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方式下的音乐听觉训练
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三年级 孔奕
(指导教师 赵易山)
稿源:中音网
首先从题目上看要明确的第一点问题就是: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听辨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包括谱面上标明的节奏,表情记号等,而不是包含大量其他理论课内容的综合训练。有人说音乐是感性的,有生命力的,不是单纯的谱面处理,但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的同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通过谱面将最能直接表达的情感记录下来,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只有先把这些基本要素做好了才能在其基础上进行更高一层的音乐处理,这是个递进的过程 ,不能省略任何环节。其次是要明确比起运用传统教学进行多媒体训练的优势。
下面将运用多媒体手段直接进行具体分析:
1. 音乐训练最基础的切入点-节奏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体现音乐自身风格特点的重要手段,对节奏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演奏的质量。作为视唱练耳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习时可根据各种节奏的特点进行比较,增强整体的感知能力。
提到对比,首先就是把要进行对比的内容自身分别演奏精确,然后才有资格谈对比,尤其是对于相似或有共同特征容易混淆的节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谱例: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这是较常用的两个版本,其差别在于附点的16分音符与8分音符加空拍后的16分音符。这两种节奏型听起来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话是不太容易区分的,所以更加要做到每一种的演奏都绝对精确。最初练习时可以通过放慢速度,数构成节奏型的最小单位时值16分音符来体会理论上的差别,但是在真正的演奏时不可能将速度夸张放慢,一但进入原速演奏要想数清拍子是不现实的,所以就必须靠听觉去感受它们之间的差别。在进行选择听觉训练的手段时,多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做到每一遍都绝对的相同精确,其程度是一般老师想用琴弹所望尘莫及的。
2. 在多媒体方式下的图示对比
上图是通过音乐软件Musicator的卷帘窗口做出的两种版本的《幽默曲》图示,其原理同坐标图。图示上面是相对应的谱例。图示中横向的稍粗的线条代表音,它的上下位置、长短分别对应其它要素的坐标;最左边的键盘图代表音高位置;表格最上方的数字代表拍数;每拍里的4条纵线代表将一拍的时值分成4份,每一份是1/4拍,即16分音符。这样一来,每个音的音高和节奏都以图示的方式出现,非常直观,附点8分音符明显比8分音符长出一格,有无空拍一目了然,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能通过此图看出其中的差别。这种方式能从最直观的视觉效果上给人刺激,加强对不同节奏差异的认知性
3. 声部间演奏法听觉对比
视唱练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听作品,从而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因此训练对于作品中声部的敏感性是很重要的。每个声部有各自的特色和作用,声部越多,乐曲的表现手段就越多,内容丰富的几率就越大,而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必须了解每个声部的演奏法。
下例是《幽默曲》的中间和再现部分
它明显分为2个声部,而这两个声部的情绪对比是很明显的。上两行的上声部是主要旋律,有大量连线,演奏时应该很连贯,下声部则是跳音居多的分解和弦伴奏,演奏时应该有弹性,而标有“―”的音则应该深入些,站稳。下两行虽然也是上声部连线,但它是两大句,不像上面的句子很短,而且是有休止符出现的连线,下声部则变为较短的跳音伴奏。总的说来,两个声部的情绪差异和功能还是很明确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听一下2个声部,了解了各自的特性后再合起来听,看看能否区分,再分开,再合,多次之后相信能很清楚的听到2个声部的进行了。对于两段的2个声部我们也可以分开对比着听,对连线和跳音的不同处理进行分析,这样当2声部合起来时我们将很清楚的听到他们各自的处理。
对于更复杂的曲目来说,如果能先了解每一个声部,那么对于全曲的理解是大有好处的,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较轻松的做到这一点,尤其当声部非常多时,我们不仅可以分开一部部听,还可以逐渐增加声部或改变搭配声部听。比如要听较大作品时,可以根据声部的作用,先听旋律部分,再听伴奏;按乐器的分类则先听弦乐,木管,再听铜管,打击乐部分等等,这样听下来,就会比一遍遍从头听的效率高,不仅能听到每个声部,也对曲目的声部分配有了一定的了解。
4. 谱面直观视觉下的音乐情绪对比
当我们拿到一个曲子时,首先是要在谱面上看怎样分段落,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情绪的对比,根据传统的曲式规律,A B 的情绪肯定是不一样要变化的。从下例看很明显的标记就是A段的8分音符加空拍的16分音符特色节奏和B段的连线。当然,这是一首曲子,而且很短小,如果不为了分段而是要同时对比更多,更复杂的曲子,了解表现手段时,将所有的谱子都堆在一起不仅乱而且利用率低,没准一本很厚的谱子我们只需要看几小节甚至只是一个音型,听起来也很麻烦。可是只要利用好了多媒体我们将在同样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内容,提高上课的质量和效率。在内容上可以进行分类对比,在将最基本的几大类情绪分好之后(纵向),还可以将表达相同情绪的各种不同表现手段(横向)的谱例展现给学生,横向纵向同时进行,增强他们对音乐特殊表现力的理性和感性认识。
5. 音色改变带来的听觉变化
音色是音乐要素之一,它带给人的感受是丰富的。由于发声的原理不尽相同
或者原理相同但因为每种乐器有其自身的结构,材料,所以它们有各自擅长的表现手法,音色和表现力上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也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幽默曲》有钢琴和弦乐2个版本,相比较起来我喜欢弦乐的,它的表现力比钢琴要强得多。连线时因为弦乐的发生原理是摩擦发生而钢琴是敲击发声,所以听起来弦乐更饱满些。跳音时弦乐用的拨弦演奏法则比钢琴演奏的更富有弹性。这些是由乐器本身的条件所决定的,只能说这首乐曲我认为更符合弦乐的表现手段。每种乐器都有自己擅长独特的一面,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曲目或者说只有少量的曲目适合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再准确地说应该是有的曲目可以用别的演奏方式去解释而有的不行 。比如《幽默曲》的钢琴版本可以认为是比较轻松活泼的,而弦乐的更大气,融入情感色彩更多 ,直接影响到音响的效果。而要是用铜管那就完全背离曲子的原意了。音色的不同带给人的色彩感是不同的,一般说如果是同样的一段音乐,钢琴给人有灵气的感觉,弦乐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木管是柔和,而铜管是坚定,所以当我们平时听作品时应该留意乐曲的情绪与配器之间的关系。
在视唱课上我曾经发现同样的和声或者四声部听写,用钢琴和弦乐听难易程度不一样,后来一想是因为钢琴一般有音头,听的也多,而弦乐则可以非常平稳的发声,而且四重奏的音色极其和谐相似,要想听清楚声部确实不容易。我们应该多进行一些类似的听写练习,毕竟我们要听的音乐不都是钢琴演奏的。
6. 视觉媒体的增加可触及到内心感知
很多人都说听音乐时闭着眼睛最好,但是我认为有时还是需要看的,尤其是大师级的演出,他们的表情,肢体语言都在影响着你的感受,有时甚至视觉带给你的冲击超过了听觉,就像马友友和帕尔曼版本的《幽默曲》,这样一个大家烂熟的小曲子,带给你的感受是超出想象的。无论是他们在自己演奏时的一个皱眉,一次抿嘴还是在交替演奏时传递的一个眼神或是身体的倾向都完美的随着音乐进行着,使人感觉那是音乐的一部分,即使你不是很懂音乐,听不出来大师演奏其中的奥妙,但看到他们的肢体语言时,同样将他们要用音乐传达的感受传达给了你。人是感情的动物,平时传达感情,表情是很重要的手段,比音乐要频繁的多,如果能通过视觉带动其他的感官刺激从而使音乐触及内心感受有什么不好呢?只要内心的感觉培养好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既然有条件就应该尝试用先进的手段来改变和促进音乐领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