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乡土音乐进校园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新关注点

作者:汪寄声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另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


  按照教育部上述两个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开发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的要求,各地启动由地方和学校开发乡土音乐课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教学教研行为。然而,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2006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两个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开发乡土音乐资源的指令性计划却一直难以得到普遍的有效实施,将教材总量“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的教学构想更是难以得到贯彻执行。本文以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研讨实施“乡土音乐进校园”的相关课题,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将闽南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融入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进行总结


  一.“乡土音乐进校园”的课题大有可为


  民间艺术是一个容量宽大、蕴涵深厚的综合艺术门类,它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俗活动等多种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多种现代新生文化形式的冲击下,许多民间艺术出现了逐渐式微衰退甚至走向消亡的窘态。拯救民间艺术的问题已经纳入政府文化、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作为民间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乡土音乐,成为切入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大有可为的亮点课题。


  (一)、民间乡土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歌唱》、《演奏》等模块中反复强调“应该利用民间音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采集并学唱、奏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欣赏丰富多彩的乡土民间音乐,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家乡深厚的音乐资源,感受充满亲情的母语音乐文化。


  福建省的乡土音乐资源十分丰富。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资料,福建省人口3466万,居全国第18位;福建省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3位。我省人口和面积虽然只居全国中、下位置,但在乡土音乐资源方面却是独具特色的省份。以戏曲为例,在我国的的所有艺术词典中,众多的福建省戏曲都是名列显要位置的经典剧种。


  然而,随着多样化音乐活动形式(包括流行音乐的的迅猛发展、网络音乐的大量传播、家庭多媒体视听设备的广泛普及)的兴起,民间乡土音乐受到极大的冲击,一些民间音乐不断被边缘化,有些门类甚至导致消亡。(如,据中新社泉州2008年六月十九日电:号称“天下第一团”的泉州打城戏剧团曲终人散,此一剧种宣告永远终结。)一些多姿多彩的民间游艺形式也被电子游戏机所取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丢失了乡韵悠扬的儿歌童谣,远离了充满故土情怀的乡间戏台。榕城的孩子听不懂福州话、鲤城的学生不会讲闽南话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少精彩鲜活、个性化突出的方言也逐渐处于消失状态。我们的学生念不出一段乡土童谣、唱不出一首乡土儿歌、没有完整看过一场传统戏剧、不了解民间传统习俗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学生已经不能称为完整意义的闽南人、闽西人……就此一现象而言,民间乡土音乐的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民间乡土音乐教学的特殊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语言复杂多变,从而形成了各地音乐文化五彩纷呈、难以相互兼容的格局。以福建省为例,八闽大地所通行的福州话、莆仙话、闽南话、客家话和闽中、闽北话,形成了以相关语言所构成的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客家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北方言区的语言分区状况。以各地方言为基础所形成的民间音乐,使福建成为民间乡土音乐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由于我省方言的发音个性化突出,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也就分别自成一体,难以相互包容。听惯了客家山歌的闽西戏迷很难弄懂福州闽剧的唱腔,而痴情于南音的泉州乐友对近在咫尺的莆仙戏大约也很难引起兴致。方言的隔阂大大影响了我省民间音乐的交流与传播,由此而形成了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教学必须各自为政、分别实施的特殊状况。


  追寻考察以往民间艺术的传承途径和模式,民间乡土音乐的学习过程大都源于家庭、社会,较少来自学校。这种非系统化的民间传承方式,只能获得片断的收效,难以取得完整的成果。推动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系列学校民间乡土音乐教学,是完成民间音乐艺术传承最有效的途径。


  碍于音乐教材篇幅的限制,任何一个出版社编写的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都不可能将各地大量民间音乐作品悉数编入其中。以高中新课程《音乐鉴赏》为例,短短34节课的教学容量,在笼统地包含古今中外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内容的同时,根本不可能较大面积选入我国各地区乡土音乐的材料。在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高中新课程《音乐鉴赏》教材中(包括人民音乐出版社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版本、花城出版社版本),福建省的民间乡土音乐便未见一例被选入。鉴于我省语言复杂、民间乡土音乐资源各成流派的特殊现象,如何组织不同方言区民间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也就成为摆在我省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问题,也成为我省教育部门、音乐教育工作者、出版单位必须解决的课题。


  (三)民间乡土音乐教学的时效性


  从孩童哑哑学语时的福州童谣《老鼠讨亲》,到幼稚时期的莆仙儿歌《烟波烟波灯》;从少儿时期在乡村野戏台上耳濡目染的的漳州歌仔戏《三家福》,到青年时期第一次开口学唱的泉州南音《望明月》,民间乡土音乐伴随着人们从儿童走向成年,为人们提供丰富艺术的养分。


  民间乡土音乐进校园还需遵循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教学的时效性原则。通常,幼儿园以组织儿歌童谣的教学为主、小学以民歌教学为主、中学以戏曲音乐教学为主的模式比较可行。我们总不能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开始就学唱旋律节奏比较复杂、戏文又比较难懂的戏曲选段,更不能到了高中阶段让逐渐迈向成年的学生再来学唱“月亮月光光”那稚气十足的童谣。错过了最佳的年龄教学时段,民间乡土音乐的教学常常就失去它的意义和作用。


  (四)政府教育部门、文化部门是学校民间乡土音乐教学的组织者


  民间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涉及面广、动用人力和资金较多的项目。若以每个学校分别采用校本课程的形式来编写,各校在师资力量、编写水平、资源收集能力、印刷质量等方面都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我省按照方言的区域划分,由各市教育局牵头,文化局提供艺术支持,组织相关民间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这不失为可行的方案。例如,以福州市牵头编写闽东方言区的民间乡土音乐教材;以莆田市牵头编写莆仙方言区的民间乡土音乐教材;由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协调编写闽南方言区的民间乡土音乐教材;以龙岩市牵头编写客家方言区的民间乡土音乐教材;以永安市牵头编写闽中方言区的民间乡土音乐教材;以南平市(或建瓯市)牵头编写闽北方言区的民间乡土音乐教材。只有在政府教育局、文化局的有效介入之下,各地民间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在人力物力和资金方面才能得到支持,也才能在教材的印制、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泉州地区闽南民间乡土音乐教学初探


  2007年6月9日,国家文化部宣布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文化厅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中指出:“继续完善乡土教材编写,在学校进行普及型教育。在幼儿园推行闽南童谣和游艺教学;小学开设方言、传统艺术、传统技艺课程;初、高中开设闽南民俗、乡土文化等文化课。”闽南乡土音乐成为我省最有代表性意义的民间艺术珍宝。


  (一)醇厚多姿的闽南音乐


  闽南的音乐文化,是一枝别具韵味的艺术之花。泉州,是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名城,历来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说。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在泉州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笔者执教的学校(晋江养正中学)所在的安海镇是一个名闻遐迩的文化古镇――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寺是台湾多座龙山寺的香火发源寺;草庵是我国唯一的摩尼教寺院;朱松曾任安海的行政长官,其子朱熹在安海“常与父客耆士论经义”,是为“二朱过化”;郑成功在安海度过多年的读书、演武生涯。丰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舞蹈艺术资源,使乡土音乐进校园成为大有可为的课题。从乡韵悠悠的南音,到天真稚嫩的儿歌童谣,从情真意切的民间歌曲,到千姿百态的高甲梨园,无不展示出闽南地区风情旖旎的音乐风采。


  闽南民间乡土音乐主要以如下几个方面展现其动人风采:


  (1)、闽南戏曲音乐彰显着故土悠久的音乐文化


  在我国各种版本的戏剧、戏曲音乐词典和介绍中国戏曲的相关文集中,闽南戏曲音乐一直占有十分醒目的位置。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东南亚一带的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打城戏,以及同这些戏曲唱腔相关联的闽南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等戏剧,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闽南戏剧风景画。晋江市不但是全国闻名的经济强县,也是戏剧表演、演出非常活跃的地区。据统计,晋江市现有的戏剧表演团体就有三十几个,它们每天都活跃在晋江这块充满神奇情韵的土地上。向学生介绍以高甲戏为代表的闽南戏剧,让学生了解一些闽南戏剧的主要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2)、闽南南音着牵连着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怀


  要说起福建的曲艺艺术,当然首推闽南的南音。泉州市自2002年开始推行将南音作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向国家申请保护的举措,形成了浓烈的声势,造成了广泛的影响。闽南南音以其典雅、古朴而蜚声海内外,也成为联系海外游子乡情的一条精神纽带。闽南南音所使用的乐器,以其古朴的造型和传统的演奏方式,向人们展示闽南地区悠久的音乐渊源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泉州市教育局十几年来坚持推行“南音进课堂”的教学,持续组织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大赛,涌现了一批南音演唱、演奏人才。


  (3)、闽南民间歌曲蕴含着浓厚的乡音乡韵


  《灯红歌》、《嗦连》、《王大姐》等众多充满闽南乡土音韵的民歌,体现了闽南地区独特的音乐气质,彰显了闽南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以闽南语演唱的歌曲,同闽南戏曲、曲艺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密切的关联。一些闽南民歌的音调也被作曲家引用,形成富有韵味的特色旋律。王酩《海峡》中的《丰收》和李昕《好日子》的前奏部分都引用闽南民歌、戏曲中的曲调,成为极具魅力的点睛之笔。


  (4)、闽台儿歌童谣牵连着海峡两岸纯真的童稚情结


  “天乌乌,要下雨,海龙王,要娶某(妻)”,这首唱响海峡两岸的儿歌童谣,成为闽南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见证。唱着相同的儿歌,念着相同的童谣,两岸儿童从童稚走向青年,走向明天。


  (5)、闽南民间器乐曲和民间舞蹈色彩纷呈


  伴随着戏曲、曲艺和民间歌曲伴奏而发展起来的闽南民间器乐演奏,展现出另一种独特风韵。“笼吹”、“十音”等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在当今的街头还常能见到它们的踪迹;闽南的“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嗦连”等民间舞蹈,更是为“元宵”、“端午”、“中秋”佳节添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情趣。


  (二)、闽南民间乡土音乐教学初探


  结合闽南乡土音乐的独特优势和我校音乐教学设备、师资条件,并根据高中新课程关于“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的构想,我校音乐组在推广“乡土音乐进校园”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1)开设闽南民间乡土音乐校本课程


  按照高中音乐学科《音乐鉴赏》的特点,我校音乐组制作了名为“晋江市中小学乡土音乐系列教材”的“闽南戏曲音乐”、“福建南音”、“闽南民间歌曲”、“闽台儿歌童谣”等四个音乐课件,并在每学年中以4课时的份量组织了闽南乡土音乐欣赏。在这些音乐课件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传播功能,以丰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闽南乡土音乐的表演实况,使学生能充分体验闽南民俗的魅力。


  (2)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深入探究


  我校自2000年实施研究性课程以来,闽南乡土音乐成为其中一个大有可为的课题。学生通过校外走访民间艺人、观看乡间戏台演出、参观闽南南音社团等活动,深入探究闽南音乐的精华,感受多种闽南音乐丰富多彩的魅力,加深了亲近乡土音乐的情感。


  (3)开展丰富多彩的闽南音乐歌唱比赛活动


  组织学生以闽南乡土音乐节目参加表演实践活动,是拓展研究课题内涵、提升探究层次、活跃课题内容的极好途径。我校在每学期常规的文娱汇演、合唱比赛和十佳歌手比赛中,鼓励学生以闽南乡土音乐的表演形式参与演出。参演的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获得深层的感动,观看演出的学生也获得充分的感染。


  几年的循环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浓郁乡土情怀的闽南音乐,使听惯了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感受到清新而富有乡土韵味的母语音乐文化的神韵。学生通过这些资料,接受了家乡亲切温馨的地方音乐的熏陶,进一步认识了闽南悠久的音乐风韵,加深了对祖国、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他们的感受,表达出对故土音乐文化的深深依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