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在教学作品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于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的传统音乐作品和新创作的可以反映少数民族现代生活风貌的一些作品,如“玉麦儿女”“我是一朵格桑花”“初心”等。目前的教学活动中还没有加入民族乐器,在日后的发展中会加入民族乐器,让学生学习和感受民族乐器。
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合唱团还会举办音乐夏令营、主题教育活动(诸如黑颈鹤的故事)等对学生学习音乐和提升思想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有益的活动,以达到在学习的同时兼顾对学生人格和道德培养的目的。
在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遍地开花的今天,高原之宝作为西藏首个公益性质的合唱团,对西藏童声合唱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经济水平的高低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阻碍,践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孔子听《韶》乐评论:“尽美矣,又尽善矣”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高原之宝童声合唱团的公益性质实现了艺术美与道德善的统一。
二、合唱团目前存在的困境
由于高原之宝童声合唱团是一个成立不久的合唱团,一切都在摸索、学习阶段,所以目前合唱团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一)学生、家长层面
部分学生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合唱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如果是断断续续的学习肯定学不好,而且合唱是集体的活动,不能确保日常的学习最终的结果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水平。部分家长会觉得合唱是一门需要天赋的学习活动,认为合唱是可有可无的,而目前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现状下,当合唱学习与文化课程学习有冲突时家长会首先放弃合唱团的学习。
(二)合唱团层面 1. 教师方面:
合唱团教师由成立之初聘请的教师和兼职的研究生以及不定期邀请来的西藏当地优秀音乐工作者构成,成立之初加入的固定教师由于自身各方面现实原因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合唱团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因此日常的教学和排练工作由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几位音乐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负责,这种上课形式属于兼职的类型,不利于合唱团的长期发展,且研究生平时也要兼顾自己的学业及学校的活动,因而进一步导致学生上课的时间时有变动,会影响学生学习。
2. 排练情况:
排练时间不够,一方面由于该合唱团的性质属于校外音乐教育活动,因此日常的排练只能安排在周末,且每个班仅有将近2h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每次学习合唱的时候不再回顾学习内容,本周教会的知识在一周后可能就忘记了,需要复习巩固,再加上排练时间的经常性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时间的浪费,从而导致作品的排练周期变长。
3. 教学内容方面:
合唱团安排日常排练的作品包括传统儿歌以及新创作的藏族音乐风格歌曲,但就目前已排练出的作品来看是以新创作的作品居多,传统儿歌的作品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传统儿歌的研究成果较少,导致资源较少,且合唱团的教师以汉族居多,由于语言的限制,在教授藏语歌曲时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教师在选择歌曲时会不自觉的避免藏语歌曲。
三、合唱团的改革策略
(一)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完整的集体必定建立在完善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在笔者对高原之宝合唱团的观摩和教学中发现,该合唱团并没有完整的请假制度和人员管理程序,上课期间迟到是常有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不上课也不跟老师及负责人请假,学员对待上课存在懈怠、散漫的情况。因此,建立符合该合唱团的规章制度已迫在眉睫。要建立严格的请销假制度,首先,把合唱团的学生名单打印出来,在每节课上课前由任课老师或者合唱团负责人进行人员的清点,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同时也会给家长一种心理暗示,使学生的家庭对学习合唱这件事情重视起来;其次,在面临有的同学必须要请假的情况下,要及时和老师联系,详细了解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课下学会后反馈给老师,不能因为请假而耽误了学习进度。建立严谨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团队的稳定、规范,进而促进合唱团的健康发展。
(二)成立学习互助小组
温勒的团体动力中基本概念是生活空间,它包括了人与环境,就是说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团队成员的存在;而环境既是物理的、心理的也是社会的。个体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属性存在,他一定是由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合唱团也是属于一个团队,团队的成员是有相互联系的一组关系,他们可以互相影响。在合唱团中可将成员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组成一个小团体,按声部进行划分。同一声部的学员学习的内容一致便于在组内成员间进行学习和检测,同时也方便未能在课上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及时跟上进度。由于该合唱团属于校外音乐教育的行列,各个成员可能都来自不同的学校,所以不能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如利用QQ、微信等软件成立小组互助学习群,在群里分享知识及学习心得。这样不仅可以在课后查漏补缺,老师也可以随时知道学员的学习情况,对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指正,使合唱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几个小时,而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对学生形成长期、稳定的学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