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课改

儿童音乐接受心理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邹平网络教研网》

音乐教育同人的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同成人的音乐接受心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有很多成人化的倾向,不利于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进行音乐教育,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本文将就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过程,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以及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接受的动力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唯一的学习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女孩,她的妈妈让她学钢琴,开始她觉得很新鲜,但是没过多久,她就不喜欢学了,妈妈还是逼着她学,后来她说什么也不练了,还说恨不得把手指剁下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乐队里她接触了大提琴,产生了兴趣。大提琴体积大,又不方便拿,家离学校又远,但她都不在乎,无论寒冬酷暑,一直坚持学习,还学得很好,小学毕业时还凭此特长考上了重点中学。这样的事例,在学乐器的儿童中非常普遍,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儿童接受音乐只是兴趣与好奇。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

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小提琴演奏时,是否会引起你的兴趣,想去学习它,将来自己也能演奏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当听到窗外马车的马蹄声响,小贝多芬就在琴键上笃笃地敲打几个音,还得意地对父亲说:“听!马车来了。”这看似幼稚的创作却使小贝多芬兴奋不已,而这最初创造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小学生看到一件乐器,感到新鲜、好奇、迫不及待地去敲敲打打,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接受反应的主要形式儿童接受音乐的反应可以说是本能,据研究表明,六个月的婴儿就可以对音乐做出身体反应,他会转向发出音乐声音的地方,还可以随音乐晰呀歌唱,并露出高兴的表情;三岁时就可以随音乐的节奏晃动身体,随着年龄增长,对音乐的动作反应将变得越来越富有内涵。

由此看来,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面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接受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1.歌唱的反应。当儿童听到他所喜欢的音乐时,就会跟着一起哼唱,即使唱不好也会投入很高的热情。这种感性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听唱法应是儿童学习歌曲的主要方法。从识谱入手学习歌曲的理性方法,往往会因为识谱的难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歌唱经验之后,再过渡到识谱歌唱,更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2.表情的反应。音乐是表情艺术,当人们听到音乐时的第一反应就是面部表情的变化。儿童虽然还不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但他会自然地对音乐作出最初的、最直接的表情反应,是发自内心的最感性的反应,不会掺杂任何理性的因素,当然这种表情的反应会随着对音乐的理性认识,不断从表面向内心深入发展。3.动作的反应。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有趣的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我国的儿童喜欢头部左右摇晃,澳大利亚的儿童喜欢上下晃动。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小学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明显特征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学会,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差异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明显特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都一样也是不现实的。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过分强调共性与统一是不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的。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个性也是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性的形成同后天的培养有重要的关系。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虽然个性是多方面的,如性格、情感、意志、行为等,个性的形成也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不可否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等。

二、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活动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注意、感觉、感知、记忆、情感、想象、理解、意志等,在整个活动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但同成人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音乐注意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很短。5~7岁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是10~15分钟,7~10岁的儿童是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儿童不可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件事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儿童的注意,才能使他们有效地学习,同时不断地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

(二)音乐感觉与知觉音乐感觉是最基础的一种音乐心理活动,是对音乐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对音乐整体形象的反映,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儿童音乐接受主要是以音乐感觉为主,感受与体验是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过分地追求对音乐的知觉反应是不实际的。

(三)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音乐是听觉艺术,离开了音乐记忆也就失去了音乐。儿童的记忆力是很发达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应多采用形象的记忆方法,如通过音乐活动、表演,在兴趣中进行音乐记忆。儿童记得快,但忘得也快,因此,要注意经常保持复习,重复记忆才能巩固。

(四)音乐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情感是儿童音乐接受的重要心理活动。儿童的情感正在发展时期,而且多是自然的流露,因此要保护儿童的这种纯真,不能用成人的情感标准去衡量他们,应让他们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五)音乐想象儿童的知识虽然还不丰富,但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因为想象力和知识并不是呈正比的,关键是养成想象的好习惯。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伟大的发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保护儿童的音乐想象,使他们感到通过音乐开展想象是一件有趣的事。

(六)音乐理解音乐理解是一种复杂的音乐心理活动,是综合音乐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对音乐的理解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谈到他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正说明了这个问题:(1)在青年时期悦耳的音乐;(2)青春期优美而典雅、不深刻的音乐;(3)成年时期优美而典雅的音乐,其中贯穿着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因此,不要强求儿童对音乐要有多深刻的理解,只要他们有初步的理解就可以了,随着他们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也会逐步深刻。

(七)意志在儿童音乐接受的过程中,意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意志不是独立的,它同其他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儿童缺乏顽强的意志,遇到困难就会丧失信心和勇气。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为学生设置一些任务、障碍,经过教师的辅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八)音乐思维在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过程中都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儿童的音乐思维同他们的音乐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实践越多,音乐思维越活跃。比如,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感知音乐的同时就伴随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对音乐情绪的感受,或欢快或优美,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受,随音乐产生的对音乐的想象,以及对音乐的初步理解都是通过音乐思维的活动完成的。与成人的音乐思维相比,儿童的音乐思维更多地表现为音乐直觉思维,随着音乐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音乐思维的能力也会提高。以上的种种音乐接受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时某个方面强些,有时某个方面弱些。由此看来,儿童的音乐接受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

三、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一)音乐听力的发展音乐听力是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力是最重要的。有些儿童唱歌唱不准,许多人认为是唱的原因,是五音不全,其实这是听觉的问题。生理学研究证明,12岁以前的儿童的音乐听力都是可以培养的,12岁以后就困难了。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听力的重要时期。舒特.戴森、加布国佐尔的研究伽。年龄(岁)音乐发展主要特征0~1对声音作出各种反应。1~2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并唱歌。2~3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能感知旋律轮廓。此时如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能识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仿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音的堆砌好听。7~8有鉴赏协和与不协和音的能力。8~9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韵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10~11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的感知和判断能力。12~17欣赏、认知和感情反应能力均逐年提高。以上这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音乐听力的基础上,音乐听力越强,音乐能力就越强。

儿童音乐听觉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各种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音乐内心听觉能力。1.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音乐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培养儿童对这些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儿童最容易听辨的是音的长短、快慢和强弱,逐步过渡到音高和音色的听辨。儿童的音乐听党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不可操之过急,必须经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才能实现。2.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能力。对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力,首先表现在对音乐的情绪把握和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其中也渗透了音乐审美的发展。这种能力是在对音乐要素听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越强,整体音乐形象的听辨力就越强。第二是对音乐曲式结构的听辨。曲式是构成音乐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曲式的听辨力,就如同找到了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使听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音响,顿时成了有层次、有条理、有章节的音乐了。第三是音乐体裁的听辨力。音乐体裁的种类很多,如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舞曲、船歌、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等。每一种体裁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准确地听群体裁特点,有助于对整体音乐形象的理解。3.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内心音乐听觉也可称为内心听觉想象,是指在音响结束后,通过听觉想象仍能保留音乐的音响,或是在音响之前,通过识谱,把纸k的音符转化为实际的音响。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听觉经验,当欣赏完一段音乐之后,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久久地在耳边索绕,口中还能轻轻地哼唱。可是过不了多久,就记不住了,这就是内心音乐听觉的作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稍纵即逝,只有靠内心听觉的能力才能留住音乐,获得音乐的体验。在儿童音乐听力的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不能使用纯概念式的方法,要以音乐的音响为基础,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音乐审美力的发展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是随着音乐的感知与音乐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又与音乐的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儿童的音乐审美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音乐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情感和音乐审美理解四个阶段,其中主要是音乐审美感知。1.儿童的音乐审美基本上是处于音乐审美感知阶段,从声音的感性材料中直接获得美的感受。例如,儿童只是凭直觉来判断音乐美不美,他觉得好听就是美,他觉得不好听就是不美,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原因。教材中,我们认为是优秀的歌曲,但他们就是不喜欢,这里除了音乐本身的问题之外,主要是因为儿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还处于低级阶段,还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音乐。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儿童音乐的感知力,对音乐的感知越深,所获得的美感才能越深。一般来说,儿童最先感知的是音的长短和强弱,然后是快慢,对音色的分辨和音高概念的形成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音乐的对比能力在音乐审美感知阶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到一段歌曲中乐句之间的对比,一首乐曲中乐段之间的对比;大到交响曲中乐章之间的对比。音乐是离不开对比的。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对比,就可以促进儿童审美力的发展。在儿童时期,音乐对比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是获得了初步的音乐对比能力,不能等同于成人。2.音乐审美想象。由于儿童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阶段,因此,儿童的音乐审美想象主要是音乐再造想象。通过音乐形象性的表现,与生活中的事情产生联想。如听到吸呐模拟鸟的鸣叫,想象鸟的形象;听到奔马的节奏联想到马的形象等。对以表情性为主的音乐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儿童的音乐教育要以形象性的音乐为主,培养儿童再造想象的能力,适当地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想象。3.音乐审美情感。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最容易获得的是欢快的情感。因此,他们喜欢动感的、欢快的音乐,而对较慢的,虽然是非常优美的音乐,也会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音乐审美情感的形成离不开对音乐的深入感知,离不开音乐思维的活动,而这两方面在儿童时期都不可能很深入。所以,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儿童欢快、雄壮、优美的审美情感,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4.音乐审美理解。音乐审美理解是一种融感知、想象、情感为一体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对音乐本质的领悟,与客体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儿童阶段学生不可能对音乐有很深刻的理解,但可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为他们今后的音乐审美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对音乐创造应有一个广义的认识,音乐创造不是简单的创造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等。由于音乐呈现非具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音乐教育十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儿童的音乐创造性思维主要以跳跃思维为主,跳跃思维和直线思维相结合。他们的创造完全凭自己的感觉,不会按照理性的轨迹,考虑应该怎么样,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种跳跃性思维的能力正是创造力培养的条件,应该积极保护。但我们的传统教育却不是这样。有关部门做了一个调查,其中问到:(1)是否喜欢说出与众不同的意见。(44%、37%、19%)(2)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64%、18%、8%)(3)是否想用多种方法来解题。(35%、28%、13%)调查结果显示,低、中、高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差异,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越到高年级反而越不活跃。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反思我们过去的音乐教育,恰恰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共性代替了个性,用专业训练代替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有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再具备一定的音乐创造知识,就可以进行音乐创作了。儿童没有框框的束服,他们的创作虽然是幼稚的,有时甚至是违反音乐规律的,但正是这种创作的萌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儿童的创造力发展首先是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就包含了创造的因素。例如,按例句的格式创作歌词或短的乐句;然后是即兴创作,如随口唱出一段旋律,按节奏创编旋律,旋律填空,旋律问答,“鱼咬尾”等;最后进入音乐创作。以上这些音乐创造活动是为音乐创作打基础,重在过程,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不必太注重结果。即使是进入真正的创作阶段也不能过高地注重结果,儿童在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活跃的思维比掌握知识结果要重要得多。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必须在音乐实践中培养,欣赏、表演、创作是音乐实践的主要内容,在音乐的实践中就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特别是音乐表演,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在唱歌和演奏中,必定要融入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这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四、根据儿童音乐接受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虽然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也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如枯燥的技能训练,师道尊严的影响,顽固的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的教学等都不符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因此必须改革。

(一)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理念,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主体性教育的特征。(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宽松、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创设教学的民主气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发展学生主体的主要方法,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原苏联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强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此,怎样设计活动就成为发展学生主体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对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3)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教学。过去我们的音乐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必须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开放性教学有多种形式,如开放性的教材、开放性的教法、开放性的学习、开放性的课堂等。要提倡个体与集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主体性教育的目标。(1)独立性。独立性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学自理等。应培养学生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心,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这在过去强调共性、统一的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加大个体学习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2)主动性。主动性包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等。应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有竞争意识,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表现的欲望,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能积极扩展学习领域。因此,要提倡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3)创造性。创造性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应培养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善于联想和想象,有创造的愿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根据这个目标,教学中应增加即兴创造的内容,还应增加乐器小制作等,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主体性教学的方法。教学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根据主体性教育的理念,教师就可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1)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2)愉快教育法。这种方法我们已有许多经验,主要是创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3)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法。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模式为:创设情境(初步参与)──引导自学(独立参与)──组织交往(合作参与)──精讲解疑(深入参与)──总结演练(拓展参与)。(4)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激励竞争创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一次革命,它根据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从兴趣和感性入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违背了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接受音乐的主要方式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因此,必须改灌输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通过创造性的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育。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美国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日本提出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生存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韩国要求中小学的教育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音乐教育如何进行创造性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

什么是创造性教育呢?创造性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并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教学活动。创造性教育也称为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

1.创造性教育的培养目标。创造性教育是一种特殊能力的培养,它同智力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力高不等于创造力高,因此不能把创造性教育和知识教育等同起来。(1)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内容,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环境,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把创造作为重要的内容标准之一,要求在教材中设计大量的创造性音乐活动,从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索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相结合的复杂思维过程,特别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等。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此要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创造力的发展。(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把“表现”列为重要的内容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能力,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中,包括积极的创造意识、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个性与协调的合作能力。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力提倡创造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音乐创造性教育的内容。(1)探索音乐的构成。音乐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艺术,过去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现在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2)培养联想和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音乐欣赏的作用,要不断改革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从专业化的欣赏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对音乐的感悟入手,促进想象力的发展。(3)培养组织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不仅要学会搜集信息,而且还要学会根据需要组织信息,这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4)音乐创作。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广泛的创造意识,另一个就是音乐创作。用音乐的手段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表达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悟。

3.创造性的教学方法。(1)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呼唤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小组学习:可发挥特长,产生领袖人物,锻炼组织能力,交流与合作。②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得出结论,重视过程。③讨论:问题要有深度而不是浮在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④表演:这里的表演是指专门的表演会,需要课前组织、排练、设计、实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的问题、提供研究的资料、实验手段)、学生独立研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获得问题的结论(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要靠内在的动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教育绝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它有着很丰富、深刻的内涵,要让学生通过探究音乐获得综合素质的培养。(3)参与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参与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现在的音乐教学,很多还是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师应把学生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全面参与。主动参与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全面参与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可以设计“欢度‘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有唱歌、跳舞、朗诵、写字、画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参与形式要多样化,除了听、说、动、唱、奏、写、画外,还要开拓新的领域。不仅要有动的参与,也要有静的参与,但内心的参与还需要用外显的方式来表现,否则,不利于对学生参与结果的检查。

(三)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审美力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地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比较枯燥、单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只重技能,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从音乐审美入手,通过音乐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技能性的学习方法,只能使儿童望而生畏,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必须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1.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1)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特征。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象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螺旋式的发展并不断深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2)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思维的特征。艺术的审美是通过艺术的思维来完成的,同样,音乐的审美是通过音乐思维来完成的。音乐思维是以乐音的运动形式进行的形象思维。它以独特的听觉思维方式,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要素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本质的领悟和情感体验。音乐思维具有时间性、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音乐审美的全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3)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媒介就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这是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倾注了他们全部的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心中流出来的。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们通过高超的演奏(唱)技巧表达着音乐的丰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体验,随着欣赏者本身的情感投入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这种情感体验会越来越深刻,而且永无止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

2.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1)感受与鉴赏。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情绪、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2)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表演等。(3)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音乐创造等。(4)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等。

3.音乐审美教育的方法。(1)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音乐的学习主要是对音响的感受,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就是感受、体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或体验也是不同的,为了能表达对音乐的内心感受,还要有外化的表现手段。(2)通过音响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非听觉的手段都不能正确反映对音乐的审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要通过音乐的音响进行音乐学习。(3)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音乐的主要实践活动,音乐的美感也是通过这三项活动体现的,如作曲家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现音乐美,音乐演奏(唱)是通过音色来表现音乐,欣赏者则是通过对音响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美,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4)通过学科综合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要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误区,通过学科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音乐与诗歌就有着相似的意境。有学者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所描绘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正如张悦《山夜间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他的《大调钢琴三重奏》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也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那份宁静的境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更加深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改革教学方法,走出以音乐学科为中心的误区,实施全面的、综合性的大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