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音乐管理论文

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的实践困境及思考——基于推拉理论视角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邱思敏,袁琪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10-24

  摘要:乡村教师是乡村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可以激发乡村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当前乡村教师激励政策已在实践中取得成效,但仍面临政策困境。本研究基于推拉理论视角对当前乡村教师激励政策实践现状及成效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对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机制进一步优化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乡村教师;激励;政策优化;推拉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及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教师队伍中乡村教师占比相对较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乡村教师规模已达290多万人[1]。为了进一步做好乡村教师发展工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明确界定:乡村教师是指“包括全国乡中心区、村庄学校教师”[2]。乡村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国家针对乡村教师人才的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提高工资报酬、促进专业发展、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客观上增强了乡村教师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应注意的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消极推力,集中表现在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激励效果未达到理想状态等方面。据教育部相关数据,乡村教师流失率高达30%[3]。乡村学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流失问题严重,需要相关部门通过相应的政策有效激发其积极性,助力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蓝图中更好地实现愿教、善教和乐教。

  一、文献回顾

  与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相关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三类:激励需要范式、公平正义范式、全面激励范式。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奥尔德弗为代表的EGR理论以及以赫茨伯格为代表的双因素理论,在解释“教师职业倦怠”“农村教师流失”“身在岗,心不在岗”等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危机时,认为只有在较低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去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部分国内学者基于层次需求理论分析乡村教师流失难题时,通常认为是教师的衣食住行这些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乡村教师收入低,导致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在其群体中产生了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危机[4]。以上激励理论分析框架虽为激励乡村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启示,但把“社会人”理想化为“经济人”依然比较片面,视野受到限制。也有学者认为,在教育公平中更多人谈论的是学生公平,但实际上教师公平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何如此之多的乡村教师不愿扎根乡村教育?这与能否公平对待教师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无论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还是社会地位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在对其实施激励政策时我们认为尤其要注重补偿机制,为作为弱势群体的乡村教师带来补偿利益。

  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论对于如何正确实施中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全社会应对处于不利环境的群体投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给予一定的差别补偿[5]。

  全面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应包含三种结构关系,分别对应人、激励的过程与环境、激励方式与内容[6]。在乡村教师激励层面,全员激励要求政府、学校以及教师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目标。全程激励则指针对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激励,强调激励的全过程,要将激励手段运用于乡村教师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同时要注重物质报酬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统一,强调各种激励因素形成合力,以达到持续激励之目的。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当前与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激励政策的理论预设、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具体措施类型等方面[7]。实践中,受资源配置、客观条件和微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障碍,乡村教师激励不足的问题始终存在[8]。在政策执行层面,应对乡村教师激励成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破解阻碍政策成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正确实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与防止乡村教师迁移流失并留住乡村教师紧密相关。推拉理论是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常用的一种人口流动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20世纪中叶,唐纳德·伯格(D.J.Bogue)从运动学观点系统建构了迁移推拉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口迁移受到促使迁移和阻碍迁移的两种力量的影响,存在有利于人口迁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人口迁移的负面消极因素[9]。积极因素包括迁出地推力(如乡村较低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和迁入地拉力(如城市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机会、较多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等);负面因素主要来自迁出地的拉力(如家人团聚需要、熟悉的社交网络和社区环境等)和迁入地的推力(如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等)[10]。推拉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流动或人的流失是拉力和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对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把握是解决人员流动问题的基础。运用推拉理论解释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无疑给乡村教师激励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二、乡村教师激励政策面临的困境

  根据世界银行对教师政策十大要素含义的解读,结合我国教师激励政策的实际内容,本文按照师资支持、教师培养、待遇保障、教师评价四大维度对2015年以来的相关政策文本进行整理。具体参见表1。

表1 我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梳理


  (一)多元化激励措施不足

  乡村教师是一个具有共同特质的群体,其作为个体面临多样化需求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乡村教师多处于偏远之地,物质条件匮乏,推力作用明显,教育发展环境的改善是其“第一”需求。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从物质条件方面激励教师的占有一定比重。毫无疑问,物质方面的激励措施在短时间内能对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起到拉力作用,立竿见影。但另一方面,乡村教师长期扎根乡村,很难获得晋升机会,因此非货币化的激励措施可能更为有效。政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物质与精神激励对乡村教师群体队伍没能起到最大化效用。当前针对乡村教师应制订、实施多元化的激励政策,尤其是要关注教师津贴、教师发展、工作环境及乡村青年教师婚恋等方面的情况,使政策的实施能够更加精准化。有学者基于18省乡村教师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除工资待遇外,乡村教师不满的方面更多是工作条件差及公共服务匮乏[11]。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