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新时代视域下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作者: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邹理 钟绍兵 倪超群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1-16

  三、传承刘三姐歌谣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文明过程中的创造性发展。是有关人类的情感、技艺、知识在文化上的表达。我国很大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刘三姐歌谣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说:“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两创方针。如何使两创方针全面贯彻在刘三姐歌谣的传承发展中,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的活力,这值得我们深思。

  1、要充分发挥刘三姐歌谣传承人主体作用。

  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有实质载体,在传承和保护中能得到较好的保存与流传,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人作为活态载体,传承与保护具有不确定性,传承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传承发展,首要的是明确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传承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刘三姐歌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定义的类别是民间文学,但它又是民俗文化,属于表演艺术类,除了歌词能被纸类载体记录下来,其表现形式只存在于传承人的大脑中,因此保护刘三姐歌谣的难度很大。截至2018年,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1人、市级2人、县级7人,共11人。在民间的传承人也大多是兼任的形式,或迫于生计从事其他行业。一方面,新一代歌手大多采用普通话演唱或夹壮夹汉,这样虽然有利于沟通交流与文化传播,但丧失了作为壮族文化土壤里生长的歌谣韵味。另一方面,新生代歌手往往倾向于流行音乐的洗礼,对于土生土长的刘三姐歌谣,很多都谈不上热爱,更不用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传承。因此必须强调的是,刘三姐歌谣传承人是歌谣文化的主体,我们必须鼓励更多新人融进传承刘三姐歌谣的队伍中来,从而培育真正热爱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接班人。只有加大对刘三姐歌谣的保护力度,才能让刘三姐歌谣走得更久、唱得更远!

  2、创新刘三姐歌谣传播形式。

  刘三姐歌谣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因素就是歌圩。在传统社会文化生活中,歌圩曾承担着壮族青年男女择偶、民众娱乐、民族文化传播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刘三姐歌谣是从歌圩中走出来的,也必将从歌圩中走回去。只有让刘三姐歌谣在歌圩的这个平台充分发展,才能使刘三姐歌谣得到本该属于它的沃土的栽培。当前,以歌圩为重要基础的壮族传统农耕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我们生活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加上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应用软件QQ、微信为沟通方式加上自媒体抖音、快手为传播平台的网络歌圩,已经慢慢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普及。民众借助自媒体平台建构了庞大的网络歌圩群,如今歌圩文化正在通过这个全新的传播媒介绽放强大的生命力。现实中的传统歌圩平台是在一小块区域,由数十人至成百上千人的规模组成,壮族的节庆日一般为三月三或九月九,常常以歌会友或以歌择偶作为主要功能进行对歌活动。现实的歌圩平台限制了人数、规模,特别是在现今的大疫情时代,完全束缚了刘三姐歌谣的发展。而网络歌圩就完全可以不分空间场域、时间、人数等限制,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歌的需求。

  3、推动刘三姐歌谣“动漫化”发展。

  用动漫的方式传播刘三姐歌谣,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目前,刘三姐歌谣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窘境,体现在刘三姐歌谣传承群体老龄化以及新生代传承人断层。这是刘三姐歌谣传承的瓶颈。要想打破这个困境,必须采用新颖的传播途径对刘三姐歌谣进行推广。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刘三姐歌谣”进行改编的电影《刘三姐》就曾风靡东南亚国家。当初对刘三姐歌谣“电影化”也只是一个尝试,但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今,我们用动漫传播形式去对刘三姐歌谣进行再一次阐释,利用动漫对刘三姐歌谣进行再编码。不仅可以拓展刘三姐歌谣的传播路径,也可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形式。通过动漫的方式呈现刘三姐歌谣,对青少年群体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同时,利用动漫的形式传播,可以使其得到全新的生命力。一方面,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漫人物实现刘三姐歌谣的更大范围的传播。另一方面,动漫的表现手法更加大胆开放、感染力强、呈现方式丰富等特点。由于动漫产业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动漫产值也不断提升,加上国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7年5月,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在南宁举办成功。2021年中国-东盟国际青年动漫大赛作品展在贵阳成功开展。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刘三姐歌谣通过动漫传播媒介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注入新的活力。刘三姐歌谣“动漫化”传承定能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文辉,陈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97.

  [2] 覃桂清.刘三姐纵横[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2.

  [3] 于海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96-97.

  [4] 李斯颖.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两创”实践与乡村振兴——以广西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21(07):57-63.

  [5] 李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的动漫传播策略[J].传媒, 2018(22):72-7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