常被如何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完整的聆听、如何指导反复聆听、怎样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乐趣等一系列关于聆听产生的问题而困扰着。下面就以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八课《这是什么?》为例,谈谈我校音乐教研组在歌曲学唱和欣赏中关于聆听教学进行的思考和探索。

  一、如何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完整的聆听

  首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静不下心来。其次静下心来完整聆听,对音乐课的养成教育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这对矛盾的确是让低段音乐教师搔头挠耳。

  听前设问,激发静听。教师要养成聆听前设定问题的习惯,把聆听变成一种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明确的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维持的一种注意。只有在聆听前设定与歌曲内容紧密相关、有特点的问题,才能变无意识聆听为有意识聆听。

  学唱《这是什么?》前,我们设置了“你能找到歌曲里小闹钟的声音吗?”歌曲中有秒针的“嘀嗒”声和“当、当、当”的报时声,答案的多样性让学生更关注聆听。

  在欣赏《调皮的小闹钟》前,设置了问题:“时钟除了会报时,还会发出什么声音?”(生答:还会叫你起床------闹铃。)再问:“你能从下面的音乐中找出藏着的闹铃声音吗?看谁的小耳朵最灵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加上充满探索和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孩子们听的意识和兴趣,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音乐吸引,安静完整的聆听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如何创造反复聆听的条件

  这里我们要区分“反复”和“重复”。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如何在反复的聆听中摆脱简单重复的困扰呢?

  首先:抓住重点,反复聆听。《调皮的小闹钟》欣赏片段的截取,也让教研组的老师们思考权衡了一番。整个作品为管弦乐,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创作。乐曲为C大调、4/4,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写成。乐曲开始用木鱼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开始它很有规律,带有装饰音的主题。主题之后,是第一插部。接着转成了G大调,旋律以附点音符为特色。主题再现,接第二插部。乐曲进行中不时插入闹钟的铃声和不规则的走动声。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加有反复后接尾声。课标在音乐情绪和情感中指出:1~2年级,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进行曲、舞曲及其他题材的音乐段落。《调皮的小闹钟》作品曲式结构的复杂性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通过实践教学也证明整首乐曲的完整聆听,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紧迫,听到第三遍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坐不住了。因此我们对作品主题进行了截取,相对完整的聆听取得了满意的课堂效果。聆听主题一遍后,设置了问题“闹铃响了几次?”,各班学生都能很专注地聆听二遍,在感受音乐旋律风趣、幽默的同时,找出和确认答案:闹铃响了8次。

  其次:教师还要学习提问的技巧,抓住音乐的特点进行提问。教师提问前首先要做的功课是“吃透教材”,对所要教的内容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教学目标,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当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让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核心问题展开。特别是歌唱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提问总是千篇一律: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是几拍子的?要知道一年级的教材中,歌曲情绪除了欢快活泼就是优美抒情。虽然这些问题是紧紧围绕着音乐要素展开的,但是没有充实的具体内容、缺乏生动强烈的感情支持,一味地采用重复的语言,时间久了也会麻木孩子们的听觉。

  三、如何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发现乐趣

  课标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认识到低段学生好动的特点,聆听教学围绕“动听结合,乐在其中”展开。

  《这是什么?》第一遍完整聆听后,大部分班级的孩子们只关注到时钟的报时声。这时教师机智的调整教学环节,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报时的声音吗?”(生进行探索)。教师出示图谱:

  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动作设计的不足。最终结合报时声的高低、长短创编了报时动作。“你能用自己编创的动作在歌曲中小闹钟报时的地方敲一敲吗?看谁能向小闹钟一样准确的报时!”除了报时的声音,另外你的小耳朵还捕捉到时钟发出了什么声音?“学生很快从象声词上发现秒钟走动的声音。师生一起用肢体探索模仿秒钟一走一顿的样子,真是生动有趣。”你们想不想和秒针一起走起来呀?“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激起儿童们的求知欲和求学的欲望“,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听边表演,随着音乐律动,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

  作品《调皮的小闹钟》主题的反复聆听中,我们是这样挖掘趣点的。“你能把闹铃的声音画出来吗?”随着流畅风趣的音乐,孩子们的手指在空中飞舞起来。再听“老师是这么画的,还可以怎么画?”

  出示打击乐器“三角铁”,“如果我们能够用它来模仿闹铃就好了,谁有办法?”探索敲击方法,随着音乐徒手模仿。请徒手模仿最好的孩子拿乐器随音乐敲一敲,其他师生一起徒手模仿。整个聆听过程,音乐主题的聆听达到8遍之多,可是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的样子。

  聆听是音乐教学的翅膀,只有打开这双翅膀,孩子们才能在音乐的天空自由翱翔;只有丰满这双羽翼,孩子们才能在音乐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作为本课的引领者,本次教研给我很多的启示:让聆听洗涤浮躁、让聆听完整无缺、让聆听妙趣横生,让孩子们从聆听起步,拥有热爱音乐的心灵。我想,老师对音乐有多了解,对音乐有多少热情,孩子们飞向音乐天堂的翅膀就多有力。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一年级下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