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方面讲,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一词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6]这就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够进行“体验”“感悟”“沟通”“交流”等音乐实践活动,可以说音乐素养是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同时,“音乐审美能力”又包含于音乐素养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新课标”中只呈现了对音乐审美的概念定义,却没有对“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地阐述。这使得许多中小学音乐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忽略了音乐素养的培养,而停留在了音乐审美能力的表面内容上。面对现今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语境背景,“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而作为基础的音乐本体知识的学习,成了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音乐产生的目的可以是多样的,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为“审美”而生。对于那些为“功能性”而存在的音乐,从音乐哲学的角度讲,它们具有一定的自律性,[7]对于这些“音乐”的学习就需要进行音乐本体的研究,音乐本体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出来。
三、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本体音乐”的分析与比较
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学校学科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标设计,是学校、教师必须遵守的教学守则,也是评价学生学业习得的唯一标准。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音乐基础教育课程中音乐本体教育出现的问题。
笔者根据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中的具体内容,根据其发展学习的结果,划分为本体/非本体进行归纳(见下页表1)。
通过对音乐课程总目标中“学习结果”的归纳,可以看出:我国音乐教育课程目标中“非本体”和“本体或非本体”的占比例较大,音乐本体的教学目标占比例较小。从标准来看,我国音乐课程中的音乐本体内容和其价值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从相关资料文献中,笔者获悉英国最大行政区——英格兰其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所有课程目标均以“音乐本体”或“本体与非本体兼而有之”的课程内容类型出现,不设单独的非音乐本体课程目标,将音乐本体作为达到其课程理念(非音乐本体)的手段。与英格兰相似,美国纽约州音乐课程标准也采取了同样的编制策略,以音乐“本体”为核心。[8]
正如刘沛先生撰文中所指,“音乐的非本体价值,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但不是论证音乐教育的存在的根本的和终极的理由。一个正常的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具备正常心态的音乐教育者,在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给予论证时,不宜过度渲染音乐的非本体价值,不宜将这种非本体的价值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唯一基石。”[9]而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过分追求音乐的非本体目标和过多强调音乐非本体价值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音乐学科教育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提升音乐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我国音乐教育中音乐本体的内容应作为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课程实践的主体,这对于音乐学科音乐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学科素养评价:学科核心价值的追求与回归[J].教育科学论坛,2009(9).
[2][3][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7][8]曹景谐.呼唤本体回归——上海、纽约、英格兰三地音乐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