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所选用的合奏作品,属于简单的打击乐合奏,是乐曲片段教学,对学生的演奏能力要求不高,可操作性较强。
(二)乐器小组的分层式划分
根据学生的演奏能力分配任务,实行分层式小组划分是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
在乐器小组的分配方面,由于钢琴和铝板琴的演奏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指定两位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学生进行操作;相对简单的打击乐器则根据课前摸底情况,由其余学生均衡分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奏。这种分层式小组划分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使得合奏教学能够顺利地按照预期进行。
(三)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即根据教学设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本课涉及的乐器较多,教学环节也相对复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努力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45 分钟的授课时间内,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是不均衡的。
从时间分配上可以看出,本课把最多的时间比重放到了小组合作(合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器乐合奏经验和体验,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部分。
(四)全面预设,重视生成
为了上好这节器乐合奏课,笔者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和课堂预设,尽可能在教学设计上做到全面、细致,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解决方案。但是再好的课堂预设也只是预设,在课堂实践中永远会有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尤其对于合奏课而言,其课堂生成更值得关注。
因此,合奏课的教学设计要有足够的开放性,能够容纳更多的可能。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应变,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奏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在大方向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五)直面不足,正视遗憾
这节课整体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对器乐演奏充满了兴趣与热情。在认识乐器和练习节奏的环节中,学生能够做到注意力集中,对乐器充满好奇心;在小组合作练习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展示和合奏环节中,学生的演奏可圈可点,对演奏的点评更是处处都有闪光点,应该说这节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各组练习时所使用的乐器数量明显不够,乐器在组里轮流演奏一次用时较长,耗费了较多的练习时间。如果在每组适当再增加一到两件乐器,学生练习起来就会方便很多。
另外,教师在课上讲的还是比较多,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对学生不够放心,不能大胆放手,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这是本节课比较遗憾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发挥空间交还给学生,相信这节课会有更多的惊喜和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