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各学科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知识技能学习、情感态度培养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如何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自主发展对当今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培养,除了在课堂中教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的基础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协作能力等,以及注意文化视野上的拓展。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老师更为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反应,因此也对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音乐课堂主要有歌唱课型、欣赏课型、器乐课型、舞蹈课型、创编课型、实践课型、综合课型等,在各种课型的教学中,内容、目标、教学方法各有侧重点。根据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及特征,在大量的实验课例探索基础上,本文从中提炼出以下十一种常用的、具有一定成效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入境模式
音乐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感受和体会音乐的桥梁,它运用多种手段比如语言描述、实物展示、音乐背景等,营造生动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音乐。在入境的状态下,学生的精神完全放松,注意力容易高度集中,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主题之间的距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情境的营造也可以是多式多样的,比如介绍少数民族民歌,可以把教室的环境布置得更有民族气息些,老师可以换上民族服装,教室里可以播放相关民族的音乐。比如介绍说唱乐,一开场的师生问好可以用说唱的形式来进行等等。
营造·入境模式的程序:创设情景——强化主题——激发兴趣——感受音乐——探索知识——实践活动。
歌曲学唱《故乡的小路》
★情景营造——在教室里布置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边有许多的小花。
走在“小路”上,和同伴们说说自己家乡的故事或是记忆中妈妈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的话。背景音乐《故乡的小路》。
★学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用不同的人物角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比如学成归来的游子、德高望重的长者、活泼可爱的小学生……
设定一个场景——故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小路上回忆家乡的往事或是母亲对自己的教诲,在这样的情境中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并强化了热爱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进一步提出要求,用不同角色的情感来演唱歌曲,在演唱技巧及情感处理上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营造·入境模式的特点:首先可以使课堂更具亲和力、更具教学主题的风格特征;其次,创设情景,强化了主题内容,直入重点,开门见山,使得学生能轻松、明了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第三情景的创设,有利于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升了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
二、探索·总结模式
音乐学习中有许多的名词概念、艺术特征等理论知识,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可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同时能深刻记忆并运用到作品中去。探索·总结模式的重点在于吸引学生参与提炼概括知识点的过程,不断探索、自主总结,或许一开始时他们并不能得出完美、准确的结论,但是在不断否定、质疑、修正中,定能逐渐完善。
探索·总结模式的程序:聆听、体验音乐——探索解释——修正、总结知识点——实践记忆。
知识点——什么是舞曲?
★欣赏乐曲《春之声圆舞曲》。
(1)聆听作品,随着音乐节拍做律动练习。
a.用纱巾随乐而舞,三拍一个动作。
b.用筷子打出音乐节拍,注意重拍要打得稍微重些。
(2)讨论:这首曲子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这种乐曲我们称之为什么?
(听着音乐想跳舞、从头到尾都有“蹦恰恰”的节奏型……称为舞曲。)
(3)思考:什么是舞曲?有什么特点?
小结:舞曲(Dance music)是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由于舞曲的功能及相关历史背景、民族特色不同,不同种类的舞曲都有其自身的特性鲜明的节奏型,并贯串始终。而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区别各种舞曲的最重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