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谈埙制作的标准化问题

作者:张荣华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谈埙制作的标准化问题   

张荣华

   随着人们对古乐器埙的逐步认识,喜爱它的人越来越多,制埙者不断涌现,对埙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使埙向着日臻完善的方向发展。
  应当说,眼下制作的埙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音调不全,音阶不准,演奏费力,指法不统一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演奏的质量,也使初学者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埙的表现力,让更多的人喜爱它、掌握它,我在前人九孔陶埙的基础上,革新了材料和工艺,使埙的制作初步具备了标准化条件。
  (一)埙的历史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起源于原始部落时期,最初是上古先民用来诱猎的一种工具,谓之“石流星”,后经长时期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可以吹奏的乐器。我国最早出土的埙,是1931年从山西万泉县荆村出土的3枚埙,分别为一孔埙、二孔埙、三孔埙,形成于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最早的埙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
  埙从只有一孔到六孔(含吹孔)经历了3000年,即从新石器时期到殷代。殷代以后1000年,埙一直是六孔(含吹孔),到汉代才出现了七孔(含吹孔)埙。七孔埙持续2000余年,20世纪70年代,天津音乐学院的陈重先生研制出了九孔(含吹孔)陶埙,湖北赵良山继而制成十孔(含吹孔)木埙,埙曲《楚歌》也随之问世。迄今为止,埙基本定型为十孔(含吹孔),七声音阶排列,音域1―(不算俯吹)。
  埙,联结着文化的起源,记录着人类的足迹,它的独特音韵将永远与人类共存。
  (二)埙的种类
  埙无定制,其种类繁多,主要是大小、形制不同,音色并无本质区别。大体可区分为两大类:
(1) 哨口式:任意形状的腔体加上哨口,开有音孔便为哨埙类;
(2) 边棱类:任意形状的腔体,开有吹孔和音孔便为埙类。
  在腔体不变的情况下,埙的外部形状可以任意设计。哨口式的多见于国外的“奥卡利那”(玉米形),中国陶哨(小芒果形)等。边棱式的形制多样,有卵形埙、鱼形埙、人头形埙、牛头形埙、子母埙、鸳鸯埙、梨形埙、壶形埙、隔壁埙、双腔葫芦埙及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埙等等,不一而足;但最常见的是卵形单体埙,这种埙自汉代以来逐渐成形,到清代已基本定型。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实物,其体貌已很完美。制埙的质料有陶、石、玉、木,以陶制的最为多见,现今还有用尼龙、塑料或树脂等新型材料制作的。
  (三)埙的演奏及音色适用范围
  埙自诞生以来,到商周春秋时期才得以发展,当时多在巫术中使用,至今埙仍有神秘色彩。秦统一以后,埙的演奏达到高峰,常与篪配乐。隋唐以来,埙的使用骤减,唐以后只作为宫廷雅乐之用。明清以来埙只在特殊曲目中偶为一用,清末至民国时期埙的制作与演奏濒临断绝 ,吹埙者寥寥无几。直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对埙进行了改革,演奏家重又将它搬上舞台。1984年23届奥运会艺术节上,中央民族乐团杜次文先生演奏了埙曲《楚歌》,首次把埙乐推向国际,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对埙感兴趣的国内外人士与日俱增,形成“埙热”,埙的研制与演奏出现高潮。
  埙,大多由吹笛者兼奏,却也不乏演奏上颇有建树者,如杜次文、曹建国、张维良、刘宽忍、赵良山、李镇、戴亚、曾昭斌、王朔、杜聪、刘凤山、陆金山等。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埙曲,如《楚歌》、《悲风》、《唐乐》、《八音齐鸣》、《格溪梅令》、《杏花天影》、《水龙吟》、《南乡小调》、《幽谷》、《醉翁戏马》、《懒画眉》、《苏武》、《阳关三叠》、《长亭怨慢》、《妆台秋思》、《黄莺吟》等。此外,还有许多民间歌曲、影视歌曲及外国歌曲,如《弯弯的月亮》、《映山红》、《嫂子颂》、《小白菜》、《四季歌》、《摇篮曲》、《黄梅调》、《游击队之歌》(二重奏)、《铃儿响叮当》(二重奏)等曲目。适于埙演奏的曲目范围很广。
  埙的音色适于表现悲壮、苍凉、凄楚、哀怨,更能表现深沉、幽思、肃穆、神秘,同样能表现欢快、愉悦、跳跃、诙谐,只要分别以低音、中音、高音不同乐器对不同内容的曲目施以不同的演奏方法,或者以不同的创作来适应埙这种乐器,就会产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埙乐世界。它的演奏形式可由人们随意开拓,只是需要演奏家、作曲家的通力合作。
  (四)埙的普及情况
  随着埙的改革,埙乐的重现,吹埙的人越来越多。较大的专业团体,如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广播民族乐团,以及各省级专业团体等,大部分管乐演奏者都涉及了埙的演奏。一些教育界人士,还有其他领域的爱好者也纷纷学习埙的演奏,港台及海外华人乐团的管乐演奏者也都不同程度地普及了埙的演奏。但埙还远没有象笛子那样家喻户晓,不少人仍对埙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人认为埙是一种出土文物。这说明,埙仍有待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开发和宣传。
  (五)埙实行标准化的意义
  埙有7000年历史,为什么能延续至今呢?是因为它的特有的声音所蕴涵的音乐感染力,使历代音乐家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埙乐受到人们的欢迎,显示了埙的独有魅力和无穷的文化底蕴。埙应该和其他乐器一样,更多地进入乐队甚至交响乐队。这就需要埙这种乐器尽快向标准化迈进。有了标准化的乐器,作曲家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演奏家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初学者才能有法可依,从而使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摘掉“出土文物”的帽子,名正言顺地进入民族乐器的行列。吕骥先生曾说过:“任何一种乐器的制作,必定要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如果不能适应发展了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它就要慢慢地走向灭亡。而比较高级的、制作精细且日臻完善的乐器的制成,必然要发展、扩大人们对于音程 、音阶、音律的认识。”埙的发展历史证实了吕骥先生的话。埙实行标准化生产,正是要适应今天发展了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