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交响、京剧、多媒体的碰撞与融合

作者:代晓蓉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由上海音乐学院原创出品、上海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发中心和数字媒体艺术学院联合承制的交响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是国内首部“音乐剧场”样式的剧目。其故事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并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作了情节提炼和丰富。以“灵山修炼”、“春日邂逅”、“洞房红烛”、“水漫金山”、“断桥残雪”、“毁塔团圆”六个片段为故事情节线索,以春、夏、秋、冬的“四季爱情”为音乐与情感线索进行]绎。制作方面,由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作曲家徐孟东担任音乐总监,统筹音乐风格;青年京剧表]艺术家、梅派传人史依弘领衔主];香港]艺学院-戏剧学院前院长、导]蒋维国先生和台湾着名舞台美术设计师林克华先生倾情加盟。由制作人上海音乐学院尤继一、代晓蓉两位教授带领上音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发中心和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师生共同完成了从剧本创意到排]合成的创作与制作。


  该剧作为2008年度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继2009年3月首]后,在高校、世博园综艺大厅和杭州剧院等地相继进行公],并于2012年6月被评为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了大量的文化财富,对这些文化财富加以创造性的二度发掘、利用,不仅可使一些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时代的艺术活力,在探索戏剧表现新形式的同时收获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经典的巨大社会效益,进而起到活跃音乐文化]出市场的作用。交响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①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而诞生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在最初的构想中,我们就已经将《白》剧定位为一个以音乐为主导的新型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谓之以“新型”,是因为我们将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尝试创造一种新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以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音乐为载体、以“京剧化”的音乐语言与表]为直观交流媒介、以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为情境创造的主要手段,这种“破天荒”的组合方式旨在尝试把音乐、舞台、人物、观众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制造出极具临场感的审美体验环境,真正达到“人在戏中游”的审美境界。


  一、《白》剧的设计


  《白》剧的台本材料取自于“白娘子”的故事,这段流传久远、妇孺皆知的爱情传奇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拥有适于舞台表现的蜿蜒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就是该剧取材于此的最重要原因。在《白》剧的台本创作中,我们将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季节属性,又进一步将四个季节分别赋予不同的舞台基色,再按照故事情节与舞台基色创作具有不同情感属性的音乐。这样,就形成了这部四乐章交响性结构的完整命名《白娘子・爱情四季》。


  《春》的主题为“春日邂逅”,以“游湖”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既然取名为“春”,那么绿色毫无疑问的成为这一乐章的主要色调。修仙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初到人间,以好奇、喜悦的心态感受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巧遇结缘已久的许仙,分别代表白娘子与许仙的音乐动机开始引领音乐与故事的发展。


  《夏》从“洞房花烛”展开,红色的洞房、红色的灯笼、红色的花烛、身着红色戏服的许仙与白娘子以幸福的氛围将整个剧场渲染成红色,将音乐动机进行节奏、配器的变化后,使音乐情绪产生了由轻盈到喜悦的变化,突出了“洞房花烛”的主题。


  “水漫金山”的水蓝色基调为《秋》带来了无穷的紧张感,京剧“打”的元素的介入,生动的描绘出白娘子勇斗法海和天兵天将的场景,使戏剧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在音乐动机的选择上,代表法海这一形象的动机在庄严中透出古板,与代表白娘子的动机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娘子为卫幸福而激烈的抗争,水浪、怒涛、飞云,加以张力巨大的音乐配器手段和多媒体影像效果,把受众的心理活动与人物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功的营造出“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理体验。


  《冬》里断桥的凄凉与残雪的苍白将白娘子的宿命描写的淋漓尽致,冰冻、寒风、大雪、身着素服的白娘子与苦苦守候的许仙……


  “融合”是《白》剧设计的关键。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将交响化的音乐、京剧化的表]与多媒体视听手段三种元素置于同一舞台上,因此在设计阶段我们就开始考虑如何将舞台场景、戏剧情节与音乐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不脱离创作主旨的前提下,保证每一元素都有淋漓尽致的展示空间,保证一个全新的多维视听艺术形式在剧场中得以实现。


  二、关于创新


  对于传统素材的再挖掘,其核心思想毫无疑问就是“创新”。运用新的观念、新的表现手段对老故事进行润色,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赋予老故事更强的艺术魅力。


  1.观念的创新


  在观念的创新上,我们选择了“界域的突破”这一方式。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这种方式打破了表]者、参与者、旁观者的界限,将舞台表]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剧场成为一个整体。“人在剧中游”是《白》剧的最高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音乐剧场”这一概念被引入到创作中来。


  虽然在20世纪的欧洲音乐发展史中,这一形式强调的是“实验性”,但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带有先锋性质的复合艺术形式已经毫无疑问的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体裁。《白》剧也因此将这种表现形式确立为创制的基点。


  2.形式的创新


  在形式的创新上,“音乐剧场”这种高度复合性的艺术形式成为《白》剧创意的最终方案。将包含最先进舞台视听科技的各种跨度巨大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出的表现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艺术驾驭的难度,对艺术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以何种原则来组合这些元素和手段,以形成新的戏剧叙述语言,就成为这种形式是否能确立为一种独立样态的最根本问题。


  与现代京剧样板戏不同,《白》剧音乐创作的核心并非是借用管弦乐队对传统京剧乐队进行“放大”,而是跳出了对京剧的“内部改造”层面,对新元素进行独创性的“复合”。从后现代思维出发,保留管弦乐队与京剧两种元素的本质特征,发挥其各自的表现优势,因此并不强调在创作中将两种元素“合二为一”,而是以“对话”的形式打造出一种张弛流动、分合有序的“对位”关系的音乐。


  虽然《白》剧所调用的元素众多,且对“对位”关系的把握十分复杂,但在戏剧流动的进行中,仍遵循了戏剧结构的一般逻辑以及戏剧节奏变化的一般规律。若是一味追求戏剧表层所呈现的“五彩纷繁”,势必丢失“戏剧”这一形式的根本。所以,如若需要将各种杂陈的要素整合为统一的“戏剧之场”,其核心思想绝非单一追求突出的形式创新,而更应该将重心放在戏剧最传统、最根本的部分――对戏剧这种时间艺术的结构、过程、逻辑、节奏进行有效的把握。


  3.手段的创新


  在整个创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白》剧的灵魂定位在音乐的创作上。因对《白》剧的定位已经超出了一般狭义戏剧②的概念范畴,所以其中涉及狭义戏剧的内容不能单纯按照“构剧法”为原则编排,而是根据音乐结构的方式进行构建。如何以音乐作为主体,融入京剧,配以现代视听科技将这段爱情故事呈现出来,成为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对于国内的受众来说,京剧是一种极富亲和力的艺术形式;而对于西方受众来说,管弦乐队与东方音乐形式、内容的融合则是一个全新的审美接受形式。基于此,我们首先将《白》剧定位为一个“交响化”的音乐作品,并将传统京剧的元素作为动机,西洋管弦乐队与京剧乐队相契合的“交响化”、“协奏化”的音乐创作,以“唱、念、坐、打”作为主要表现元素编织其中,使音乐的特点主要集中在鲜明的民族特色上。


  除此之外,在《白》剧的音乐创作中创造性地采用了类似乐剧体裁中“主导动机”的手法,为每个人物赋予一段专属的核心旋律,并以此贯穿全剧,这一做法解决了京剧元素与交响乐元素契合的突兀感,使音乐与京剧唱腔的联系具有高度的“主题统一性”。


  4.机制的创新


  跨平台、跨建制组建的团队为《白》剧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持作用。由音乐家、视觉艺术家、技术工程师、戏剧艺术家、表]艺术家组合成的复合型团队成就了《白》剧的高度复合性特点。在整个创制与]出过程中,《白》剧汇集了海峡两岸的各界精英,并采用院校与院校联合、团体与院校联合等多种合作方式,使这部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实验作品进入市场。这种国际化、多元化机制的实现不仅为创作本身注入了多元化的新鲜成分,且将作品打造得更加完善、成熟。


  可以这样说,《白》剧的创制与]出过程中所积累的点点滴滴不仅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和边缘性学科交汇的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也为新型多元化文化市场的开拓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通过《白》剧取得的经验


  在业界,《白》剧的上]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京剧传承与沿革的思考,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传统音乐与戏剧“现代化”的问题,更涉及到新的舞台艺术甚至科技对传统艺术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在《白》剧的创制、]出过程中,不仅触动了诸如新旧、中外、审美、产业等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而且引发了对剧场科技的更新、剧场]出形式的变化、时代对审美的影响、东西方音乐的融合方式、剧种未来的发展方向、专业]员的培养与就业市场化前瞻性等等问题的探讨。从根本上说,这一系列盘根错节的问题所反映出的客观现实就是当今中国音乐创作前进方向的问题。京剧等传统剧种同其他艺术该如何融合?它们是否真的应该融合?京剧现代化的明天在哪里?音乐创作的明天在哪里?这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所有业界人士为之思考、探索的。


  成本与时间投入一直是困扰国内院校与团体创]新剧目的主要原因,在从创作到]出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成本、时间与质量三者间平衡点的把握是制作方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对于艺术院校来讲,其担负着艺术创新、研发与人才培养多种功能,创新型的艺术实践除可对专业水平、教师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水平起到可观的促进作用外,还可为把握科研教学的方向积累第一手经验;对于艺术团体来讲,与专业院校合作,将院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生产力并投入市场,完善艺术再创造,不但可以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收获可观的社会效益,还有助于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转化为利润、利润反哺科研的“产、学、研一条龙”的良性循环。


  “严肃剧场”和“商业剧场”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出界争论了许久的问题,《白》剧的创]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种具有参考性的经验,即以“版本定制”实现二者的兼顾。根据市场的不同而量身定制,对版本进行准确定位、取舍改变,将各个版本应具有的特色在初创阶段加以详细考虑,并按创作需要分阶段或并行实施,使最终作品具有弹性化特征。根据设想,《白》剧将可按不同]出与发行方式的需求,定制推出大型舞台剧版、小型时尚版、海外版等诸多迎合不同市场的版本,使《白》剧更具市场竞争力、增加整体的成功几率。


  总的来说,以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前瞻、创造健康的文化企业、院校、团体的生态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音乐]出文化市场的各种问题。只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方可起到提高团体与院校教学、]出质量、营造健康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可持续良性发展、繁荣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作用。


  作为一部实验性作品,《白》剧已经完成了初创阶段所提出的设想要求,即在探索戏剧表现新形式的同时起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经典的作用。《白》剧的成功]出强有力地说明了这种以音乐为主导的新生艺术形式在国内所具有的生命力。但《白》剧诞生的意义远不仅仅如此,触发更多的思考、引发更多业界对音乐、戏剧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的探讨才是《白》剧的深层使命所在。


  ①以下简称“《白》剧”。


  ②泛指依照构剧法进行编制的戏剧,包含如话剧、京剧等西方及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