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音乐管理论文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

作者:郭声健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整个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了难得的良好发展机遇,受到了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概括起来,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都初步建立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那种自发状态;第二,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法规和文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第三,改变了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稳步上升,特别是1994年高中开设艺术欣赏必修课,更是结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不开设音乐课程的历史;第四,涌现了一大批中小学优秀音乐教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第五,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六,编写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教学器材配备在部分地区也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尽管取得了上述这样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包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仍不健全;音乐课开课率不平衡,有的还很低,音乐师资缺额大,教师素质以及学历达标率和岗位合格率低,外流情况严重;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投入少,整体上教学设备奇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科学全面;教学水平及教材质量不高等等。显然,这些问题中的大多数是只有依靠政府行为才有可能得以逐步解决的,而不是科研工作者和一个或几个科研课题所能驾驭和解决得了的。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更多的还是一种量的壮大和硬件上的加强。当然,没有这些量上和硬件上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音乐教育的质的发展和飞跃。但音乐教育的质的提高,或者说要想使音乐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得到量和硬件这些外在条件的保证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身即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在的问题。因此,在20世纪行将结束,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认认真真地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实实在在地回答中小学音乐教育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上模糊的问题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我们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迫切的和不可回避的。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本身存在着两个较为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一个是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的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另一个是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中小学生的特点,以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变成了非中小学的、非音乐的教育。上述问题可以说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内容与形式、原则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露出来。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着下面几种片面偏颇的观点,这些观点或者把专业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理解为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或者把其他非音乐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当作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来理解。一些人往往把教会学生掌握音乐教材上的知识技能看作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身,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为高一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专业后备人才,因而培养音乐特长生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些人则习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饭后的甜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点缀,是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还有一些人则喜欢把整个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移植成音乐教育的目标,特别是在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很多人更是喜欢人为地、空洞地拔高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音乐教育当作了医治百病的良方。我们认为,上述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种片面理解主要是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本质特征认识不足所至。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个别尖子的专业音乐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美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真的教育甚至善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主旨就是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比较严重。这首先表现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的、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在理论上,虽然近年来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音乐教学原则,但其中的一些原则也同样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因而很难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总之,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参与体验,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轻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好。以至于普遍出现这样的情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我们认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非艺术性,必然地使音乐教育中掺杂了一些非音乐、非艺术的成分,其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作为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和创作主体的那种主体地位。因此,音乐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归根到底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音乐课是活动性、实践性课程,音乐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因此,音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也就必然不同于其他知识性、学术性的学科。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音乐教学,即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人。如果音乐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照样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得到保证,音乐教学就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就不可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和成功的满足。因此,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音乐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人。

    在内容及要求方面,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总体上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教材,无论在内容上、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与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难度偏大,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学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非专业音乐工作者所无需掌握和不可能运用的;而在体例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没能够很好地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使它们以完整的音乐形象而不是以相互分离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致使学生接触到的往往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音乐。同时,教材编排过分强调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多少创造的余地,与音乐学科本身的创造性格严重相悖。我们认为,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充分尊重音乐课程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也必须充分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特点。

    由于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也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水平不高,理论探讨不深入,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也相当落后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可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有统一标准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制度,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合符中小学音乐教育规律的行为往往被人们认为是错误的,而一些违背中小学音乐教育规律、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大目标相背离的行为,则往往被人们加以肯定并推广。因此,认真探讨并建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说,我们在上面所指出的问题只是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而已,还有如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脱节,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分离,学习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等等问题也较为严重。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根本地解决,关键就看音乐教育的改革是否适应21世纪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既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全新的世纪: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将带动着社会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前进,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材料与新能源的不断涌现,将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世界上日益激发的各种矛盾、冲突,以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和不时出现的金融危机,也将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高新科技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使人类真正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知识将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将涉及全球90%以上的劳动者,并使地球的每个角落都能迅捷地连成一体,从而使得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正是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将会更加巩固,而知识与信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将不断加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的开放程度以及人们的科学与创新意识将明显加强。这一切,无疑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如果不能与新的形势相适应,不仅教育本身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还会严重阻碍人类社会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显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那么,中小学音乐课程究竟应该怎样改革才能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呢?我们想,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和特点,遵循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地、实事求是地为中小学音乐课程目标定位,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而不是非艺术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中小学音乐教育具有如下两个质的规定性:

首先,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的本质同样也是审美的,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且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遵循着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实施时,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这就是说,作为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它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突出音乐的、艺术的或审美的特点,它是审美化、艺术化的音乐教育,是音乐化的音乐教育,而主要不是一种科学知识的或思想道德的非音乐的教育。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第一个规定性。

其次,顾名思义,中小学音乐教育,它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的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也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教育,而是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这就意味着,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第二个规定性。

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上述两个规定性,在确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时,应该既要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又要突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为此,我们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

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要真正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基础性。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性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按照中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规律建立音乐知识技能体系。那些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丧失音乐学习自信心的、具有较高难度的、且中小学生又无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第二,民主性。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弱智、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音乐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欣赏学生在音乐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第三,开放性。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内容的选择、要求的确立、教材的编排等方面不过分追求系统、全面和整齐划一,为教学留有足够的接口和创造余地。要加强音乐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特别是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密切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及定时间、定地点的分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探究、交互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加强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

    第四,科学性。中小学音乐课程必须建立能科学地反映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作为普及的、普通的、音乐基本素质教育特点的独立、完整的国民音乐教育的科学体系。要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切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并能很好地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音乐教材形式,不断充实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多种媒体组合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学习音乐。此外,要注意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五,实践性。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这里,我们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教材改革的问题,因为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和依据,没有教材的改革,整个音乐课程的改革就难以真正地付诸实施。

一般来讲,教材的编写有两个依据,一个是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一个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师为主要依据,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材,前者则主要表现为以音乐学习的主体――中小学生为中心,后者则是以音乐知识体系和教师为中心。我国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虽然近年来几经改革和修订,无论在教材编写观念上和教材本身的质量上都较以前有所更新和提高,但从整体上讲,仍然深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材的结构体例,还是教材所选择的内容等,严格说来还没有真正突破专业音乐教育教材体系的框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乐理知识体系和教师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而忽视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特点,中小学音乐教材显得封闭、呆板,成人化、专业化、理性化。其具体表现有:在体例安排上,往往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少,以至于可能教师的确好教(如一节一课时)但不适合学生学;在歌曲的选择上,往往是从歌曲本身的角度考虑多,而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角度考虑少,以至于可能歌是好歌,但学生就不爱唱;在知识容量上,往往是从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的角度考虑多,而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的角度考虑少,以至于乐理知识可能是全面而系统了,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被扼杀了……总之,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已经证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因此,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改革可以说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的落后面貌,使之满足21世纪实现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质的提高对教材建设的需要,适应中小学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把现行的以乐理知识体系和教材为依据的教材编写策略真正彻底地变成以学生主体为依据的教材编写策略。而要做到这一点,教材编写者至少必须树立如下几种意识:

    第一,主体意识。即在观念上真正确立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明确教材主要是供中小学生自己使用的;第二,审美意识。即无论是教材的体例还是内容,必须始终以审美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的本质特点。同时,要使教材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美观,有艺术韵味),具有审美价值,学生喜欢;第三,民族意识。一方面要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教材本身也要具有中国特色,不盲目照搬;第四。开放意识,要充分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文化精华,同时也要虚心借鉴国外在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第五,现代意识。既要在内容选择上能及时接纳和传播最新音乐创作精品,又要在编写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在上述思路的框架之下,我们认为,在编写中小学音乐教材是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材的“基础性”涵义应予扩展。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不再局限于乐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人类音乐艺术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等内容,也应作为音乐基本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融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之中。其次,必须打破那种模仿专业音乐教材的以乐理知识体系为教材体系的传统框架,中小学音乐教材应该降低知识化、学术化的成分,增加音乐生活化的含量。为此,可以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音乐教材设计成可供教师选择和参考的,特别是便利于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与评价、音乐创造和表现,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一个个音乐实践活动“方案”。第三,教材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既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也有利于具有特殊音乐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也有利于课堂教学、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以及家庭音乐教育等各方面的有机联系。第四,注意教材载体的多样性,除了书本文字教材外,应大力发展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组合教材。在版本上,也可以考虑既编写适合全体学生的综合性必修教材,也可适当编写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项性选修教材。

 

                                   (本文发表于《音乐探索》1999年2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