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作者:浙江省仙居县安洲中学 郭媛媛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9-04-01

  (三)“划唱律动”使音乐听觉“面面”俱到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它有长度跟宽度,但没有厚度。而在音乐创作里,“面”在具备了长度和宽度的同时,还具备了厚度,比“点”和“线”更能确定“形”的意义。作曲家兴德米特曾说:“音乐的美就在音与音的拉力之中。”这种内在有机、外在综合并随时间前后推移的音响,在我们大脑里振动和堆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感觉。多个残留在大脑的振动感觉形成的互相关系,就形成了音乐的层次;多个有关系的音乐层次互相联结,就形成了音乐的内容。

  针对音乐“面”的时候,“划唱律动”结合了指挥的手势语言,更强调音乐的整体性以及听觉上的柱式效果,但在划唱过程中又区别于指挥手势。指挥手势以拍子节奏为主,有拍点;而“划唱法”讲究线与线之间的拉力关系。由此可见,“划唱法”更加注重音乐的听觉效果。针对“划唱法”的特点在纵向听觉效果上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以同种类乐器为主旋律演奏的纵向音响效果。一般该种情况,往往在听觉上更为厚重,用以突出主题,表现恢宏、壮观的景象。

  案例4 《沃尔塔瓦河》(片段)

  该作品一开始运用两支长笛和两支单簧管为主线,描写冷暖两股山泉潺潺流动的音乐形象,虽然在音乐进行中配以小提琴拨弦手法和竖琴的泛音效果,但总的音乐形象还是以“线”为主,但是紧接其后的整个弦乐器加入,配以深沉的律动,音乐层次加厚,两条小溪汇合成宽广河流的形象,整个河流平面映入眼帘。在教学中,运用“划唱法”让学生从一开始的“线”进入到“面”,音乐的对比加强,感受主旋律的同时体验弦乐器铺开的壮观场景。

  第二类,不同乐器种类管弦乐队经过配器之后,出现色彩斑斓的新音响组合。这种情况下,音乐的听觉是复合式的,更强调的是音乐织体,这种多声听觉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作为初中欣赏教学而言,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多声听觉,初步掌握织体进行是笔者的教学目标,在此类型欣赏教学中,“划唱律动”的操作需要学生之间配合进行。

  案例5 《瑶族舞曲》(片段)

  作为一部配器相当丰富的管弦乐作品,织体的色彩感更为强烈,就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绘画作品,需要画家运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描绘勾勒。“划唱法”就像我们的画笔,学生通过“画笔”体验不同色彩组合效果。因此针对这个作品,笔者首先通过反复聆听让学生结合“点、线”的划唱方式找出织体,用笔记录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图。

  之后在听的过程中运用合作的方法,分组运用“划唱律动”中的“划”来感受不同织体的组合律动。还可在熟练后将“划唱律动”整个运用到作品拓展环节,简单尝试以“阿卡贝拉”的形式将《瑶族舞曲》划唱演绎出来。在声音演唱上模拟乐器音色,加上手部划动,有声的织体画面感由此形成。

  柴科夫斯基曾说过:“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当我们拥有这份礼物时,如果没用合适的方法去打开它,那就无法感受到礼物的伟大。”“划唱律动”就是打开这份礼物的工具之一,它以听觉的第一反应为媒介,搭建起音乐和心理情感之间沟通的桥梁,用音乐的外在形式作用于内心世界,将抽象的音乐形式用现实的表现方式来呈现,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划唱律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实现美育的目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