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初中生歌唱表现力的培养路径初探

作者:福鼎市民族中学 施凌峰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11-13

  摘要:歌唱表现力是在理解作品情感或意境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技巧, 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的歌唱能力, 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中应坚持音准训练, 奠定歌唱基石;化抽象为形象, 教会基本技巧;创设教学意境, 与作品情感共鸣;提供表演舞台, 练就歌唱表现力。

  关键词:初中生; 歌唱表现力; 培养途径;

  歌唱表现力是在理解作品情感或意境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技巧, 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的歌唱能力, 其要素主要有音高把握准确、歌唱情绪饱满, 仪表自信大方、气息运用正确、发声方法科学、音色自然美妙、情感丰富细腻等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拓展文化视野, 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 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1]歌唱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最重要的领域, 歌唱表现力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中学校门的初中生虽然大部分爱唱歌, 但由于种种原因, 歌唱表现力基础薄弱。笔者通过多年培养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实践, 在吸取同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学习探索, 取得良好效果。

  一、坚持音准训练, 奠定歌唱基石

  音准不仅是唱歌的基本功、完成演唱的基本条件, 其实也关乎歌曲美感, 所谓的“五音不全”主要指音准不佳, 音准不佳则歌唱美感荡然无存。所以, 音准甚至被视为歌唱的灵魂和生命。唯有经过长期不懈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 学生的音乐素质、审美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笔者“咬定”音准不放松, 坚持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结合柯尔文手势模唱音阶, 在训练中教师不断变化手势,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进行音高的变化练习。一开始先熟悉唱名5和3, 然后再加入唱名1, 接着是唱名6和2, 并且经常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这几个音进行一些短小的旋律训练, 如 (5 3 55 3 53 565 3) , 可以听琴模唱或看着柯达伊手势在心中默唱, 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合作演唱。当学生熟悉了各种手势后, 有时也适当地音程构唱, 和声练习, 比如用两只手表示不同声部的音高, 让学生随教师的手势通行二声部训练, 通过直观形象的手势变换, 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的音高, 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 学会自我调整音准, 唱准音, 还有听辨单音、听记旋律 (听一听, 教师弹的是歌曲中的哪一句, 请你唱一唱等) , 或进行内心听觉训练, 即唱一句默一句等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的音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化抽象为形象, 教会基本技巧

  声情并茂是歌唱的最境界。“声”指的主要是技巧, 包括发声、运气等等。帮助学生一点一点地掌握了学习唱歌的基本技巧, 才能进一步把学生带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感受音乐中所表达无限美好和人类的喜怒哀乐, 才能帮助学生用美妙的歌声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提高学生歌唱的综合表现力。

  在每节课的课前准备活动中, 教师都会用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轻声练习发声方法。将简单的和声植入练声中。让两个为一组面对面练习, 然后再四个为一组, 然后再八个为一组, 十个为一组, 人数越来越多, 最后全班一起两个声部多至4个声部一起做发声训练。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肢体游戏。每个人都要求发声之前先感觉“鼻子发酸”然后再发“哈哈”找叹气到横膈膜的感觉, 面带微笑。一起打喷嚏, 一起“假笑”, 一起边做操边轻声用七个唱名叫口令。寻找有支点的声音。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打开音域, 领会发声的方法。除此之外, 还要教给学生“唱”的方法, 包括正确的歌唱姿势, 正确的呼吸方法、吐字方法等。

  歌唱的技巧, 学生摸不着、看不到, 只能靠自己聆听、辨别, 如果总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母音练习, 时间长了, 学生会产生腻烦;或者只是用专业的术语提醒学生要运用鼻腔共呜、要气沉丹田, 学生也只是一头雾水。教师应将抽象的歌唱发声练习与身体动作结合起来, 通过有趣形象的动作进行引导和激发, 让学生不知不觉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 掌握歌唱的技能。比如:在指导学生控制声音, 不要喊叫的歌唱时, 教师让学生做一个嘘声手势, 提醒自己轻声歌唱;在指导学生要有高位置的声音时, 让学生把手放在头顶, 想象有一根细细的线牵着;为了避免学生声音发虚, 教师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或者喊口令寻找有支点的喊声;在指导学生寻找头腔共鸣的感觉时, 教师让学生弯下腰、低下头轻声哼唱。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