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审美感知。
(1)感知音乐的表现对象及情感、内容并与之产生共鸣。(2)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形态及变化,领悟作品表达意图的方式,体验音乐之美。(3)听辨管弦乐团中主要乐器的音色特点,了解其善于表达的氛围。
2. 艺术表现。
(1)演唱所鉴赏乐曲的主题,准确表达作品内容与情感。(2)能运用不同形式向他人分享喜欢的音乐作品。
3. 文化理解。
(1)从音乐表达的情绪中感知作品的思想,从音响营造的意境中引发联想和想象,探究音乐表现内涵。(2)了解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联系。(3)从人文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创造成果,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
(三)教学评价立足实际、可观测
教学评价前置是Ub D模式的一大特点,应先易后难,依次绑定教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注重音乐体验,教学活动与教学任务联动
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挖掘不同音乐的对比带来的音乐形象冲击,使学生主动探索不同音乐形象形成的原因。例如教师可采用钢琴弹奏《喀秋莎》改编版(第一段正常演奏,第二段调式改为同主音大调演奏)引出调式的变化带来音乐感受的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新课。授新课环节通过播放《一杯美酒》的维语版和普通话版来对比感知歌词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并以“歌曲与乐曲有何异同”为题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再次聆听时着重强调歌曲的节奏,欣赏后教师将歌曲与单元大概念(如何鉴赏音乐?)结合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及表达手法。而后通过对比聆听歌剧《茶花女》中的《祝酒歌》和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感知中外文化的差异。在鉴赏本单元乐曲时,教师可让学生聆听后通过所学知识,分辨调式、节拍,出现了何种乐器音色等问题,使学生再次聆听时有所侧重。在感知音乐情绪方面,通过给乐章起小标题,给无声视频选择背景音乐,随音乐律动等方式表达内心感受。例如教师可播放一段“金榜题名”为主题的视频(无声版),让同学们聆听《流浪者之歌》A、D部分后选一片段作为背景音乐并说明理由。总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音乐体验出发,通过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与大概念结合的音乐聆听,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各个方面,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好的课堂不仅有教师精妙绝伦的讲授,更有学生通过视听、表演、评价、合作等方式的能动探索知识的教学活动。在歌曲主题的哼唱环节,高中生对音乐的模仿力较高,教学重心放在评价标准中演唱难点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适度引导,学生对理论性事实内容出现误解时给予纠正,而对与音乐体验、感受类观点性问题应提倡“百家争鸣”。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音乐体验为前提且与评价任务相联系,评价任务又与单元基本问题的解决挂钩,最终指向单元大概念的理解。这种环环相扣式的课堂活动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音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孙佳卉.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鉴赏逆向教学设计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8.
[3] 李保勤.新时期UbD模式的嬗变[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1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