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当前音乐教学的趋势与思考--观上海市音乐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随想

作者:徐承德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老师们,有人将我们教师的教育生涯称作是永不毕业的人生。仔细想想确有道理。因为教育工作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哪怕是阅历丰富的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实践,即使会有相似性,也不可能有绝对的相同性。因此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始终蕴含着挑战。应对挑战就需要不断更新,也只有终生学习。对我而言,每参加一次教学评比的评委工作,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次也不例外。下面我就向各位同行汇报我本次学习的点滴体会。
  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直是被称为上海普教系统的“教学奥运会”,这不仅是指四年一次的类似,而是指竞争的激烈和很高的含金量。凡是在上海能获一等奖的,基本上在全国就能拿一等奖,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全国比赛,上海选手均遥遥领先与其他省市。可以说是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含金量高是本项赛事的特征。力争在市级比赛中崭露头角,是各主管领导、各参赛选手梦寐以求的。
  本次赛事共有76名音乐教师参加,分布于全市18个区1个县。参与人数是历届之最。(以往小学除了我们浦东出2名教师外,其余区、县均为1名)
  从年龄来看,教龄3至10年之内、初级职称者的居多,10年以外、中级职称者偏少,高级职称者没有(成了新秀选拔)。
  就课型来说,初、高中均为综合性欣赏课;小学一、二年级偏重歌唱教学,而三、 四、五年级则偏重欣赏教学。小学38节课中四、五年级的课仅有八节。
  综观本次比赛,音乐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已经被打破,音乐新课程理念得到了较好体现,课件制作不再追求花梢,而是更趋实用,参赛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具体表现在――个人技能全面,教学素养颇高。由于本次评比把教师有较全面的个人技能提高了一定的分值,所以大多数区县在选拔参赛选手时,把个人技能是否过硬作为重要因素,选手们唱奏舞都能涉猎。许多老师在弹奏歌曲伴奏上真正把激发情感、渲染情景,烘托内容的作用表达的淋漓尽致。象浦东的徐燕为了设计《小雨沙沙》的一段前奏,走路想、吃饭想、睡觉想,最后在去上师大进修的车上想了出来,效果特别好;如尚德中学的一位选手把一曲《阿里琅》演唱的非常悲哀凄婉(犹如孟姜女哭夫),使本课主题带给学生的感官之美、内容之美、精神之美得以进一步升华;又如卢湾的张菊在与学生一起表演《快乐的噜嗦》时,巧妙地加入了教师的一段独舞,即煽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展示了个人技能;再如建平世纪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较好地了解踢踏舞,临阵磨枪不快也亮,亲自(已前区里推广集体舞,常发现老师让学生学,自己站在边上看)去学了一段踢踏舞,最终成了教学的一大亮点。凡是本次比较成功的课,教师的整体素养都较高,他们教态亲切、情感丰富、语言幽默、纠错及时、设问合理、点拨机智,在课堂上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亲和力。如中学的《亲情、友情》一课上的评委们泪流满面;一堂《舞蹈艺术鉴赏》使胖妈(特级教师)张展英不停的摆抛势。
  教案书写规范,环节操作清晰。这次评比与以往不同的还有一个特点是将教案、教学、答辩三者分别按10:80:10的分值进行计算,又由于市教研员事先对各区县进行了指导与培训,所以大多数教师的教案编写的十分精致。在设计教案时,能从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来制定教与学,在理念的落实上有了提升。学习过程的设计编排比较流畅;各环节的教学意图定位清楚,过渡自然;组织学生活动有层次,表现与创造能注重学生实际采用分层式学习。如长宁的《勤快人与懒人》、闵行的《小叶子》等。
  教学说明详细,理念过程互融。每位选手的教学说明基本上是一篇经验文章。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教学策略运用都紧紧围绕着新课程理念,都试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能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符合音乐学习普遍规律的教法与学法。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解决,其方法与过程的交代非常周详。如闸北秦奕、卢湾张菊等。
  教学融于情景,师生互动和谐。这次参赛的课,尤其是小学的课,都注重了寓教学于情景之中,学生普遍反映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舞蹈、课件、道具等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也更好地凸现了音乐文化。教学中,老师们都力求体现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玩作为切入点,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如杨浦中原小学的《阿细跳月》、普陀的《小芽快快长》等。
  注重情感体验,难点解决有方。情感引领,在游戏中解决难点是许多课成功的关键。所谓“乐由情起”,音乐教育从其本质而言是情感的教育。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教学中的情感性是一种寓情于形,寓理于情的实践活动,它会使学生在喜怒哀乐的意境中体验情感。这种情感的陶冶,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气质,点燃了欲望,坚定了意志,从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也理解了丰富多采的人生。课堂上,当学生情感热烈卷入时,会有全身心投入与大胆展现的表现。
  实践证明:只有情感丰富的教师,运用情感性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厚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课堂上,当老师情感热烈卷入时,会有如下表现――
  语言美: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激情的。
  表情美:微笑是阳光,可以排除学生脸上的冬色;微笑是天使,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体态美:教师的体态端正,走路稳健会增加讲课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保持学生注意力。教师的体态表达,也是教师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展示。
  因此好多老师的课采用了情感模式。通过情感唤起、情感投入、情感外化的活动过程,诱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尤其将难点解决于活动之中,选手们创造了许多方法。如在李竹芳的《小叶子》,通过红叶与黄叶的道具,加上自拍的DV与演唱,将初秋与深秋的不同美景展现给了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原先模糊不经意地事物,有了清晰的认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增添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动中接触知识,实践形成能力。当今的课堂音乐教学,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采用了以听觉为先导,动觉、视觉积极介入的审美感知方式。引导学生借助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感受与外部行动相统一,由浅入深地感知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听、动、赏、演、创等的音乐实践活动,习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如张菊的《阿细跳月》就是巧妙地通过“拷贝不走样”的律动游戏,帮助学生解决了领悟五拍子音乐的韵律特征。为学生主动创编“跳月”舞,清除了障碍,提供了方法。
  答辩颇有思想,反思较有质量。在答辩过程中,教师们无论是理念还是某一环节或某个知识点的思辩,都显现出教师对二期课改新理念的认知比较到位。大多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较好的反思,反映出自身较高的音乐素养与文化修养。
  选手差异较大,评价尚有缺失。当然,通过评比,我们看到了当前音乐课堂教学的良好势态,也看到了我们浦东音乐教学蒸蒸勃发,史无前例的好景。但由于各区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选手间的差异较大。在一些选手身上暴露出来的不足,也就是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并需要及时改进的。主要不足有――
  1、正确的教材观还未完全建立。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中学的拓展比较到位,小学的拓展有些游离。
  2、教学手段低幼化(仅停留在情景创设层面)。
  3、重欣赏轻歌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技能难掌握,教法不得要领。
  4、教师的素养没能适切地为教学服务。有些课上出现光为了展现个人技能而特别来一段表演。
  5、目标设定模糊,评价功能缺失。“三维目标谁能巧妙融合,谁就是高手”。从教案中看到:学法与教法混淆,过程与方法如何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去实现音乐给学生带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阐述不明或定位过大。以至于在课堂实践操作中,理念与实践的落差较大。教学设计上备自己的能力较多,备学生实际的尚少。好多课由于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的主导功能丢弃了。提问缺乏智慧(如野蜂飞舞),评价一味赞扬而缺乏指导。因此,评价如何点睛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6、做课现象仍然存在。
  7、教材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小学知识的隐性呈现,老师把握不准。六、七年级的线条比较清晰,高中的艺术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本次高中的课两极分化特别厉害)。
  总之对我而言,每次评委工作都是一次次学习的机会。本次评比是二期新课程音乐新教材全面启动的第三个年头,选手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深感要当个合格的音乐老师实属不易。必须具有相当高的综合素质,那就是――
  一、复合的专业技能。
  《新课标》已经改变了原先以“唱歌、音乐知识和音乐欣赏”为主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为主的内容标准。所以,原先认为“弹好琴、唱好歌”就能做好音乐教师的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就专业技能而言,除了重视原有的声乐、键盘以外,教师的其它乐器演奏、舞蹈、合唱指挥、音乐创作以及其它表演性艺术都必须予以必要的重视。
  所以在具备某项过硬的音乐技能的前提下,教师应该通过自学、培训,逐步探索自己陌生的技能领域,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复合性专业技能。因为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音乐需求,也不能适应《新课标》综合性原则。
  二、 前瞻的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实践及其教育观念的理性构建。教育理念来源于教育实践,又指导教育实践。应该说,《新课标》的实施首先是一场教学观念的变革。怎样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是墨守陈规,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作为一线的广大音乐教师,应该成为《新课标》的实践者。
  我们认为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其次要对课程改革产生认同感,并主动思考与课程改革相关的问题;第三要挖掘以往教育教学中新课程目标一致的经验与做法,予以借鉴;第四要增强投身课程改革的热情与信心,积极投身课改实践。
  三、博专的知识体系
  在知识结构合理的前提下,知识越丰富,有效知识量就越大,教师的创造能力就越强,如果把知识比作一个圆,知识越多,圆的范围越大,圆圈外的未知领域越多,这样发现知识的裂缝,捕捉问题的机会也就越多。
  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作为音乐教师光有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新课标》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所以,要在教学中实现音乐课堂人文化,教师就必须成为博专型、复合型、开放型的教师。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博学多才,又要学有专长、学有专攻,同时打破自身封闭的知识结构,不断补充更新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具有开放型、主动性。
  四、综合的能力结构
  音乐教师能力作为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和实际本领,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体。在这里笔者着重谈一谈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应变能力。
  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说:“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创造!只有打破常规,敢于尝试,勇于尝试的人才能谈得上创造。”创造来自于对工作极大的去投入,孤芳自赏、固步自封不会闪现创新火花。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因为人们常说,教育家与教书匠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出众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音乐教师应该由工匠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着力提高自学能力、教改实验能力和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的能力。
  音乐课中要充满音乐,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拓展知识背景、解决教学疑难点,就需要运用高超的教学机智,来点“弦外之音”。所谓“弦外之音”就是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对于面临的新的意外的情况,能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面对教学情境中的一些突然变化,随机应变,处变不惊。
  音乐教师应该是美的传播者、高尚灵魂的塑造师。要实现教书育人,就必须具备全面的素养,做到既广泛涉猎、博学多才,又深入触及、精益求精。

努力吧,老师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