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的副部主题还没有响起的时候, 我们似乎已经猜出了副部主题该是剧中的恋人主题了。副部主题的旋律从弦乐上唱出, 先由小提琴奏出, 再由乐队全奏, 这就是连接恋人之间最重要的因素了——爱。爱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柔情似水, 缠绵甜美之感。但这时的爱情主题给我们的感觉却有点忧郁, 这似乎在预示着这段爱情将要经历一段曲折和离奇的误会。
最后一段音乐, 是一段粗犷有力的舞蹈性音乐, 它栩栩如生的描绘了精灵群舞的场面。这个乐句的最后四个音是模仿“希——霍”的驴叫声, 在剧中, 迫克的魔咒把木匠的头变成了驴头。因此, 这段音乐再一次表明了迫克这个小精灵的重要性, 正是他给剧中的恋人们带来了误会与曲折, 也是他释解了他们的误会与麻烦, 他是整个故事的主线, 是作者所最喜欢的人物。
接下来就是展开部分了, 主题都已“呈示”出来了, 接着是序曲的中部——发展部, 这是以第一主题构成的幻想曲, 在这一部分里, 作曲家任自己的思想驰骋, 只采用了小精灵迫克的主题―――中部一直持续者神秘的气氛。为什么这样写呢?首先, 迫克在剧中是一个关键人物, 是他带给恋人们的误会与曲折, 也是他解决了误会使得恋人们能够在一起。然后, 也能看出莎士比亚和门德尔松的局限性。《仲夏夜之梦》是莎翁早期的作品, 那是他对于人文主义思想充满了渴望与信心。他希望人文主义能够广泛传播, 他反对封建主义思想。但是, 他却不知道, 如何去实现人文主义, 是革命、是谈判、还是请愿……他不知道, 他只有这样的愿望。那怎么办?只有借助另一种力量, 什么力量呢?那就是天外的力量, 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样, 很明显, 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作品, 比如《命运》, 贝多芬渴望民主、科学、自由, 他心中的胜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而得来的, 因此, 也把贝多芬比喻成怒吼的雄狮。最后, 门德尔松对小精灵迫克的一种偏爱, 也许, 迫克的性格中还有与作者相近的东西。
当这个乐思的发展过程结束时, 又听到了那四个神秘的和弦, 引出了再现部。再现部的开始是主部的再现。这时的主部基本上是再现呈示部中的主部部分, 但这时的再现却多了几分快乐。因为正是小精灵促成了圆满的大结局。
小精灵的主题结束后。并不是像前面一样的仙王仙后的主题, 而是前面所说的爱情主题。这时的副部主题听起来是那样的温柔和缠绵, 情意绵绵, 这是在释解误会后的甜美, 甚至听起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接下去, 是呈示部的结尾, 这是一场盛大的舞会。在公爵结婚的现场, 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这样一个结局应该是值得人们跳舞而庆祝的。
最后的结尾部分, 结尾出现的是主部主题与连接部主题, 象征青年恋人的爱情得到完满的解决。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 并把原来威严有力的连接部主题延伸开来, 使旋律抒情, 柔和。乐曲消失在开始的持续和弦中, 这个结尾表现仙王和仙后在祝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 返回了神妙王国, 小精灵们的舞蹈也消失在迷雾仙境之中, 仲夏夜的一场梦幻结束了。
小结
早些时候, 古典音乐、严肃音乐给人的印象是:曲高和寡。许多人认为它们遥不可及。音乐专业的人往往会钻进理论研究的牛角尖, 不停地分析曲式, 演奏技法, 和声等等, 好像必须从中要取得真经, 从而使自己成为另一个门德尔松, 贝多芬, 莫扎特。从而忽略了音乐作品的最初含义——欣赏性, 审美性。两百年前,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把自己永恒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凝聚起来, 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思;两百年后, 当你听到这段音乐时, 你或许会想到烛光和圣母像, 或许你什么都没想到, 只是感到许多美好的瞬间已经从身边悄悄逝去, 最后你终于领悟:这一切都象征着幸福的希望。这其实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蔡良玉, 《西方音乐文化》, 人民音乐出版社
[]苏珊·朗格,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