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中西合璧 互鉴互通——弘扬传统,让美声绽放出中华民族之光

作者: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邱天涵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0-11

  二、两种唱法,彼此交融

  (一)乐理分析

  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不仅不矛盾,而且彼此交融。在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后,美声唱法凭借其独特的音色、美妙清亮的旋律赢得了众人的喜爱。我们的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借鉴西洋声乐的许多唱法并得到发展,更多国人在演唱民族歌曲时自然融进美声的许多音乐精髓。所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就体现了两种唱法的自然融合。

  许多歌唱家演唱时,声音上下贯通、轻巧自如,音域加倍宽广,声音更具有穿透力,音色更丰润;演唱风格更加多样,其中一些歌唱家不但能演唱民歌、戏曲和创作歌曲,还能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新趋势、新高度,这也是民族声乐发展的目的[7]。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对我国现有民族声乐艺术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及历史性超越,共同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大范围传播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可这种音乐艺术风格。音乐能够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音乐让人类的心灵无国界。

  音乐是一种声音符号,作曲者可以通过谱写旋律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音乐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美声唱法是西方音乐的传统唱法,很多西方美声歌曲都出自各种各样的歌剧,都很清楚地表达了歌剧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感,生动形象。民族唱法作为中国音乐的传统唱法,很多民歌都表现出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地理特征。山歌的淳朴嘹亮、号子的粗犷自由、小调的婉转优美都同样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

  (二)实例分析

  在我国,越来越多运用民美唱法演绎的歌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追捧。在演绎歌曲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呼吸与发声方法是否正确,注意气沉丹田,气息要稳,这些其实和美声唱法的要求大同小异,但是在某些细节方面无一不透露着民族韵味,这就是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融合最完美的诠释。这两种唱法的交融,是中西艺术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功效,意味着中国声乐艺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8]。

  试以《又唱浏阳河》《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为例,来具体分析《又唱浏阳河》和《我的深情为你守候》这两首歌曲是如何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的。

  1.《又唱浏阳河》

  “家乡有支歌,一支流蜜的歌,你唱过我也唱过,千家万户都唱过……”多么美妙的一首歌,这首歌就是由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

  《浏阳河》这首曲子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反映了农民分到土地、庄稼获得大丰收后的喜悦之情,同时通过歌曲表达了对伟人的感激之情。整首曲子曲调欢快、感情浓郁,并且适合歌唱,所以一经问世,很快流传大江南北,成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歌曲。而《又唱浏阳河》则是曲作家们在尊重《浏阳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极具时代特色的歌曲。

  演唱《又唱浏阳河》这首歌曲时,要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表达歌的情感。比如在唱“一支流蜜的歌”时,要把重点放在“蜜”上,整体让人感觉很幸福,表现出人们过着美满的生活。“歌声飞遍全中国”和“千家万户都唱过”这两句我们应该用不同的音调来演唱。“歌声飞遍全中国”声调要比较嘹亮,而“千家万户都唱过”属于全曲最安静的地方,要以平静细腻为主,音量不能太大。

  总之,我们只有将气息、声调、情感把握等各个方面都注意到,才能更好地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诠释这首歌。

  2.《我的深情为你守候》

  这首歌是一部极其出色的作品,也是近年来能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佳作。作品自创作成功以来,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作品的主题鲜明,感情丰富,歌颂了人民子弟兵对祖国的深厚情怀,表达了对祖国浓浓的爱。因而整首曲子让人感觉爱意浓浓,似乎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爱,每一句歌词都是一幅充满深情的画卷。这样的歌曲能让歌唱者陶醉于歌的意境,既能通过民族唱法中甜美的声音把歌曲想表达的爱意流淌出来,又能运用美声唱法中宽广的音域把曲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这样的歌曲也能让听众通过艺术这种形式得到一次爱的熏陶,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从以上两首歌曲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演唱歌曲以前,我们必需要将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色、曲式结构都逐一领会透彻,才能更好地将歌曲演绎出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交融表现出来。

  我们所喜欢的艺术应该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这样才能绽放艺术的多元美。同时艺术的不同形式也是相互包容的,它们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同样,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艺术生命之树长青,就要像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自然融合一样,不断吸纳其他各国艺术之长,让民族艺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