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台州市蓬街中学 王娟
本世纪以来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乡土教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也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有人曾说:“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是自己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但是我们的青少年有多少人了解自己家乡的音乐?又有多少人会唱家乡的歌呢?在我校一些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答案是: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歌”几近无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只有5%的学生对自己家乡流传的音乐有所了解,但还少得可怜。而另一方面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都年事已高,(大都已七十多岁)无法从事演出工作,这些鲜活的民族民间的艺术精品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我们的家乡路桥,地处我国东南黄金海岸,溯其历史,夏商周时就有,早在新石器、青铜时代古瓯越先民就在路桥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明清时期,路桥的经济、文化、政治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历代先祖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路桥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倾注了古越的文明,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生动而直观的展示了路桥三百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悠久的文化积淀。在路桥当地,有许多艺术形式流传于民间,有一些民间艺人,始终钟情于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正是路桥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见活动的“路桥莲花”“螺洋莲花“以及始于清道光以后的“路桥评书”以及现在多已失传无从考证的如:“蓬街道情”“金清道情”“花鼓”“排街”等民族民间艺术都曾经活跃在社会的舞台上,在不同时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路桥人。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达,各种传播媒介的导向,以及强势文化的影响等等,路桥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碰撞中也在悄然的改变着,加上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对具有路桥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路桥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如果能结合我们当地的艺术形式于音乐教学中,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家乡的乡音乡情,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学生既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表演者,又是欣赏者和创造者,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的今天,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课程,已经被列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音乐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第6点指出“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应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中小学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小学生要了解我国各个民族的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自信心。“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体现各地的音乐教学特色,各地各校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学内容的20%。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遗憾的是,我们教师很想在课堂上渗透路桥乡土音乐教学,但大多都苦于资料太少而只好不了了之。比如我们的“路桥莲花”在网上根本就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而文字资料也是少的可怜。由此可见,路桥音乐地方教材、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乡土教材”是乡土教育的着力点,它是从乡土资料中择取最能符合教育需要的资源,加以调查、存录、整编、规划或陈列,以资作为从事校内校外乡土教学的依据。通过对路桥乡土音乐文化的初步调查,我们发现虽然路桥有比较多的民间艺术种类,但大多已失传或已无法考证,只有“路桥莲花“有较为完整的文字乐谱资料。而且因其艺术形式和表演特征具有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价值,又代表了路桥与其他区域相区别的特殊性,最具备乡土教育价值!
莲花,又名莲花落、莲花乐口源于唐代的佛曲“落花”,五代时亦称“散花乐”,最早是僧侣募捐化缘时所唱的警世歌曲。至南宋传入民间,成为贫人乞食的歌唱。至迟在明中叶,成为说唱故事情节的曲艺形式。清乾隆以后,于民间广泛流行,全国各地颇多发展,最有影响的有北京十不闲莲花落、广西零零落、湖北鄂中南莲花落和浙江绍兴莲花落。在浙江,还有温州、丽水、金华、衙州等二十多个县,都有莲花落流布。我市各地也都有,只是说法各异。玉环呼“大莲花”,仙居名“铜锢鞭”,天台唤“莲子行”,黄岩曰“打连厢”,温岭称“流徒传”。路桥又有“路桥莲花”、“螺洋莲花”。在诸多莲花中,“路桥莲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在全省颇负盛名.
路桥莲花,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见活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莲花落”艺人王阿妹所说,是上代传下来的:据《台州地区志》“台州戏曲史话”文曰为《竹枝歌》和《竹枝词》改名的另外一说可能是由当地戏曲乱弹唱腔,道士戏、民歌演变而成的。
路桥莲花的演唱形式是由一人领唱、多人帮腔伴唱,各人手执盅、碟、雌雄鞭(洒尺)、霸王鞭、道情简、莲花板、七姐妹和瘪鼓等击节而歌.
早期演唱者都为男性,一般为十来人,但一定要单数.领唱的称“莲花头”,帮腔伴唱的呼“莲花当”,用方言进行演唱,多为迎神赛会时演出,莲花头在前倒行进,莲花当立两直排或变“八”字形在后紧跟以后发展为女性,或男女合演,以走唱(边歌边舞)为主,也有坐唱、灵唱的,身穿专门设计的民族服装,增加了民族乐器伴奏,用普通话或台外官话(书面语)进行演唱,其唱腔属曲牌体,基本曲调有(游头)、〔软腔〕、〔硬腔〕、〔回调〕等,可单曲成篇,或联辍成套。唱词常用民歌手法,以“花”起兴,多七字句,二、二、三句式,一般为四句一节、一二节成篇.最长的也只十来节,句尾押韵合辙,篇幅都很短小。传统曲目有《正月梅花报丽春》、《白蛇传》、《隋场帝看龙灯》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新编曲目有《山区女兽医》、《光辉的榜样》、《观歌一曲月团圆》等.
“路桥莲花”原是市井艺术活动的一种形式,多为农民、小手工业者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一直停留在“业余”阶段,至今还没有职业艺人和表演团队。解放前濒临消亡,建国后获得新生,成为城乡舞台上一大亮点.
1952年被挖掘整理后,于1956年在黄岩县、温州专区两级会演中获大奖.1957年获省二等奖,被中央电台录了音。并多次参加浙江省的比赛并取得不俗的成绩,此外,路桥莲花的主要曲调被收入1982年编印的《台州民歌集》,1983年被收录《中国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曲种表,1998被收录《中国曲艺志。浙江卷台州分卷》2004年入围浙江省民间艺术保护品种,2006年被公布为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们台州流传着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临海词调、上盘花鼓、大奏鼓等但路桥莲花却有着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独特魅力。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在各个民间艺术种类中独具风采。
▲ 一人领唱,多人帮腔伴唱,伴唱时多用牡丹、芙蓉、石榴、紫荆、荷花等各种花名衬托,如好画配好框,红花赔绿叶,相得益彰。
▲ 演员每人拿一件击乐,有盅、碟、鸳鸯鞭、霸王鞭、道情滚、瘪鼓、碰铃、莲画板、七姐妹等,既当乐队,又当道具,叮叮当当,好听又好看。
▲ 女子表演,走唱形式,只唱不说,载歌载舞,加上服装艳丽时尚,化装自然大方,在彩灯舞美的烘托下,美不胜收。
▲ 内容多短小精悍,唱词常以“花“起兴,常用七子句,二、二、三结构,压韵合辙,民歌性强,易于广泛流传。
▲ 曲调富说唱性,又具舞蹈性,以领唱为主,领伴呼应,旋律明快热烈,音乐气氛强烈,群众喜闻乐见。
“路桥莲花“的艺术形式独特,以说唱故事情节教人向善,所以能对学生的思想和人生观进行有益的启发和引导,符合国家教学目标,而再加上它的伴奏乐器和唱腔风格又渗透了音乐学科的教材组织,能够配合教材目标进入教学活动。同时,它已濒临失传的珍贵性和待保护的稀有性,更让我们要去学习和了解它!
那么如何人更好的保护这优秀的文化遗产并把它发扬广大呢?我认为可以从一线及格发面着手去做。
(1) 查找资料,整理研究。研究小组成员多次去路桥区文化馆和黄岩文化馆查找档案资料,了解“路桥莲花”的历史沿革和现在的发展情况。收集所有演出过“路桥莲花”的民间艺人的基本资料。再逐一走访每一位民间老艺人或其后人,收集有关“路桥莲花”的所有资料(文字、乐谱、演出录象、演出剧照等),如没有歌谱的则现场记谱。研究小组成员再对搜集材料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并进行研讨,挑选出具有乡土教育价值的作品或片段,汇编成《路桥莲花开》的乡土音乐教材初稿。邀请民间音乐人王宗元、民间老艺人叶春友、陈祖泰为音乐老师做《路桥乡土音乐文化漫谈之路桥莲花》的讲座。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精品民间艺术。充分利用路桥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积极编撰乡土音乐教材,让我们了解路桥传统歌谣与戏曲艺术。促使我们了解路桥、关心乡土,使路桥传统歌谣、音乐 、曲艺可以继续传唱下去并且能发扬广大。
(2)学习唱腔,观摩表演。组织音乐教师学习民间曲艺“路桥莲花”的演唱和表演。再次拜访路桥一些著名民间艺人,或参加过省市演出过的一些演员,了解“路桥莲花”的表演方式、艺术特点、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等。通过学习和观摩,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表演方法和所有道具的使用方法。学会几个典型的艺术片段。
(3)设立试点,编撰教材。在路桥中学、蓬街中学、横街小学设点,每校各选择两个代表高中、初中、小学的实验班,给实验班的学生布置有关路桥乡土音乐的资料搜集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也更大的发挥社会的资源功能。再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挑选有价值的资料汇编到《路桥莲花开》的乡土教材中。再次整理路桥乡土音乐文字资料、音乐乐谱,音像资料等,并把一些需要但没有音像资料的剧目进行录制留底。经研究小组成员、文化馆相关负责人、民间音乐人等多次讨论研究,路桥乡土音乐教材《路桥莲花开》定稿。开发路桥乡土音乐教材,传承美好音乐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中小学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积极探索乡土教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校本化音乐教材。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把收集整理的音乐素材制成声、像、图组合的电脑课件和教材来有机结合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组织区级公开课《路桥莲花》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并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5)组建社团,采风实践。在几个试点班级挑选有兴趣的同学组建学生社团《莲花社》,邀请民间老艺人定期授课。并组织社团学生进行采风实践活动。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创作新作品,还可与民间音乐人及老艺人合作排练新老剧目,为学生社团提供表演机会。可在各校元旦文艺汇演和区中小学文艺汇演中演出。更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更多学生了解“路桥莲花”并产生学习它的兴趣。我们尊重差异,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智能,借助乡土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学习路桥古老乡音,培养爱国爱乡之情。通过对“路桥莲花”的学习,给予学生最直接的乡土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由认知产生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孕育乡土之爱,产生乡土意识,加强乡土观念,让生命的成长与生活的地方共存共荣,从而更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6)开展活动,积极宣传。学生社团、区文化馆和教育局共同合作开展“路桥乡土音乐文化进社区”,“路桥乡土音乐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学生排练演出、宣传路桥的乡土音乐文化,让更多的路桥人了解并喜欢它。给沉寂已久的“路桥莲花”注入新鲜的活力。建立“路桥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库”,图文并茂的介绍路桥乡土音乐资源,尽量把搜集的“路桥莲花”的教学资料发布在网页上,并不定期发布最新动态。让喜欢“路桥莲花”的路桥人有一个网上家园。(资源共享)学生在学习之后,积极参与创作、宣传和演出,在活动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乡土教育,在乡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对家乡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主动去了解家乡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他们的爱乡之心。使学生自己成为发观者。教师指导学生“发掘”更多我们生活中的地方乡土音乐元素,调查收集民间文化的资料和素材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也体会学习的快乐。
有人说: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啊,记住我们文化的“根”学会做人、做优秀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更加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