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情境教学能有效地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师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共同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境界。因此,音乐课堂上,如何恰当地使用情境教学法是每个音乐教学者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关键字】情境教学 音乐 直观手段 语言描述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能有效地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师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共同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境界。因此,音乐课堂上,如何恰当地使用情境教学法是每个音乐教学者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一、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很微妙,有时候气若游丝的音乐,甚至是音乐中突然的暂停(休止),也能产生强烈而巨大的震撼力;音乐带给人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能让人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当音乐以音响的运动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的类似反映,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
音乐课,从情境创设的角度来说,大致有课前音乐和学生创编活动、讨论等时的一些背景音乐。音乐选取的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比如,在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一课时,我选取了萨顶顶的视频《万物生》作为课前音乐。这首歌曲2012年央视春晚播放过,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并且大多数同学都很喜欢。我选用的是梵语版的MV,画面多次出现藏传佛教活动的场景,音乐奠定了本课民族特色,渲染了东方音乐的神秘基调。通过视频和我的介绍,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板块之一――藏族音乐。同时,让学生们了解萨顶顶正是因为这个中国风味浓厚,独具民族特色的歌曲在国际上受专业人士认可,也为后面的环节:讨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和对“新民歌”的介绍,做了铺垫。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让学生聆听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二、直观手段,感官重现情境
音乐课堂上的直观手段,可以分为实物直观和一些直观表演。
1.实物(图片、实物)
课堂上的实物包括模拟实物和一些实物教具。
模拟实物,最强大的莫过于多媒体。选择媒体创设情境,应从实际出发,要视课型、教学内容、学生水准而定。利用电脑、电视、幻灯、实物投影等展示,如亲临其境,增加直观印象,丰富视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鉴赏《辽阔的草原》。教材中,这是一首蒙语演唱的歌曲,作为汉族的我们,对歌词不甚了了,而没有伴奏音乐的原生态的演唱更是让学生窃笑不已。聆听这样的歌曲,一定要让学生“身临其境”,用心去聆听和感悟。这时候,多媒体就大派用场了,用多媒体展现大草原的形象,让学生想象置身于茫茫草原,头顶是蓝天白云,身边是成群的牛羊,想象牧民悠哉的放牧,随兴哼唱起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悠扬宽广的旋律,深沉隽永的情感,由衷地表达了对草原的歌唱和对生活的热爱。创设了大草原的情景,然后大草原的歌声响起,音乐才不显得突兀。
实物教具的使用,可以很便捷的烘托气氛,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比如,《华夏音乐之光》中对中国古代乐器的介绍,当老师把一个小小的紫砂制的埙拿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个个跃跃欲试想要吹响它。这时,古朴的埙的声音响起,把我们一下子带到了悠远的古代。
2.表演
音乐课堂上的表演,无论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藏舞的屈膝弓背,维吾尔族舞蹈的昂首挺胸、有趣的“动脖子”,还是《梨园百花》中一小段惟妙惟肖的唱腔,抑或是《非洲音乐》中非洲鼓热烈密集的鼓点,都创造了一种有活力的直观的情境教学模式。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强化了主体意识,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变成学习主体角色,形成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像、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
表演,可以是个体的展示,也可以是群体的合作展示。就目前高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三、语言描述,描绘和渲染情境
1.诗歌、故事
在教学中,把文学与音乐结合起来,使文学语言与音乐教材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和谐、协调,当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以语言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比如,学习《音乐的美》之《优美与壮美》,有感情地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通过诗歌中的优美与壮美的风格对比,就不难分辨同属于美学范畴的音乐中的优美与壮美的区别了。如果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是音乐美的外在形态,音乐的内在性格及其与音乐情感性质的关系则属于音乐美的内在本质。了解音乐美的内在本质,更能丰富我们赏乐时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进入更高层次。
2.开场白、导语过渡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以及课堂内容中探究成分的加深,直观手段逐渐减少,课堂上需要单纯运用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的增多。教师要研究导入过渡,开场白等等的语言渲染情境。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我在备《中国通俗音乐》时,思考了既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还要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对通俗音乐的认识提升到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在决定用获得中央电视台2010年春晚歌舞类一等奖的一段视频――小虎队的《再聚首》作为导入后,我为导语琢磨了很长时间,最后是这样的:“我的同龄人对小虎队有特殊的感情,就像我的父辈,听到《洪湖水浪打浪》、”一条大河波浪宽“后,总会情不自禁哼上一两句,在我们青涩的少年岁月里,小虎队永远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勾起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对于同学们来说,从儿时母亲口中吟唱的《摇篮曲》,到现在少年初长成,歌曲更是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细究小虎队在中国的兴起、当红、解散,看似偶然,其间其实是有必然的原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音乐课堂,选择恰当的开场的背景音乐或视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彩的开场白更是必不可少,它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两分钟,但却是一种不简单的教学艺术。“名师注重在开始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新颖别致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以期通过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所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触景生情”,要使知识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无论是何种情境创设,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既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置身于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又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