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用比较的方法, 对已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音乐教育和有着宝贵遗产但道路曲折的中国音乐教育从各自的发展阶段、特点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作一些阐述和对比。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平等对话的可能, 为探索中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寻找新思路。
[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音乐教育 比较 人文科学 中华文化 母语 多元化
在历史步入20 世纪末的今天, 人类的知识和力量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与科学技术革命相联的是工业时代双重的文化革命: 文化和艺术正强烈地迫使价值与伦理、信息的传递与感知、艺术创作与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发生变化。而音乐教育敏锐地反映着这种变化。中国和美国分别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两极, 音乐教育始终伴随着它们的历史文化脉胳。美国的音乐教育今天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种种变革之后仍处在探索之中。本文试对中美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文化背景等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 以寻求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某些启示。
一、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美国的音乐教育走到今天, 也是经历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可归纳为以下5 个阶段:
1. 启蒙阶段
1619年是美国音乐文化的启蒙阶段。被殖民者贩卖的黑奴们将非洲的音乐传统,融合到美国的音乐语言之中, 交融出新大陆音乐的独特风格, 那时的音乐主要用于宗教仪式, 是通过听而学会的。1717年, 美国第一所歌咏学校建于波士顿, 它当时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堂日益下降的歌唱质量, 它的实践为音乐成为美国学校的法定课程奠定了基础。
2. 都市音乐教育的始端
南北战争时期, 美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之父梅森将音乐引进了波士顿公立学校。梅森认为音乐促使个体的全面发展, 音乐给人欣慰, 会使人类更加美好, 而音乐教育应当承担儿童继承音乐传统的责任。但由于美国学校的经费制度以及教育委员会的官员认为音乐教育是天才儿童的事, 他们的音乐教学可以由歌咏学校或私人老师保障, 所以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随着合唱团体、交响乐队的发展以及南北战争以后大批优秀的军乐团的出现, 把音乐纳入学校课程, 使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20 世纪初, 美国的儿童中心运动, 使人们开始赞同一种观点:即只有在音乐教育中帮助儿童欣赏音乐, 从而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教育态度的变化阶段
美国教育态度的变化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二战以后, 美国各方面的领导人都逐渐意识到一个事实, 即如果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必须进行教育改革。1957 年, 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对美国人来说, 这是一场震惊, 它告诉人们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美国。因此, 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 而且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这一时期的口号是追求优异的教育, 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学科领域都在迎合这一口号。这种优异是指优异的表演技术, 虽然表演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但却违背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基本信条音乐为每一个孩子。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美国对教育进行的大量投资绝大部分用在了与后工业技术社会直接相关的课程改进上, 而把艺术作为教育的虚设。混乱, 可以说50 年代的特点。
4.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阶段
60 年代, 美国的教育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对以后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1963 年举办的耶鲁讲习班, 是首次得到联邦政府支持的艺术教育会议之一。讲习班提倡, 应该用与会者所认为的好音乐作为美国青少年音乐教育的内容。它重点批评了学校音乐课程方案的内容, 但忽视了学生对音乐教育所期待的能力培养。讲习班的主要缺陷是与会的音乐教育界人士尤其是从事课堂实际教学的教师太少, 这大大限制了讲习班精神的贯彻落实。
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召开的唐哥伍德会议是美国音乐教育界的一次重大事件, 会议的主题是美国社会的音乐, 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和明确在社会面临迅速的经济、文化变革时期, 音乐教育在当代美国社会的作用及其地位。会议的问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和相应的意识形态、音乐和艺术对美国社会中社区及个体的价值和功能、音乐和艺术的成就的评价等等。与会者不仅包括音乐教育工作者, 还邀请了音乐表演艺术家、社会学家、劳工领袖、科学家和工商、财团及官方的代表, 会议讨论了美国社会音乐活动潜力和音乐发展问题。讨论的焦点, 认为音乐教育作为生活和生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 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会议为音乐教育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思想, 为幼儿音乐、都市音乐教育、电子音乐、音乐与相关艺术、特殊教育中的儿童音乐教育等等课题指出了方向。唐哥伍德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形成了新兴社会音乐教育的统一而综合的哲学基础。
5. 停滞后走向复苏阶段
70年代以后, 美国的音乐教育经历过唐哥伍德会议的高峰以后, 处于停滞阶段, 当经济衰退时, 许多地区取消了音乐课程; 但当资金恢复正常后, 这些课程也自然恢复了。这也恰恰证实了音乐和其它艺术在美国教育中的地位。1983 年美国教育部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的报告, 以国际市场竞争的观念为出发点, 把教育作为多元社会的共同纽带,使音乐教育这种能够激发人的创造热情的人文科学再次受到重视。1992年, 美国研制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1994 年通过立法的形式出台, 音乐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之中。它对学生的音乐素质的要求更为全面, 尤其拓宽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并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统的、明确的奋斗目标。使美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这也是对唐哥伍德会议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是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二、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 是世界上最早设立音乐教育的国家。中国古代将音乐列为六艺的第二位, 并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到了近现代, 中国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西方的影响, 也经历了几个发展变化的阶段。
1. 学习日本阶段
20 世纪初, 一批最早在日本学习西洋音乐的音乐家, 如沈心工等人, 将学堂乐歌引入中国, 开始了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音乐活动。他们的活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初步建立。1903 年, 清政府对在新学堂中设置乐歌课予以认可。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又将乐歌列入中学、小学、师范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从此, 以唱歌和讲授基础乐理为内容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制遂告确立。同时, 他们以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和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为内容, 大多采用欧美、日本的曲调或中国传统曲调填配新词, 创作了一批新歌曲。
2. 学习欧美阶段
五四运动之后, 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如肖友梅、黄自等, 在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的思想影响下, 为创建新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1927 年, 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校 国立音乐院, 在此过程中,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音乐师范教育也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20 年代至30年代末, 音乐界不断从理论上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前途进行探讨。其中既有保守复古论者的说教, 也有全盘西化论者的鼓吹。但主流始终着眼于批判封建意识对音乐发展的束缚, 从中西音乐的对比中列论中国音乐落后的原因, 以及从不同角度探求发展中国新音乐的途径。当时肖友梅主张从发展音乐教育着手, 以求使中国音乐进步到如同西洋音乐一般; 刘天华倡导从中西音乐的调和与合作中改进国乐, 以求发展能够顾及一般的民众的音乐; 黄自则主张用西洋好的音乐的方法, 来研究和整理中国的旧乐, 以求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他们的主张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 学习苏联发展专业音乐教育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 音乐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展开, 中国的音乐教育开始学习苏联。苏联实行的是专业教育, 因此, 我们从50 年代起, 初中没有音乐课, 而大力的发展专业音乐教育。从1949年至1966年间, 先后创立和设置了9 所高等音乐学院, 委派了一批有经验的音乐家主持这些院校, 并配备了较强的教学力量。在这一时期, 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到60~ 70 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国的音乐教育也经历了一段停滞阶段, 出现了全面否定欧美, 与外界隔绝, 人才断流等情况。
4. 重新转向欧美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了复苏。1983 年, 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中国, 以后匈牙利的科达伊教学法以及达尔克劳兹体态律动等教学法, 也陆续传入。这些教学法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而更强调原本性, 强调激发儿童们特有的潜力及本能的反应, 这给我们当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 人们的开始将注意力由对技术、技巧的训练转向了对人的培养。
5. 受国际音乐教育观念影响, 开始寻找本位的阶段
90 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人们普遍意识到: 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竟争,音乐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方位的, 人们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审美观照时, 会悄然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这种潜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身心, 参与各种素质的构建。
现在中国音乐教育界开始注重与国际接轨, 不断翻译国外优秀文献着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 国际音乐文化研究重点逐渐趋向本土音乐。此时, 中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明确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以中华文化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文化, 创造出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 是生活环境, 是文化决定了一个人的国别和文化身份。从教育的规律来看,教育培养人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人的个性培养, 一是人的社会性的发展, 这二者都包含着民族文化的问题。教育是以文化的传承实现的, 民族文化的传宗接代形成了整个人类文化的传承关系, 而母语的音乐教育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重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 是与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相一致的。
三、中美音乐教育的几点比较
以上已经从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略的阐述, 下面将从3 个方面对它们的历史、特点以及文化背景进行比较。
1. 历史阶段的比较
发展的早期( 第一阶段) 。中国和美国音乐教育都开始于歌唱, 这也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始端 歌咏学校是为宗教服务的, 是为提高教堂的歌唱水平而开设的。中国的学堂乐歌却没有宗教目的,中国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以来, 各家思想和各种宗教一直是并存的, 并没有一种可以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可以说中国的政教是分立的, 乐更多服务于政治, 而非宗教。
发展的中期( 第二、三阶段) 。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中期曾有过混乱过程。美国民族是以求实的精神着称的, 实用主义是它的思想传统。所以, 50 年代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事件, 使美国要求必须加强科学教育, 把音乐视为饭后甜食, 受到冷落, 并一直持续到60 年代。但课程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安, 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 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熟悉会使一个好的科学家具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 于是引发了美国文化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唐哥伍德会议。
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到50 年代, 学习苏联培养专业人才, 在中小学不设音乐课, 却忽略了苏联有几千所业余的音乐学校这个事实,致使我国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发展到近期( 第四、五阶段)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 年通过立法程序出台,将艺术同数学等课程一样, 设为学校的核心课程。随着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的高度发展, 也带来了人类生态、能源、伦理及文化的危机。人们渐渐意识到: 教育首先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而不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所谓认知是指对道德、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认知, 这也是人类生存的目标。因此, 我们现代人需要的不仅仅再是传播下来的知识, 而是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学会生存。音乐教育正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创造力的源泉。正如大作家福楼拜说过: 越往前走, 艺术越科学化, 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 二者从山麓分手, 回头又在山顶汇合。
中国音乐教育在1995 年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国的音乐教育观念上, 现在仍然存在着美国50 年代出现过的, 把音乐教育视为装饰花边和饭后甜食的情况。许多地方, 大部分人还没有看到音乐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 教育界与音乐教育界缺乏交流沟通, 在认识上还没有达到共识。人们往往把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作为目的和标准来判断教育的成败, 却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 应试教育仍然占重要地位; 而在教学方法上, 也仍延续着以前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音乐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 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课程设置, 也没有被提到日程上来。
2. 发展特点的比较
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 有几个显着的特点, 首先是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投入。1963 年, 耶鲁讲习班就是在联邦政府支持下举办的。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又是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制定出台的, 并且通过了立法的程序, 使它的实施有了法律的保障。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用法律的手段将音乐教育置于核心学科当中, 可见美国音乐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其次, 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呼吁是分不开的。当美国的社会面临各种挑战, 音乐教育面临挑战时, 美国全社会的各方力量都会起来支持。60 年代的唐哥伍德会议, 积极的参与者包括了社会各界的代表。90 年代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编写过程中,赞助者就有59 个组织, 支持者有各种协会共30 个组织之多。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这也正是我们还没有去做或者还没有做到的。
第三, 音乐学的发展和教育研究学科的建设也是美国音乐教育发展取得成果的有利因素。如果教育改革没有科学的思想作理论指导, 那么它就不能经受受时间的考验而获得真正的成功。美国由于政治、经济的开放发达, 造就了大批的音乐学家, 例如梅里亚姆、胡德、内特尔等人。他们的观念和着作对美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在音乐民族学或音乐人类学方面, 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 一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去研究,去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学科建设上有所欠缺, 音乐人类学的思想在国际上已经十分普遍, 但我们的交流却很少, 信息量不大, 对音乐人类学的认识也不普遍。因此, 在许多问题上仍然延续着过去的观念, 而与国际音乐教育的新发展很少联系甚至与之脱离。中国音乐教育界应该注重新知识、新信息的传授, 要建立跟踪世界最新知识的机制。这是值得我们大力注意的问题。
第四, 美国十分注重音乐人才的培养。笔者找到了一组数据来说明中国在音乐方面的研究生培养情况。从1978 年恢复研究生考试以来, 到1988 年10 年间共招收音乐专业研究生100 多人, 其中最多的一年是1987年, 共招收了33 人。而美国仅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最多的一年竟达2300 人。中国有12 亿人口, 接近美国人口的10 倍, 试问,这样大一个中国, 近100 年来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总共有没有2300 人? 从这种差距中, 我们是否也能够找到些什么原因?
3. 音乐教育文化背景之比较
中国的文化延绵不断数千年, 既积累了无数睿智的经验和思想道德的优秀遗产, 又因袭了沉重的封建主义包袱, 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明。美国在短短的200 多年内建设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 既充满了资本主义的开放进取精神又因历史年轻而缺乏丰厚的文化传统。两国分别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下面将从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传统3 方面进行一些比较:
首先, 从哲学思想上来说, 实用主义是美国社会的思想传统。实用、功利对教育内容和学校功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即教育的唯一目的是致力于个人本身的和社会的生长。一种文明要保持长久的动力和养分, 最终要依赖于儿童能力发展的程度。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完整的人, 可以激发人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在充满令人困惑的信息世界里, 音乐教育有助于年轻人探索、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 以及发展他们生活中成功所必需的自尊、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励。这一切都将帮助国家在这个以是否具备不断生产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为成败关键的世界中, 占据竞争地位, 这也促使美国将音乐设为核心课程。
中国传统哲学向来重义理轻功利, 十分重视道德。我国许多的哲学家、思想家的着作中都提到过乐, 乐一直是与礼并存的。按照孔子的学说, 好的音乐, 其贡献在于维持天地间的和谐和平衡。西方的哲学是在严谨的逻辑思维中建构, 而中国的哲学则讲求的是一种意境, 一种超脱。因此, 中国的音乐教育追求的是提高人的情操, 激发积极的、善良的情感。但当西方音乐体系在中国建立以后, 中国音乐教育一直在走别人的路,而失去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
其次, 从政治、经济上来说, 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上相对开放, 在经济上也高度发达。美国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国度, 在那里只有创新才能生存。这也促使美国人敢于创新, 敢于尝试。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美国的教育不是教学生记住多少信息、数据, 而是教一种获得信息的能力, 激发一种活跃的思维并且培养一种动手的能力。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还有许多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地方。学校注重的是应试教育, 考试分数几乎成为衡量学生智能优劣并决定其命运的唯一标准, 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改革的。如何培养一代有知识、有创新意识、又充满自信与朝气的人, 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绝不能仅仅用考分去衡量。当然, 中国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纪律性以及智育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等, 这也是值得美国借鉴的。
再次, 从文化传统上来说。美国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许多传统来自于西方, 美国真正的本土文化已经成为边缘文化。但美国并没有放弃这种边缘文化。唐哥伍德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学生应该学习各种音乐文化, 包括黑人音乐。当今东西方音乐教育工作者已逐渐形成共识: 各种音乐文化都是平等的, 并各自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那种以某种技术和技法的运用与否, 以某种音乐体裁样式的运用与否成为衡量其音乐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陈旧观念已属于过去, 各国都在考虑以自己传统母语体系的音乐进入世界音乐及文化教育的平等交流之中。在美国的音乐课程中, 一方面十分重视本民族的音乐, 另一方面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时也注重其让逐渐本土化( 如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在美国的运用) 。在中国, 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课程长期占统治地位。在理论上, 欧洲音乐理论被视为普遍真理, 中国音乐理论仅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附属或边缘; 在价值取向上, 以西衡中,重西轻中, 甚至以西否中。长久以来, 我们都是在西方的音乐语法和语境中学习中国音乐的。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博大精深, 而在当代的中国却难以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使人不禁感叹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化的, 但不知道中国的一元在哪里?
结 语
纵观中美两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 从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及文化背景方面的比较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音乐教育还是有共性的。但当我们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的时候, 我们每个村民都应该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本, 与其他国家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交流。本文希望从中美音乐教育历史的比较中找到中美音乐教育进行对话的一种可能和必要, 但愿能为探索中的中国音乐教育寻找新的思路, 提供新的借鉴。由于比较音乐教育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加上笔者的知识和经验还很有限, 文中的缺点和不足, 恭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 学生会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 [ 伊朗] S拉塞克、[ 罗马尼亚] G 维迪努着、马胜利等译: 从现在到2000 年: 教育内容发展与全球展望,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3. 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编: 国际教育纵横 中国比较教育文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年版。
5. 迈克尔L马克着、管建华、乔晓冬译: 当代音乐教育,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6. HF艾伯利斯、CR霍弗、RH克劳特曼着、刘沛译: 音乐教育理论基础, 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7. 廖家骅: 音乐与素质教育, 载音乐研究1997 年第2 期。
8. [ 美] 万多尔着、. 刘 沛译: 音乐在人的教育中的角色 东方和西方, 载中国音乐1995 年第3 期。
9.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在京研讨会纪要, 载中国音乐1996 年第2 期。
10. 朱 勃、顾明远主编: 比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
11. 赵中建、顾建民选编: 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国外比较教育文选, 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12. 熊小明: 跨世纪的文化思考 论国民音乐教育的文化取向, 载乐府新声1996 年第2 期。
13. 李 凌: 切入时代的前沿 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载乐府新声1996 年第2期。
14. 樊祖荫: 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 载中国音乐1996 年第2 期。
15. 樊祖荫、管建华主编: 中国音乐1995 年增刊( 全球视野的音乐文化研究) 、1996 年增刊( 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 。
16. 羊慧明、马 平、[ 美] 宋晓江: 东西方教育思路比较, 载闲聊美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7. 刘 沛译: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1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我国音乐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 载中国音乐年鉴1988 年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