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学习钢琴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一名从事音乐工作多年的音乐工作者,我有许多感悟。
学琴是为什么?可能大多数家长开始都是想让孩子多个爱好、会门特长,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这种学琴的初衷应该是很不错的,但等孩子进入学习轨道后,有些家长相互之间渐渐滋长了攀比心理,更有直言者:“我们学琴就是为了考级。”诚然,考级是检验琴童学习水平的一种有效途迳,但怎能为了考级而拔苗助长,一年半载只练那几首考级曲呢?见过一些“高分低能”式的琴童,在家长功利之心的驱使下,勉强考过十级,可离开老师,数月不练就忘了,弹不出几个象样的曲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完全放弃了初学钢琴怡情养性的初衷。我在音乐课堂上有意地为学音乐的孩子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也就有机会了解琴童的功底,有些孩子语惊四座:“我己通关,十级”,但弹起曲子却让人大跌眼镜;有些孩子没有考级,但一上琴就看得出功底扎实。
其实学琴更重要的是兴趣、能力的培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教会孩子倾听音乐,教会孩子用琴声表现音乐,教孩子细心感悟音乐的内在语言。当他用心贴近音乐,当他一次又一次被子他人或自己的音乐打动,当他达到“琴心合一”的状态,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我相信:他一生都会为音乐孜孜不倦地追求;我更相信,音乐音乐在孩子的一生中都能给予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寄托。当然,我这里是希望各位家长、琴童淡化“考级”,并不是否定、摈弃考级,我认为正确的态度是:既要重视考级,又要“轻视”考级。重视考级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适当选曲、定级,选曲是要视情况扬长避短,能对乐曲的足够的驾驭能力,绝不能盲目攀比,跳级。在准备过程中认真读谱,看清谱号、拍号、表情记号,练习中仔细体会音乐的表情语言及旋律美,将每首考级曲目都熟练背奏,有充分把握后方能参加考级。我们要“轻视”考级,是说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它,就象对待每一次期中、期未考试,即使有种种客观原因而致使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也不要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教师要根据评委的评语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家长、老师、琴童都不要过于看重成绩的高低。我的学生宋兆琪,曾获全国海伦杯少儿钢琴、电子琴大赛湖北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最佳演奏奖,她6岁考五级时考试是良。音乐是无固定语义的艺术形式,在不同教师指导下,琴童的音乐所诠释的艺术表现都会有所不同,评委专家的性格、爱好也自有其特点,所评定的结果略有不同也是正常的事。再者我们也要理解评委专家,评审时每天要坐6―8小时,不绝于耳的琴声既便是天籁之音,评委也会有听累的时候。只要评委对孩子的弹奏方法、音乐表现没有提出什么异议,没有提出明显的错误,孩子就是考得不错,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为什么没有考优?”我见过一个极聪明好学且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因一次考级的失利失去了学琴的兴趣,己经学到七级水平了,有一天告诉妈妈:“我不想弹了。”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所以重视考级,就要做好充分准备,经老师严格把关后方能考试;轻视考级,就是不要把考级当学琴目的,更不要用成绩、评语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与自尊心。太着重考级,结果会物极必反,让孩子背着沉重的负担去学琴,让孩子稚嫩的肩膀扛起家族的荣誉。为光耀门楣去学琴,就如戴着镣铐的舞者,必然会泯灭童心,扼杀兴趣。
归根到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钢琴有了兴趣,不用家长、老师催促,孩子自己就会乐此不疲地练习。所以,
学琴需要良好的环境,在家里家长可以不定时举行家庭音乐会,模仿上台表演的形式,爸爸、妈妈报幕,孩子和家长轮流表演,待孩子表演完以后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琴童最好能有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互相比一比、赛一赛,轮流当小老师,一人弹琴大家跟着唱,或者排个四手联弹。家长适时鼓掌,孩子就特别有成就感。家长们也可以组织孩子们来个钢琴观摩,颁发奖品、奖状,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与兴趣,同时多给孩子提供演奏的机会,积累表演的经验。钢琴是一门演奏乐器,需要在交流、观摩中提高。
让社会、家庭、学校创造更好的艺术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调动孩子的兴趣,让琴童们乘着琴声的翅膀快乐地在音乐天地里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