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声乐教学中技巧学习的有关问题

作者:陈俊凤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要: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歌唱素质和能力培养不仅仅涉及到呼吸、发声、吐字以及音准、音高、节奏等技巧的训练,还必须加强对音乐作品的领悟、感受、体验和表达能力,再加上声乐艺术的抽象性,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本文对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体验、模仿引导、想象启发、以情带声抒发等几个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声乐教学;技巧;学习;问题

  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歌唱素质和能力培养是否只涉及到呼吸、发声、吐字以及音准、音高、节奏等技巧的训练呢?而现实声乐学习生活中有些不善歌唱者的毛病恰恰并非如此;他们往往嗓音条件不错,“五音”齐全,也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但声乐作品就是唱不好,究其原因,此类情况大多是由于“不够味”。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没感觉”。这里所说的感觉就是指对音乐作品领悟、感受、体验和表达能力,而这些并不一定是演唱者的亲身体验,再加上声乐艺术的抽象性,想要把声乐作品表达的更逼真,就必须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下文中将对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体验、模仿引导、想象启发、以情带声抒发几个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体验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物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认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巧妙把握心理效应,因势利导,将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平常表现一贯都很好,可是一到考试或者演出,水平就大打折扣。细细分析,这种前后的“判若两人”,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的,产生怯场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平时听到赞誉的声音比较多,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长此以往,心理包袱过重,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注意这一心理现象,帮学生走出詹森效应[注: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的怪圈。主要方法有:

  (一)情绪调节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声乐演唱与体育比赛很相似,有一个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整问题。有些学生的个人得失感太重,在演唱时杂念很多,怕丢面子,在考试汇报时心理极度紧张,完全顾不上表达歌曲的感情。对这类学生要注意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某一次出现了失误,教师应及时做好他们思想上的疏导工作,使他们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只有打好坚实的基本功,把握作品才能游刃有余。

  (二)模拟训练法

  声乐教学是一对一的单独授课,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也有其弊端。平常学生习惯了面对老师一个人的歌唱环境,对这个环境有了一定的依赖性,一旦脱离了这个熟悉的环境,走上一个大舞台,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对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刚开始为了消除紧张心理,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合唱或者是重唱,逐步消除紧张心理。此外,老师也应经常为这些学生创设一些类似的演唱环境,也可过一段时间把几个学生集中到一起上课,大家轮流演唱,一方面锻炼了胆量,一方面也在活动中达到了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三)注意力迁移法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演唱技巧上,难免就会很多顾虑,怕气息不够用,怕某个高音上不去等等。对这种学生要树立他们正确的思想,排除单纯的技术观念,正确认识声乐演唱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二度创作和感情表达上,卸掉过多的思想包袱,忘掉自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歌曲的表达中,达到技艺的完美结合。

  二、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模仿引导

  理智的模仿能够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进步与发展。在声乐学习中也同样需要模仿。但我们应该注意加以分析、区别、对比地模仿,绝不能生搬硬套地盲目模仿。希望声乐学习者要谨慎、冷静地运用好模仿。不要走进单纯模仿的误区,为模仿而模仿。

  (一)对自己崇拜对象的模仿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学生最直接接触和聆听的是教师的演唱及课堂上的示范。每一位具有歌唱示范能力的声乐教师其平时的演唱及课堂上的范唱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学习者在模仿教师的演唱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去冷静分析教师的声音并有目的地模仿,绝不能盲目崇拜,不假思索的模仿教师所有的声音。当然,对于教师在作品的音乐表现上的处理,学习者在没有深刻领会或缺乏独立处理能力的情况下,对一些声音表情(激昂、委婉、高吭、轻柔等)的模仿还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学习者能较快地进入到歌唱的意境中去。

  对于那些初学声乐的人来说,自己崇拜的歌唱家、歌星的演唱也是影响和左右他们声乐学习的重要因素,甚至直接模仿他们对声音及对作品的处理方式。一般人在学别人唱歌的时候,注意力放在学会歌曲的旋律上,但是歌唱状态和歌唱方法对不对,自己是很难判断的。因此歌唱时主要是模仿歌唱状态和歌唱方法,不要单纯地模仿别人的音色。有些学习者不针对自己的声音特点,为了追求高音,就不顾演唱方法的科学与否,盲目地喊、挤。造成原来很好的声音条件由于不正确的演唱方法,使嗓音日渐暗淡,以至最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有经验的老师,都是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一些没有经验的老师,总想快马加鞭、赶进度,拔苗助长,让学生唱力不从心的歌曲,盲目地、过早地练唱高音,学生出现了不规范的歌唱状态和发声方法,也不加重视,这是很不应该的。事实上,由于有些教师在声乐演唱技法上缺乏科学的研究,使很多原本声音条件不错的学生最后造成声音暗淡、沙哑,甚至失去对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声乐教师和声乐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对音像制品的模仿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声乐作品时,往往是依靠录音或唱片学会的。当然,这也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种学习手段比起自己在钢琴上通过读谱掌握的往往要粗糙些,尽管可以通过着名歌唱家的演唱进行模仿,有点像从前师傅带徒弟的模仿教学法,但容易造成学生对乐谱不能仔细研究,所以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节奏不讲究,作为声乐教师,有必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强调这些。同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误区:一是盲目模仿唱片或录音中声音音色;二是模仿录音中歌词语言的发音。这两种误区在声乐学习中是非常不利的,必须防止出现这类问题。

  1、音乐的追崇

  录音或唱片是经过了现代录音技术手段精心处理后才与听者见面的。在录音中,几乎没有哪一个演唱者是一遍完成的。我们听到的唱片或录音,都是经过录音师甚至演唱者无数次的剪辑、合成才完成的。这些经过精心技术处理过的音像制品发出的音色,是我们在现场演唱和练习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所以,盲目的模仿唱片、录音中的音色,往往会使一些学生造成歌唱技术上和声音观念上的错觉。

  2、语言的发音

  歌唱还不仅仅是作品的传达和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艺术创造。发声技术只是声乐的一个部分,不能构成美好的歌唱声乐教学中都要接触一些外国作品,这些声乐作品原则上都要求用原文演唱,我们也可以用翻译过来的汉语演唱,但相比之下,就可能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音乐与语言结合的密切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掌握外语的能力需要在声乐教学中不断加强,但在学生没有掌握外语(主要是意大利语)技能的情况下,很多教师的做法是介绍学生靠听录音或唱片来学习歌词的发音。但唱片中的录音者并不都是地道的意大利人,各国的歌唱家在演唱意大利语的作品时,经常会带有自己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如同大多数外国人学说汉语一样,不免会有些生硬。这时,学生听录音或唱片学习歌词的发音,往往有很多地方会走样,使人听了不解其意。甚至由于发音的错误造成演唱技术上的障碍。

  所以,在学习演唱意大利语等原文歌曲之前,最好学习一些有关意大利语等语言的发音基础知识,了解意大利语单词、字母的发音拼读规律。因此,对于完全靠听唱片、录音来学习外语歌词的学习方法来说,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鹦鹉学舌,不知所以然,甚至会闹出许多笑话,走进单纯模仿的误区,为模仿而模仿。

  三、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启发

  “想象”是贯穿歌声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调控因素。在歌唱活动中,词曲作家创作的歌曲作品是歌唱者在头脑中构成新形象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者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因此,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然而,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想象和感知、表象一样,也来源于现实。想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记忆表象,想象是记忆表象的进一步加工。歌唱中的想象,必须以丰富的歌声听觉表象为加工的材料。它以这些听觉表象为基础,展开预想、联想与想象创造,达到对发声生理机能的技巧性感觉更精确的把握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意境的更深刻、更准确的领悟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把想象与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要素结合起来。达到对生理机能技巧活动的科学调节与控制,从而使发声技能技巧训练步入到更高的艺术创造境界。歌声训练中的想象调节主要通过预想与联想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首先,从唱歌技巧形成的角度看,内心预想是发声生理机能调节的先导。意大利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曾深有感触地说:歌唱发声时,我刚准备好发声,我还没有唱出的声音已传到我耳朵,好坏我都知道。这句话道出了歌唱发声时有种“内心听觉预感”。当发声生理机能调节到某种状态时,由于经验的作用,预感便油然产生了。所以发出歌声的质量的好坏能预先感知到。我国着名声乐教授王复增也曾明确指出:要想得到优美动听的音色,首先要在内心建立起这种声音的概念,要在内心的想象中准确地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用这种“内心听觉”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寻找最美、最动人的声音,我认为这是一种最好、最快的学习方法。可见预想调节在歌声训练中的先导作用早已为某些先知者所认识。

  其次,丰富切实的联想能使歌声训练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联想,可以说是在歌唱教学和声乐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语言来描述生活中某种与发声状态有联系的表象,启发学生寻找到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在歌声训练中学生亦可以通过联想提取头脑中储存的一些优秀歌唱者的动作表象,来建立正确发声感觉。

  麦金太尔说过:音乐修养,想象力和良好灵活变化的音质的结合构成艺术性的歌曲解释。对于那些已具有一定声乐歌唱技能的学生来说,在声乐学习中充分发挥想像力,不仅能提高对歌唱作品准确再现的水准,而且还能使歌唱者的歌唱声音“够味”。对正确把握音乐的精神实质,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提高音乐的艺术水平,扩展人的思维空间,增进创造力和在整体上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方面将起着一定的作用。

  四、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以情带声抒发

  “声情并茂的演唱”是声乐教学者与学习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演唱作为音乐的表演门类之一,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带给观众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最有力的。好的演唱者通过塑造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拨动人们的心弦,让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律动,感受着歌者饱满的激情。或喜悦欢愉,或悲伤愁苦,或平静深沉,或跳跃激昂。从那一刻起,音乐主宰着一切,天地万物与我为一。它给人的教导与启迪也是潜移默化的,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能得到观众的认知与认同。重中之重,莫过于一个“情”字,对歌曲情感的真实感受让演唱者充满激情,演唱时真情的自然流露感染着观众;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反过来又影响着表演者,从而达到演唱艺术的最高境界。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

  在声乐课堂上,练声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环,是决定声乐课成败的关键。练声是为演唱作品做好技巧与情绪上的准备,就好比比赛前的热身活动。同学们一般认为练声就是纯粹的技巧训练,只要能基本上达到老师的要求就行了。实际上,如果能在技巧训练中调动同学的情绪,在声音里掺入情感成分,有时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表明,发声时的兴奋与抑制是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如果一部分肌肉神经细胞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另一部分肌肉神经细胞活动则处于抑制状态,如面部肌肉兴奋,是为了抑制喉咙紧张;反过来抑制喉咙紧张,是为了面部肌肉的兴奋。”[注:参见邹长海着《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所以笔者主张微笑着歌唱。在声乐课堂上,要注意调整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带着微笑对着镜子歌唱,这样既能较轻松地放松喉头,调动学生的演唱积极性,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的,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情绪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歌唱热情,也会为表演者表现歌曲的情感作好准备。

  因此,如何提高声音技巧是初学者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必须掌握的技术,它需要老师与学习者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配合。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更要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歌唱是一门艺术,对它的学习应是永无止境的,与其说是美妙的歌声在打动人,不如说是歌唱家扎实的技艺、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的音乐修养及人格魅力在打动你。技术可以在几年之内完全掌握,而“以情动人”却是一辈子都要学习的“课程”。它是演唱者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能力、观察理解能力和文学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学习者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砺,歌声才有可能做到“以情动人”。

  李岚清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时期以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探索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音乐教学欣赏的不断提高。

  陈俊凤 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