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即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首作品。音乐作品通常都是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创作而成的,整体感知是音乐欣赏教学在“听”这个环节的首要任务。欣赏任何一首新的作品,学生对它的认识总要经历一个由不熟悉到逐步熟悉的过程。与歌唱教学相比,教科书中一般不会提供欣赏曲目的完整乐谱,这就在客观上给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因此,让学生听音乐是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中,欣赏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明确地熟悉或记住某些旋律,其重点是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音乐情境之中。
(二)分段欣赏
整体感知固然能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得对于作品的整体审美体验,但通常来说,与歌唱曲目相比,音乐欣赏教学中作品的旋律相对而言稍显复杂,再加上音乐教科书中一般不会完整地呈现这些作品的乐谱,使得学生仅仅借助于音频,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作品的旋律。由此可见,这一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使得分段欣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曲式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都由若干个乐句和乐段组合而成,对重点乐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较为迅捷地熟悉音乐旋律。从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欣赏曲目都是一些被人们广为传唱的歌曲或是世界名曲。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就特别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其中的某些经典选段。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这些经典选段单独挑选出来,适当地重复播放几遍,让学生对之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听”的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部分,承担着向学生完整呈现音乐作品的重任,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三、评: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
“评价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既要对客体的事实性材料(属性)加以描述和把握,又要从主体的目的、需要出发对客体作价值判断。”⑥ 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把“评”的环节安排在“听”的环节之后,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欣赏完一首音乐作品后有一个回味、交流和分享的空间。具体而言,可以从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评价主体:教师与学生
评价环节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音乐欣赏主要是一个我们的听觉感受与音乐作品发生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需要得到一定的释放,而释放审美体验的最佳途径就是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在经历了“讲”和“听”的环节后,音乐欣赏教学就进入到“评”的部分。毫无疑问,教师和学生是音乐欣赏教学中评价环节的两大主体。音乐与其说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理解与体悟,需要通过充分的对话与交流才能最终实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评价环节,教师和学生因其地位和能力的不同,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教师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担着引导学生展开音乐欣赏活动的重任,在评价环节主要充当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评价内容:引导思考与分享感受
在“评”的环节,评价内容需要关注重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熟悉与理解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形成对音乐美的审美观念,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评”的教学环节。我们对于音乐的诸多直观感受,往往需要通过语言的形式才能较为充分地表达出来。而“评”的环节,正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来实现的。“对于音乐作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之中,完全敞开自己,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用心体味,质疑文本,解读文本。”⑦ 概括来说,师生针对音乐作品欣赏的对话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第一,引导思考,即通过教师引导提问与学生思考回应相结合的方式,聚焦于音乐作品的局部片段。比如,引导学生从歌词的角度谈谈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旋律的角度谈谈作品的谋篇布局和情绪渲染,等等。第二,分享感受,即让学生结合音乐作品的具体内容自由发言,分享个体独特的音乐审美体验。综合来看,“评”的环节是在前一环节“听”的基础之上的深入交流,它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升格”环节。师生间围绕欣赏曲目的交流与探讨有效地推进了双方对音乐内在美的理解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