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对高中音乐学科“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思考与认识

作者: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印滢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11-11

  据说这部《幻想交响曲》的直接创作动因之一,就是柏辽兹对爱尔兰女演员史密逊一见钟情的爱。当然,这并不是柏辽兹创作这部作品的唯一原因,因为这部“自传体”交响曲的主人公与当时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很多人物都颇为相似,所以作品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幻想交响曲》完成于1830年,作曲家给作品的每个乐章都加上了标题,这给听者带来了文字与音乐的双重感受。全曲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

  “一个过分敏感并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因为失恋,在绝望中吞服鸦片自杀,由于服用的剂量过少而没有丧命。但他却像走入各种怪诞不经的幻象一般昏睡不醒,他的感觉、情绪和记忆都变成了音乐的意象和乐思。他心爱的女人也变成了一支曲调,像一支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和听到它……”

  2.教师:刚才微课中介绍的是哪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呢?(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和他的《幻想交响曲》)在刚才这段文字中,“他心爱的女人也变成了一支曲调,像一支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和听到它”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在之前的鉴赏课中,你接触过“固定乐思”这个概念吗?(学生答)其实“固定乐思”的说法就是由作曲家柏辽兹首创的。那么,什么是“固定乐思”呢?他心爱的女人变成了一支怎样的曲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柏辽兹的幻想音乐世界吧!(揭题)

  从以上课堂实录可见,教师在授课伊始就以微课话题唤起学生的网络学习经验,迅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运用微课,开门见山地在三分钟内清晰交代了相关内容(包括时代背景、艺术思潮、作者生平、作品简介等)。教师不仅对学生原有知识的积累多有考虑,并且“微课”内容也同样契合“新课标”解读的内容,“音乐教师应主动关注语文、历史、政治、外语等学科与音乐相关的教学内容,恰当地从中取材引例,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中增长文化理解力。”②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其实就是重视学生角色本源,寻求其与新内容的某种联系与契合,并努力探寻教学合适的生长点,从而有利于新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延伸与发展,同时与教学目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指向趋于一致,使教学有效贯通。以上环节正因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所以教学重点“固定乐思”切入直接,悬念创设自然,学生好奇心、求知欲顺势被激发,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做了富有成效的铺垫。

  (二)顺应高中生求知、探究的学习心理,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于“文化理解”,“新课标”解读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学方法宜采用适应高中生认知特点的启发式和互动式学习,可由教师从听赏作品或艺术表现的处理环节中设计思考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理性思维。”③的确,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开放活跃,他们更愿意通过自我的投入、参与去获取一份独特的见解。无论启发式、互动式学习,还是集体讨论、自主探究,其实质都是在顺应高中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跟进。

  课堂实录二

  (一)探究“固定乐思”

  1.教师:刚才聆听的是第一乐章呈示部中出现的“固定乐思”,这也是整部交响曲“固定乐思”主题的原形部分。那么,在后面的再现部和尾声中,它又会如何呈现呢?

  2.教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边聆听、思考,边快速记录下来。播放音乐会剪辑视频(第一乐章再现部及尾声的“固定乐思”片段)。

  3.师生共同交流两个“固定乐思”的特征。

  4.教师:至此,我们已经聆听了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中的三个“固定乐思”片段。现在你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固定乐思呢?(学生回答,“固定乐思”概念总结呈现)

  5.教师:事实上,柏辽兹将他首创的“固定乐思”创作技法贯穿于《幻想交响曲》的每一个乐章当中,而不仅仅是刚才的第一乐章。那么,这个代表恋人形象的“固定乐思”,在其他乐章中又会怎样发展和延续呢?

  (二)探究“标题音乐”

  1.播放第三乐章、第五乐章中的“固定乐思”片段教师:接下来,将播放两个新的乐章中的“固定乐思”片段,让我们再次拿出练习纸,仔细聆听并做好记录。(1)这两个片段中的“固定乐思”各自有着怎样的特征?(2)你们能否根据这些特征猜测一下,它们分别选自哪两个乐章?(播放两个“固定乐思”片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