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作者:李可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李 可


  留白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中国画中运用得比较多,在音乐中也常常用到,指创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在艺术创作中留出“空白”。艺术作品中的“空白”常常展现出一种“虚灵”的“空间感”,使艺术作品形神俱备,有虚有实,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艺术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尽的艺术美感。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同样也需要留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若能学会留白,以此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更好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而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欲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一、课堂导入前留白,设置教学悬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课开始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留下来不讲。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维状态。


  例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暴风雨》时,先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课件(《暴风雨》配乐视频),对学生不提出任何要求,只是让学生自己静静欣赏。低音提琴低沉浑厚的呼号仿佛描绘了乌云密布的情景,尖锐凄厉的短笛呼啸声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气氛,像暴风骤雨来临前的电闪雷鸣……教室内异常安静,当音乐课件播放完毕后,教师又停顿了一会儿。学生们用急切的目光注视着教师,在接收到学生的求知信息后,教师这才开始了本课的教学。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在课堂导入前适度留白,设置悬念,使学生急切想了解本节课到底要学什么。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探究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心理都处于积极的状态,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留白,引发不同体验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备很多不确定元素与多解性。当美的信息传递到大脑时,引起的联想是美好的、自由的、广阔的。欣赏者在音乐中寻求的是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音乐后所获得的音乐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即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留白,以引发学生的不同体验。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安排了“聆听音乐,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教师播放了《大海》和《空山鸟语》这两段音乐,要求学生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起名字。学生们为乐曲所起的名字包括“流水欢歌”“清泉”“灵动的小溪”“炫动”“争执”“百鸟朝凤”等,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此时,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欣赏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偶尔加以引导。此时的留白,无疑成了激发学生思维的助推剂。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捕捉音乐作品的“眼”并适度留白,就能为学生开拓一个能让想象自由驰骋的空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不同的体验。


  三、课堂小结后留白,拓展和深化教学


  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结束只是狭义层面上的暂时告一段落,而真正的情感教育才刚刚开始。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也可以适当留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教学。


  例如,教学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的难点是:在感受乐曲中情景交融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捷克人民的幸福、欢乐、屈辱和苦难。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结课环节做了这样的留白处理:让学生聆听尾声处的长笛缓慢而轻柔的独奏。这段旋律就像沃尔塔瓦河水一样,带着美好的祝愿、憧憬、精神和信念,慢慢地流向了远方。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尾声的这段长笛独奏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遐想呢?此时学生的思绪被激发,教师却没有让学生立刻说出答案,而是微笑着结束了这节课。这段小结的短暂空白,起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这短暂的几秒钟既让学生把音乐情感延伸到对爱国主义的体悟里,也让学生在脑海里重现乐曲的主旋律,升华了教学主题,同时在无形中深化了本课的情感教学。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过多讲解往往会束缚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留白不是空白,是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创造、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少一些描述灌输,适当留白,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