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五四运动前后音乐教育的形成发展浅论

作者:王森林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要:“五四”文化运动精神映射于中国20 世纪初叶师范教育发展的表征是:既唤起了全国各级师范学校师生民主与科学意识的觉醒,同时又极大的活跃了师范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学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体现在音乐教育界的表现是随着“学堂乐彤的开展使社会各阶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乐歌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所占有的地位日渐提高,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渐趋明朗。


  关键词:五四运动;音乐教育;发展


  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在以”学堂乐歌“活动为契机和开端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早期音乐教育家,以其身体力行的教学作风和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为中国的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打造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五四运动“后有许多专业级的音乐家积极参地与音乐教育活动,创编教育歌曲,不仅充实了教材内容,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自辛亥革命爆发到五四运动以来的音乐教育事业,从这时起开始了以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大批具有一定专业音乐水平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并从此开始延续和不断发展。笔者将对这一个过程进行简略的叙述和分析。


  1.”五四运动“时期的音乐团体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思潮崛起,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加强,通过外国一些媒介的传播和国外的音乐工作者音乐家在中国的音乐活动、演出以及其他途径,使西方音乐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并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中国的音乐表现形式,并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探求新思想、新知识浪潮的推波助澜下,中国音乐界以及各界学者、归国音乐家以及外国音乐工作者经过艰苦努力,以各大城市为中心自发组织了许多各种类型和形式的音乐社团。同时为适应时代需要,其他的各种新式音乐艺术类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这些社团皆为业余性质,同时也具备了音乐教育机构的雏形,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也客观的加深了了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方向的影响。在其基础上,全围各地又逐步建立起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除少数是独立的音乐教育机构外,大部分是附设在艺术学校和师范学校之中,至此开创了中国最初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当时比较有影响的音乐艺术社团有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6) 、上海中华音乐会( 1919) 、中华美育会( 1919) 、大同演乐会( 1920) 河南第一师范学校音乐研究会( 1921) 、北京乐友社( 1921) 、北京爱美乐社( 1926) 、国乐改进社( 1927) 、中华乐社( 1928) 、上海音专乐艺社( 1929) 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面貌。影响较大的是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上海中华美育会,其他的音乐社团如中华音乐会、大同乐会等则分布在各省会及其它城市。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于1919 年1 月成立,蔡元培兼任会长,主要导师有萧友梅、杨仲子、王露等。该会最初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五组,延聘导师进行辅导; 次年增设丝竹组、中乐歌唱班和培训师资的特别班,并于1920 年创办《音乐杂志》,该刊在介绍音乐理论知识、鼓吹音乐教育和推动音乐活动诸方面,有重要社会影响。当时研究会接受肖友梅的建议,改为传习所使其影响范围更为广大,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实质上起到开创社会风气和进行社会音乐教育的作用。


  中华美育会是1919 年由上海专科示范和爱国女学的教师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刘海粟等人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社团,成员多为关心美育或直接从事艺术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来自全国许多中等及高等学校,会员有数百人。该会曾利用暑假举办讲习会,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以社会教育方式培养音乐师资的做法,在当时尚属首创。另外,该社在成立后不久,即组织了一个由32 位”责任会员“构成的”美育杂志社“,议决自1920 年4 月起,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探讨有关艺术教育的诸种问题。由于该会会员遍及全国,虽然这份会刊前后两年中只发行7 期即告停刊,但其影响却甚为广泛,对当时的社会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此外,在1927 年5 月成立的国乐改进社,成员大多属于业余性质,但他们以”陶冶性情“、”提倡美育“为宗旨,通过举办专业音乐传授班、讲习会等活动,传授中西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师资乃至专门音乐人才的作用; 同时,对如何发展中国新音乐文化的有关问题,诸如乐歌的发展组织、中西音乐及雅俗音乐的关系等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理论研究并作了积极的推广; 特别是一些影响较大的音乐社团,由他们发起、组织的音乐演出及音乐刊物出版活,也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音乐视野,活跃了社会音乐生活. 因此,这些新式音乐社团的建立,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音乐教育的早日形成做了组织、思想和实践上的积极准备. 实际上,这些社团的存在和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音乐学校的某些作用。


  2. 音乐教育事业的进程


  近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一定重视, 1922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对美育十分重视,在他主持厘定的新教育宗旨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此后,为适应中、小学普通开设音乐课的师资需求,在市师范学校教育中开设音乐教育课,为普及音乐美育教育打下了一定基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1912 年7 月,当时的教育部规定将普通学校原来为”随意科“的音乐唱歌课更改为”必修科“。同年12 月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程》,在学科及程度一节中明确规定: 师范学校的预科( 1 年) 及本科( 第一部4 年,第二部1 年) 各年级均设乐歌课,其要旨: ”在习得音乐之知识技能,以涵养德性及美感,并解悟高等小学校唱歌教学法“。至1922 年,废”乐歌“课名而改为”音乐“课。1913 年2 月,民国教育部又公布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及《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预科( 1 年) ”乐歌“为必修课,本科( 3 年) ”乐歌“为”随意科“( 选修) 。这时,在少数高等师范学校中,也开始设有专业培养音乐师资的机构。如1912 年,北京高等师范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基础上建立后不久,即开设有初、高两级”音乐练习班“; 1912 年秋,浙江两级师范创设了”音乐图画手工专修科“; 1914 年由四川优级师范改建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乐歌专修科“。


  此后,在全国的范围之内,逐步的成立了很多专业的音乐美育教育机构和学校及专业,如: 苏州的景海女校( 1917) 、南京的汇文女中( 1922) ,1916 年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后改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 1924 年改为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 1925 年与”上海东方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上海艺术大学“。1920 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系科音乐体育专修科,并于1921 年成为独立的音乐科,于1930 年发展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1922 年,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这是被学术界考证是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23 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设音乐系。1925 年,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设音乐系。1925 年成立的北平国屯美术专科学校于1926 年更名为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设音乐系。1926 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设音乐组。1927 年于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 1929 年更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27 年北京燕京大学成立音乐系。1929 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设音乐系。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音乐教育机构先后成立,为早期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者不屑的努力和探索。


  上述这些专为培养音乐( 绘画) 师资而设置的专业为中国高等、中等音乐师范教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与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为中华民族的音乐美誉教育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很强的带动作用,具有很深远的积极意义. 但是很快地由于袁世凯窃国称帝,国内作者简介: 李洁亮,贺州市八步区莲塘三中。政局极具动乱,到了1916 年以后的几年间,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的活动又被迫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直到1919 年以后,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音乐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从早期学堂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才得以重新迅速发展,诸多学习音乐的知识分子以及众多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投入,这时的音乐教育不仅非常重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有尤为重视音乐师资的培养,逐渐使这一时期音乐师范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为日后我国音乐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积累了可贵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


  [1]蔡元培. 美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刘问岫编冲国师范教育简吏[M]. 人民出版社, 1984.


  [3] 汪毓和着. 中国近代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4] 陈聆群等鳊. 肖友梅音乐文集[M].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0.


  [5]陈聆群等鳊. . 肖友梅音乐文集[M].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0.


  [6]曹理主编.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7]夏滟洲着.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8]张威,张援. 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9]夏滟洲着.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作者:山西省长治学院师范分院音乐讲师  王森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