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音乐学习消极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份高一学生音乐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摘要]:随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深入,很多音乐教师都感受到了其带来的新气象,但是,笔者在普通的日常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在音乐课中的表现并不尽如意,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远未达到课堂预期效果。为此笔者在本校做了一个《高一年段学生音乐学习现状调查问卷表》,从中找出了三方面消极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四方面相应的对策。以此来完善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字]:调查问卷;新课程;高中音乐课;消极心理;成因;对策研究
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深入,很多音乐教师都感受到了其带来的新气象,特别是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更是突破旧模式,创造新理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是,笔者在普通的日常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在音乐课中的表现并不尽如意,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远未达到课堂预期效果。为了能更好了解学生当前对音乐学习的现状,笔者做了一个《高一学生音乐学习现状调查问卷表》(附表),希望从中能够了解这种消极心理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而找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是以说理的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享受到美的滋润。所以,在调查表中,就对音乐的喜好度一栏全校82%的学生选择了“喜欢”。但是,笔者又发现学生对现在这种音乐常规课堂的满意度却直线下降,只占全校的28%,这种情况确实和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消极态度相吻合。为什么学生喜欢音乐,但又对上音乐课产生这种消极的态度呢?其实,深入研究这份调查表,你会发现这种情况的形成不是某一因素影响造成的,而是一个综合的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就此,笔者做了如下分析:
(一)、学校教育现状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使得学校教育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学校教育内部的主要矛盾并未得到完全的解决,分数第一的观念依然深深扎根于学校、家长甚至少数学生心中,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音乐课在很大程度上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调查表显示,高中阶段以前学校音乐课开设情况中仍有41.9%的学生选择了偶尔上上、基本不上及不清楚,问及原因,都说音乐课经常被文化课所挤占,有的学校甚至初三就不开设音乐课程。学生没有学习音乐的机会,便会渐渐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音乐课上不上都无所谓的错误思想。所以,依然有24.1%的学生认为高中文化课学习比音乐课重要得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不确定性:
《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中写到,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正处在“审美萌芽期”和“危机阶段”(或者称之为从音乐憧憬趋向成熟时期)。也就是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是摇摆不定的,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当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影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处于高中阶段的这些学生都非常羡慕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盲目崇拜“歌星”、“影星”的状况非常严重,而与歌词语言通俗易懂,能够表达原始感情的流行歌曲相比,以古典音乐等艺术形式为主的课堂知识因其条件限制及理解要求高的制约,当然就得不到学生的喜欢,加之高中阶段前的音乐课未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知识的贫乏使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眉头紧皱,回答问题也常常是不知所云,久而久之,便出现了这种不应有的消极态度。
(三)、教师教学不当因素的影响:
教师作为课堂发动机,自身的素养及教育教学水平都应该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气氛和教学效果。学生经常反映以前学校有的教师上课呆板,严肃,以灌输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知识,他们迫切希望高中的音乐课千万不要这样上了。这点,调查表中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一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没有一个学生选择“教师讲什么就照搬什么”。也有的老师为了课堂能更好地管理,一味要求课堂纪律,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一种压抑、紧张的心情来上课,那么他们又怎么能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呢?怪不得86%的学生要求轻松活泼的音乐课呢。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这同时也要求了音乐教师自身对美的东西要非常敏感,教师感受到了美,并通过肢体、语言等反映出来,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中美的意境,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到。
当然,以上几点因素只是调查中显示出来比较明显的,其它诸如音乐教育基础设施及器材的不完善、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的不完整等等一系列因素多多少少影响着音乐课堂的效果及学生对上音乐课的态度。要想这种状况得以完全改变确实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立足自我,研究相应对策。
(一)、合理利用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规律: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看,此年龄段学生正处于从青年早期向青年中期和成年期过度的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充满生机,具有蓬勃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此时的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富有吸引力的。所以,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这种心理特征规律,从他们喜欢的或者是感到新奇的事物入手,刺激他们上课的欲望,如可用一些学生熟知的流行文化导入课堂或制作一些经典影视片段插入其中以及让学生在课堂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体验音乐中的情感等方式,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轻松的、有意思的,而不是死板、说教式的课堂。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一个“度”,不能打乱原来的教学计划及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意志和积极性因素: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已经具备了学习相对“难懂”的古典音乐的身心基础。调查表显示,认为教材内容需要改变很多的学生只占了19%,可见,学生对当前学习的教材内容并不排斥,他们对中外古典音乐学习有一定兴趣是有心理基础的,对教师来说,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或引导并加以利用的积极性因素。但是,高中生在意志力、毅力等方面还未达到成人的稳固水平,对高中音乐内容经常表现出“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音乐课毕竟是一门学科,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音乐教师必须要认识这点,不能教到最后就变成音乐播放课,所以,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及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重视意志因素的互补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
(三)、切实做好课堂评价体系以激励学习兴趣:
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节,评价的得当与否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及日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学习不能只关注结果,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每个学生擅长的部分也不一样,如果教师最终凭一张试卷或其他某一方面就对学生进行了评价,那将会大大削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谈不上陶冶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所以,切实做好课堂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平时可以制做一些课堂记录评价表,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对学生每堂课的表现情况做一个详细记录,刺激学生自主思考,展现每位学生自身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评价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正确引导,不要随意予以评价。
(四)、提升教师修养及综合素质:
教师,是人才的培育者和造就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没有私欲,主要表现为热爱每一位学生。任何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必须把培养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教师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有利于更好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最后,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能够终身学习。教师的劳动是为社会未来发展做准备的,所以教师须不断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素质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试想,一个音乐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并满脑充满私欲,学生怎能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所以现在看来,提升音乐教师的修养及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新曙光、新希望,它就像一棵幼苗,正在茁壮成长,不论我们愿意与否,都将会面临新的困惑和矛盾。让我们共同迎接挑战,把新课程下的高中音乐教育养育成一棵参天大树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里,缪裴言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