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课改

走出音乐课改“怪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邹平网络教研平台》

从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到课改的“花式”教学,再到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音乐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本分----花哨----返璞归真”的过程,就像人的成长经历一样,从少时的遵守规矩到初成人时的叛逆再到成年后的成熟,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探索的过程,允许“犯错”。只要走出以下几个“怪圈”,就有可能完成“蜕变”,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一、课件唱主角,师生交流效率低,教师学生跟着课件走。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走进课堂,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尤其是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呈现,省却了教师大量讲解而事倍功半的无效劳动,从而达到事倍功半。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如认为多多益善。在教学中,尤其在参加优质课评选时大量使用多媒体,让课件唱主角,整堂课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顾不上师生交流的效率。如果把课件从他的教学中忽略不计,他的课就变成一堆烂泥,失去教学的主题。有效使用多媒体是突破这一怪圈的关键。

二、注重展示教师基本功,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审美--音乐课上所有的东西都应具有欣赏性。如教师的语言、教师的动作、教师的弹奏、教师的体态语言等,都应是美的。基于此,有些教师就把课堂变成了自己展示的舞台,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四季歌》时,反复地用电小提琴分段演奏,展示了高超的电小提琴演奏技巧。但从头到尾没有让学生完整欣赏整段音乐,更谈不上对比每一部分的异同了。还有的老师在初次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时,为了给学生更形象的印象,给歌曲编上优美的动作。也防止在歌曲表演阶段无据可依。但教师示范动作过多反而容易限制学生动作创编的思维,因此教学示范要防止先入为主,要突出音乐课“以听为主”的主要手段。教学示范有效是突破这一怪圈的钥匙。

三、对作品的挖掘层次浅,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忽略学生的能力发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让整堂课生动活跃,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游戏或背景来烘托气氛,表面上看轰轰烈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自然,但细究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忽略作品内涵的挖掘,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设计要有效是突破这一怪圈的出发点。

四、渗透过度,喧宾夺主

课改主张学科间知识的互相渗透,但是一定掌握适度,否则学科间渗透过度,会造成喧宾夺主,忽略音乐教学的主题。例如,听过一节音乐课《数蛤蟆》,这节课是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建立音乐与数学的联系。但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算术教学占去大量时间,使人产生疑问:这到底是音乐可还是数学课?

因此,精心选择,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可以突破这一怪圈。这样做有三个好处:1、完成教学任务。2、避免单调。3、让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印象。

五、注重表演,忽略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

在学唱完歌曲后,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便引导学生利用舞蹈、画画、创编歌词、编配打击乐器等诸多方式来表现歌曲,但至于学生是否准确掌握了歌曲的音准、节奏、速度呢?没有检测。甚至在展示时,连最起码的背唱歌词都做不到。以至于学生一边拿着课本一边表现,既妨碍了学生完整表现歌曲又记不住歌词。有时甚至由于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常规,真正实施起来效果不一定理想。甚至浪费时间,使教学卡壳,影响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就应适可而止,另外开辟新的教学形式。所以说教学检测是最能体现教学是否有效,而背唱歌曲又是表现歌曲的前题。

还要注意整体学唱后要抓重点、抓难点。教唱中突出亮点----明确要教会学生什么?利用齐唱、领唱、独唱等演唱形式,在反复练习中评价指导,在普遍学唱基础上还要培养优秀小歌手。注重教学检测是有效突破这一怪圈的钥匙。

六、课堂语言交流效率低。

表现在教师问题简,学生回答简。甚至注重音乐问题的提出,而忽略音乐问题的解决。如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范唱,但范唱完了之后却忽略了对所提问题的检查。致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严重挫伤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学要回归本体,关注音乐问题的提出以及音乐问题的解决。教学评价有效可以突破这一怪圈。

七、讲解专业化

比如在讲解音乐知识反复记号时,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味地从专业角度去讲解,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老师的讲解事倍功半。倒不如引导学生把它形象化:当你看到这一符号时,你想到了什么?(一对小眼睛),它会监督我们有没有再唱一遍。由此可见,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示范有效、教学过程设计有效、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检测有效、教学评价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效是走出音乐课教学改革怪圈的法宝,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表现所在,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法宝,相信大家就找到了有效教学的钥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