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传承——以藏族民歌为例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刘雅欣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3-23

  其次就是“弦子”,它起源于四川巴塘,有着优美的曲调、丰富的曲目和舒展的舞姿,被誉为“巴塘弦子”。而“堆谐”则是把表演和歌唱完美地结合起来极具表现性的踢踏舞。“囊玛”的流传地区以拉萨为主,其音乐基本上分为中速引子、慢板歌曲和快板舞曲三个部分,在欣赏课《阿玛勒火》的教学中,可将曲目分为三个部分详细讲解,并设定特有的动作辅助听赏音乐的过程,最后由学生判断音乐转换之处,以此了解“囊玛”的主要特征。

  酒歌也是藏族民歌中流传广泛的一种歌曲,它常饮酒敬酒时演唱,往往会伴随简单的律动,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酒歌也反映出了藏族人民豪爽的性格[4],就算是远道而来的陌生人,他们也会展现出藏族人民的热情与豪爽,邀请人们尽情地畅饮。在藏族音乐单元的教学中,可将酒歌加入教学拓展环节,带领学生模仿藏族人民举杯演唱,以此体会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藏族民歌还有很多形式,如山歌、牧歌、农歌等。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能歌善舞的特点,在藏族地区,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的日子,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看藏族的人民拉起手围着篝火跳起轻松而自由的舞蹈。在藏族,歌曲不只是舞台表演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群众性的爱好和娱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舞蹈与歌唱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献上最洁白的哈达》《阿玛勒火》之后,就可以拓展简单的藏族踢踏舞蹈,可以让学生准备丝巾模仿水袖,感受藏族舞蹈特有的身体前倾的,松弛的体态律动特征。学习简单的退踏步,晃袖,颤膝等动作,再由此讲解藏族舞蹈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四)了解民族背景,讲述民族故事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葛詹尼发现,人的感觉、行为和感受都是以记叙的形式呈现在大脑的左半球。此外,大脑对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协调也是通过记叙的方式。举个例子,我们在潜意识中做了一些选择时,总是会为了说服自己而构建一个举足轻重的意义。大脑在记叙自身的故事的同时也乐于接收故事,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的茨万说,我们在听他人的故事时,通常会产生一种代入感,以此与故事主角的感觉相融合,从而成为主人公。故事对于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尤其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一种固有的吸引力,这是引导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民族历史变迁的角度,从宗教信仰的角度,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以及丧葬文化的角度,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藏族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内容丰富,在讲述故事的选择上则可以尽量与教材音乐结合,在歌曲学习的基础上寻找与其相关联的故事,同时注重故事所包含的德育意义。例如歌曲《正月十五那一天》又被称为《迎公主歌》,这首歌曲描绘了藏族人民热烈欢迎文成公主进藏的场景,在教学这首歌曲时就可以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她对汉藏两族文化交流的贡献,从而揭示歌曲表达两族人民团结一心的主题。在欣赏《天路》时则可以讲述川藏地区修筑铁路的故事,介绍藏族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特点,讲述铁路修筑的艰辛,表达参与铁路修建的人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从而引申出爱国意义。学生了解音乐背景故事是在音乐课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感受音乐的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设计安排中,还要注意主次分明,以音乐本身的学习为主,避免将音乐课上成语文课。

  (五)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合

  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都有各自的特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通俗音乐之所以受学生追捧,是因为它的内容通俗易懂、节奏鲜明且多重复,旋律非常具有记忆点,因此多流行于一时。而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代代传承,歌曲旋律自由,歌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实纵观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有从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二者相互抵抗,也相互依存。

  当一种文化洪流汹涌而来时,只靠抵御的方式必然是不可取的。那面对通俗音乐的潮流,民族音乐该如何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面对通俗音乐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冲击,教师该做怎样的取舍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笔者发现,藏族本土人民创作的通俗歌曲,与我们平日常见的通俗歌曲有着同样的特点,旋律保留了藏族音乐的元素,但又变得平稳,容易记忆,编曲多运用电子乐器。他们演唱的语言则是用的本土的藏语,就算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族音乐,笔者也能从他们的演唱中听到明显的属于藏族人民的特征。这样的歌曲,恰好易受到初中学生的喜爱和关注。以教材《走进西藏》单元的选曲《天路》为例,该曲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藏族民族,而是一首融合藏族音乐风格特点创作的通俗歌曲,该曲旋律优美抒情,宽广辽阔,歌词具有一字多音的特点,在歌词内容方面既表现了藏族的地形地貌,最有特色的饮食青稞酒,酥油茶,还表达了藏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紧密相连的情感,这种具有藏族风格特点的通俗歌曲还有很多,例如《妈妈格桑拉》《青藏高原》《回到拉萨》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便是大众对藏族音乐的最初印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教授教材选用的歌曲,还应多收集类似的“新民族音乐”,并融入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歌曲本身的创作,还是演唱语言或方式的选择,任意的组合都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人新奇的感受。民族音乐与通俗音乐就像流动的河水,互相融合,互相借鉴。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一件事物的好恶也很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新事物的了解更多的源于紧追潮流的意识。因此,对初中生的引导不在于突飞猛进,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能积累一些兴趣便是一些。就以藏族民歌来说,在初中生学唱歌曲环节,自由化的旋律和高亢的曲调在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初中生来说,学唱的过程中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设定不一定要求都会唱,但要懂得听。该如何懂得听?那就应从各类音乐要素出发,详听详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度,让学生从通过从听到听懂的实践过程,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深入的理解。

  结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重要的一分子。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将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课堂必修的基础课程,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接收能力,使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从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环境来说,民族音乐的传承还待进一步的完善,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发展时间。希望音乐工作者们能不断的努力,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在教育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