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音乐想象力”及其重要性
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音乐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想象力的创作、演奏、听赏也都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创作者没有音乐想象力,他的作品就无法传神;演奏者没有音乐想象力,就无法奏出音乐中蕴含的情意;听赏者没有音乐想象力,就无法引起共鸣,无法完成自己心灵的荡涤。当然,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存在形式,使得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较之其他艺术欣赏更为困难,也使得音乐想象力成为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民族、宗教、文化素养、人生阅历等,而造成个体之间音乐想象力的较大差异。诚如马雷舍夫在《论“音乐作品”概念的定义》中所言:如果将造形艺术喻为“一棵灌木”,那么音乐作品就是“灌木丛”。因为,诸如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从构想至完成几乎都是由艺术家独立创作的,而音乐作品则有所不同,从作曲家到演奏者再到听众之间有一座无形的艺术之桥,即音乐的再创作过程,而这一个过程就是音乐想象力充分施展自己空间的过程。
音乐是无形而有像的艺术。它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在音乐形象体系中不存在音乐形象与现实形象的对应关系。因此,对它的感觉和感受力比可视的绘画更难以捉摸。只有通过艺术想象,音乐所包容的内涵才能在音乐形象的世界里得以体现。如格罗菲的《大峡谷》第一乐章《日出》,乐曲中作曲家着力体现了晨曦微薄,曙色初现的色彩和气氛,他用音乐来描绘,来再现日出,再现大峡谷。而这些“日出”“峡谷”等空间、时间的概念,在音乐旋律中是听不见,摸不着的,这就必须发挥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力。借助于由音乐引起的对早晨的联想,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形成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再现。可以说,音乐想象力是帮助欣赏者理解音乐形象的更为具体的手段,是使欣赏者把音乐与现实生括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歌德说过:“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刨造出来的,我们也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击观察和欣赏。”同是琵琶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不会想象的人听到的只是一些高低、快慢、轻重不同的音,而富有想象力的白居易却能感觉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并且想象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全是他展开积极想象活动的结果。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既然音乐想象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高校音乐活动中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呢?我想,从音乐活动的特性和大学生人群的特征入手,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带有创造性活动的各种内容,即根据音乐原型构想出音乐的形象和意境,并用动作表现出来;或听了音乐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图画画出来等。二是学习初步的音乐创作方法,如音乐造句、节奏接龙或在老师的启发下创作短小的歌曲、乐曲、即兴编配伴奏音型等。
1.认知中的想象
教师对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死记硬背,可以结合实际,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引发学习的兴趣,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游戏,从而使学习者主动地学,自觉地掌握知识。并且可以将音乐理论知识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寻求二者的结合点。
2.听赏中的想象
听赏是大多数人学习音乐的方式,它是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很多教师因为思想意识的误区,在教学中往往过多的注重于“听”,而忽略了“赏”,更少于让听赏者主动地去“想”,这对发展听赏者的形象思维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让听赏者听赏一首歌曲时,首先要让其感受到音乐的情绪,是热烈奔放或是抒情优美;是欢快喜悦或是缓慢忧伤等等。其次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节奏特点、旋律风格及歌词涵义等的介绍,使听赏者对听赏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理解歌曲的情绪。再结合歌词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同样,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更需要将视觉、听觉、动作与想象相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在进行听赏内容的同时,配以丰富多采的画面。比如听赏俄罗斯作曲家鲍罗廷的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揭示乐曲的内容。一队由士兵、商旅、驼群组成的队伍在漫天黄沙中由远及近,士兵的号角和叮当的驼铃告诉我们他们的坚毅与勇敢,渐渐地他们走到我们跟前,黄沙布满了他们的胡须眉毛和头发,他们的嘴唇因为干渴而迸裂,但他们毅然前行。渐渐地,渐渐地,他们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只留下叮当的驼铃隐约回响,告诉我们他们刚刚经过……利用这些生动的画面,帮助听赏者从直观的感知出发,去想象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驼铃声、号角声、风沙中小商队前进的步伐、商队坚强的意志以及渐渐远去,消失在黄沙中的情景。
在教学中,关于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或描述情景等方式来激发听赏者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但作为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对听赏者合理的想象作出轻易的否定,似乎音乐描写的一定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大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我们要鼓励他们敢于去想,只要不违背音乐的本意,就是异想天开也要给予肯定,这是听赏者想象的动力和信心。
3、歌唱中的想象
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而创作自然离不开想象。我们可以引导听赏者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内容、作者等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想象,完成“二度创作”,进而来处理自己对于歌曲的演唱。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过程可以更为简单,直接根据歌词或直观的画面等来处理歌曲的演唱。比如教唱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和刘和刚的歌曲《父亲》――“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很直接地,学生会想到皱纹、白发、颤颤巍巍的手,会想到自己的父亲母亲,会想到父母含辛茹苦对自己的养育,会想到天下所有可敬可爱的父母。当然,这种结合在一起的感情和想象,很容易使大家用情的演唱,效果自然很好,而且经过因人而异的“二度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家就唱得十分地投入。我想,这样的想象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唱好歌曲是十分有益的。
4.音乐活动中的想象
根据大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这一特点,我认为最能体现其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的就是音乐活动。音乐活动不同于枯燥的音乐理论学习、不同于单调的音乐欣赏或演唱,而是以一种创造的形式将上述几项内容结合起来,并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符合他们张扬的个性、探索的精神。
我们可以给定一个音乐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根据音乐的含义,自己创编各种有意义的动作和情节,然后随着音乐边唱边动,开发想象力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表演能力。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初学音乐的会因为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表演基础,而无法完成自编自演的音乐活动。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忧,尽管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程度并不一样,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相同,创编的动作各有优劣之分,但老师一定要给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哪怕有的动作近乎于“拙劣”,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那是学生跨进“想象之门”的第一步,千万不要将他拒绝,况且我们追求的只是这个想象与创造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想出来的动作幼稚、拙劣而轻易否定,甚至用早已设计好的情境替代学生的想象。当然,我们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想象,启发他们设计出更优美的情境。也可以使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可以由教师带着学生去想象,进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去实践。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尽管学生的想象程度仍有差异,但许多有新意、有特色的情境已经开始出现了,谁说这不是创新的开始呢?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始,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实践,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英国人常说:“英国最丰富的资源不是石油也不是煤炭,而是英国人民的想象力,而这想象力是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和发展起来的。艺术是产生思想和训练想象力的方法。”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想象力、创造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贯穿、渗透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大学生是一群有很高素质的、即将踏入社会的劳动者,是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强大动力,因而大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王风雷,新乡学院讲师,音乐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