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温岭教研网》
【内容摘要】时下语文老师教音乐的现象也见怪不怪了,在这样的音乐课上,难免有点语文味。本文针对自身的实际教学,觉得在音乐课上,应该语文味让学生真情投入,语文味为课堂突破难点,朗读声与歌声融汇贯通,音乐课与语文课相互整合几方面入手。阐述了一个语文老师上音乐课的迷茫,能否追求一个充满语文味的音乐课。
【关键词】语文味;音乐课朗读声;歌声进课堂;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没有一副动听、悦耳的歌喉,没有一手优美、流畅的琴艺,却担任了一、三、五三个年级段的音乐课,成了半个专职音乐老师。语文老师就是语文老师,走进音乐教室,坐到钢琴前,上起课来还是语文味十足。但另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浓浓的语文味居然给音乐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语文味让学生真情投入
一年级音乐课上,我在给学生上《小蜻蜓》时,用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领着学生读歌词,把歌词读准、读通,直到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时,问:“孩子们,读了这首歌的歌词,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小蜻蜓不吃粮食不吃菜,专吃蚊子。
生:我知道了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
师:什么是捕蚊?
生:蚊就是蚊子,捕蚊就是抓蚊子。
师:小蜻蜓真能干,它是捕蚊的小.英雄,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用歌声来赞美这位小英雄,好吗?
“好!”孩子们拍手欢呼。接下来,孩子们学得格外投入。
课后我反思:导入也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有效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学生真情投入,体会每一句歌词中蕴涵的情感,使每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味为课堂突破难点
教学《小青蛙》一课中的“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时,我给孩子们讲1/4拍子,讲八分音符,又一遍遍地领着他们打着拍子念啊念,那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对这变化的节奏,总是稀里糊涂,老是念错。于是,我给孩子们范唱,让学生仔细倾听,然后问:“孩子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小蜻蜓起先跳得慢,叫得也慢,后来跳得快,叫得也快!
生:我发现小蜻蜓越跳越高兴,越叫越开心!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谁能学着小青蛙先慢慢地跳,慢慢地叫,再跳快点叫快点?
师指生,用手势为他伴奏,生成功了。接着有更多的学生举手了。我突然发现,语文教学中的“倾听、感悟”对音乐课来说也如此重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兴趣。我让孩子们通过对歌词的研读,对比体会,发现前后的变化,这效果远比机械地反复地跟读好多了。
另外,低年级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能把歌词全部记住是件很困难的事,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常常先让他们看了图像后自己用语言概括,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对歌词的理解、记忆。
三、朗读声与歌声融汇贯通
我校五年级那帮学生音质好的寥寥无几,个个唱起歌来像鸭子叫,但他们的朗读水平整体较高。学《外婆的澎湖湾》一歌时,我先让学生读歌词,读得入情入境,他们的朗读声虽不甜美,也不清脆,但非常轻柔和谐,这朗读声与这首歌的基调非常协调。读着读着,我轻轻地弹起了钢琴,为他们伴起了奏。学生们读着读着,听着听着,不知不觉改读为唱,那歌声温和柔软,就如那晚风轻吹外婆的澎湖湾……
四、音乐课与语文课相互整合
在让学生分辨歌曲情绪时,课前我根据音乐准备了几幅图:雄伟的天安门(庄严)、跳舞的小朋友(欢快)、美丽的天目湖(优美)、旧社会的苦孩子(悲伤)。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看看这几幅图,讲讲图上画的是什么。接着给学生边听音乐边对照图画展开联想,找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情绪。这样将听、说、看结合,将音与画结合,使学生很快能对号入座,听辨出特定的音乐情绪。然后,在此基础上拿下画再让学生听音乐。通过不同情绪的对比,学生也能很快进行区别。最后,使学生对这几种不同情绪的音乐有一个直观具体的认识。更使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学了课文《南泥湾开荒》,学生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气氛中,带学生唱《南泥湾》;学了《我盼春天的荠菜》,学生深感旧社会的黑暗,带学生唱《白毛女》……语文课为学生铺下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学生唱起歌来,那感觉真是情真意切。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语文老师教音乐也深感迷茫。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声音质量很好,特别是男生,个个声音洪亮,读起歌词来,激情昂扬,声如洪钟,可一开口唱起来,嗓门太大,刺耳得要命。我让他们把声音压低一点,可就变得闷声闷气,高音也上不去了。如何教给他们发音技巧,充分发挥他们的声音优势,把歌唱好,我这位语文老师还需要好好钻研。
参考文献:
1、《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
2、《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
3、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