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课”要完成所有学段全部授课内容的训练是不现实的,实施中可以选取每个学段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课程进行训练,起到课程示范作用即可。
三、“新音乐课”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培育,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的必备品格而提出的。音乐课、美术课统称为艺术课,所以核心素养也是一致的,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2)
1.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审美感知就是对音乐作品的风格韵味儿、音乐语言、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的感知。
(1)对音乐韵味儿感知
韵味就是雅致含蓄的意味,它是听觉上的感受,是作品区别于其他的独有的特征。在音乐中,尤其是在歌唱中,我们常常把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作品音乐特征融合很好的音乐表现叫有“音乐韵味儿”。如,在歌唱江南民歌《茉莉花》时,要唱出温婉柔和的语言特征,用声要干净、柔美,体现出江南“茉莉花”的纯洁与美好,体现出江南女子的温柔与善良。如果用北方人豪爽音色来表现茉莉花那就失去了作品应有的音乐“韵味儿”。
(2)音乐语言感知
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需要多种音乐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行复杂多变的配合才能实现。包括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每个知识点还有更为详尽的知识分解,所论述的内容丰富。对作品音乐语言的感知,也就是对音乐作品所涉及理论知识的感知。还是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举例,学习或欣赏这首作品我们要了解作品的音乐语言。这首作品谱面标记是C调的,这是标准的旋律调式标记方法。但实际上这首作品是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五个音的名字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唱名分别是do、re、mi、sol、la。作品旋律音只有do、re、mi、sol、la五个音,没有出现fa和si两个音,而且乐曲结束在sol音上,即徵音上,所以,这首声乐作品应该是G徵调式。这是对作品调式、调性的理解,对于作品其他音乐语言的理解也不可或缺。
(3)对音乐艺术形象感知
音乐作品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它是通过人们对熟知的生活再创造,提炼出深刻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用来启迪心灵、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景。我们还是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为例,歌词是这样的: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比不过它。我有心摘一朵,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我有心摘一朵,又怕来年不发芽。从歌词可以看出,这首歌儿描写了一位温婉、贤淑的江南少女,被雪白芬芳的茉莉花所吸引,对其欲摘不忍、欲罢不能的眷恋之情。只有对作品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有所感悟,才能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表现作品的欲望。
(4)对情感表达的感知
音乐艺术的本质就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现。这种情感可能是激动的、可能是高兴的、可能是悲伤的、可能是美好的、更可能是思念的,作者通过音乐作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演唱者、演奏者或者欣赏聆听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作品产生共鸣。我们仍然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举例,这首歌儿流传已久,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流传,原名叫《鲜花调》,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何仿听到民间艺人演唱这首歌,觉得歌词优美、曲调动听,于是便记录下来。原歌词有三种花:茉莉花、玫瑰花、金银花,记录后歌词变成集中体现茉莉花,音调与歌词稍加改动更加容易演唱。1957年和1959年有人又做了两次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歌词,丰富了旋律。这首曲调在国内外各种活动场景多次被采用,1920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谱写的歌剧《图兰朵》就选用了这首歌儿的旋律素材;1977年被美国选入“旅行者一号”星际探测器搭载的乐曲;1979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生产亚洲音乐教材第六次专家会议上”被选为亚洲推广歌曲;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2004年8月19日希腊雅典奥运闭幕式上、2008年8月19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2022年12月3日摩洛哥世博会上,都有这首优美曲调的表现。这首中国江南民歌的曲调已经享誉世界,它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所以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