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浅谈初中音乐课导入环节的设计

作者:王利芬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日渐成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些音乐理论性问题也开始关注,随着网络技术和音响媒体的普及,学生接触的音乐而越来越广,看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新颖,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体在教学领域要打破原有的传统型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勇于创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牵引,使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的融入到音乐意境中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授课前五分钟,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最佳时期,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好“开场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基础。关于课前导入的形式多样,就本人常用的一些方法总结如下:

  一、直接导入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直接导入,它不借助其他材料,教师阐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将学习要求和目标明确,从而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课伊始,意亦明”是这种导入方法的特征。如在上音乐欣赏课《思乡曲》时,我就利用了这种直接导入法,效果颇好。上课时,我先在没有出示题目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听一听《思乡曲》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在聆听小提琴委婉演奏的旋律中,体会这首曲子所表现出的缠绵、幽哀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教学。这种直接导入法让学生对曲子有了很深的印象。再如,笔者在教学《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节欣赏课时同样用了此法,一上课就利用音乐小知识直接切入主题,将“音画就是描绘自然景物等描绘性的交响诗”这句解释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又出示了图片《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了音画,明白了本节课所要欣赏乐曲的意境。

  二、利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师的标志。的确,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我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时,课前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导入环节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到美丽的新疆游览观光,看看新疆人民是怎样生活的?”这时教室里静了下来,每个同学拭目以待,我立即播放课件,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新疆的风土人情:绿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蓝蓝的天空,串串的葡萄以及载歌载舞的新疆人民。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精湛的乐器演奏、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营造了氛围。有时,因制作课件受时间、内容的限制,且课程内容题材单一,相对具有独立性时,也可直接播放光盘、录像、磁带,只要能起到引情入意,烘托气氛的效果即可。如在欣赏《春节序曲》的教学中,一开始便播放了春节晚会上孩子们随欢庆锣鼓音乐舞蹈的热烈场面,自然的将同学们带入到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来,为欣赏《春节序曲》埋下了伏笔。

  三、以扣人心弦的故事导入 ,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内涵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导入法也不失为一个好途径。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发现学生比较关注具有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甚感兴趣。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一开始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 草桥结拜 ---- 同窗三载 ---- 十八里相送 ---- 抗婚 ---- 楼台相会 ---- 化蝶 ......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既了解了所学的内容,同时更加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内涵,也拓宽了视野,陶冶了艺术情操。欣赏完整个乐曲后,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既了解了所学的内容,同时更加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内涵,也拓宽了视野,陶冶了艺术情操。

  四、以歌曲的创作背景导入,为情感推波助澜

  音乐本身具有非语意性、模糊性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有时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歌曲的创作背景开场,既是同学们喜爱的形式,又能一语道破主题,为情感推波助澜。例如,在学唱歌曲《七子之歌》时,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是1922年7月,闻一多先生赴美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年5月回国。而“五卅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国人不仅在国外被人歧视,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也要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欺凌。于是,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即是其中之一部。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伴随着音乐的起伏,有的同学思绪万千,情绪激荡,有的眼里饱含泪水。歌曲学完后,我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仿佛又回想起国旗在澳门升起的那一刻,中华民族血洗百年耻辱,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两地失散的亲人相拥在一起 ...... ”音乐创作背景与历史介绍,能使艺术形象更加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同时,满足同学们多角度的审美需求。

  五、以创设情境导入,引发表达欲望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或者觉得用语言怕表达得还不够完美精致。因此,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创设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真正的发挥出主体作用。例如在学唱歌曲《无锡景》这节课导入时,我说:“欢迎同学们参加这次无锡音乐之旅,去那里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无锡风景,看看无锡的历史文化特色,让我们现在就出发吧!”简单的几句话,立即把学生的思维拉到了快乐的旅游途中。随即就播放了这段歌曲视频,而这段视频的内容和歌词的内容十分吻合。让学生很在很轻松的环节中了解到江南歌曲的亲切温柔,细腻秀美的风格。

  六、以卡拉OK 形式导入,获得整体感性认识

  卡拉 OK 这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范唱,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通过范唱,能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整体感性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进一步教学。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请一位同学用卡拉 OK 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因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非常激情,接下来我便说:“刚才我们演唱的这首歌曲诉说了流浪在外的孩子期盼拥有一个温暖家的渴望心情,今天我们同样学习一首流行歌曲,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香港的深沉眷恋和亲切关爱。”运用卡拉 OK 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显得自然贴切,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七、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乐于接受

  游戏虽说是用来娱乐的,但在导入部分如果适时地用上游戏,学生也是乐于接受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动的感觉越来越缺乏了。我们不妨在课的开始利用游戏来激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非洲掠影》一节时,利用非洲的节奏进行导入,先将一些节奏谱出示,并交代学生:“过会儿老师会请你们用非洲鼓来演奏这些节奏,看谁演奏得准确。”学生个个摩拳擦掌,开始用手拍腿练习。秩序虽有点乱,但学生的神情告诉笔者,他们很投入。此时,笔者又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并选了几名学生上前演奏,在融洽的气氛中自然地引出以鼓为主要乐器、以节奏为灵魂的非洲音乐。又如笔者在教学《中国进行曲》一节时,学生进教室的时候就听到了《运动员进行曲》,都感到非常新鲜,音乐课上怎么会有在运动场才出现的音乐声呢?在笔者的组织下,学生整齐地跟着音乐踏步,感受了进行曲的作用,从而顺利地进入课题。

  八、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导入,更具有艺术性

  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教师是艺术教师,尤其要讲究语言艺术,用精湛的语言艺术导入,让音乐课更具有艺术性。具体运用时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1. 讲好普通话,发音要规范,注重音色甜美、刚柔相济。 2. 语言、语调要随情感的变化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 3. 借助表情、形体使语言生动形象。 4. 阐述简洁,分寸适度,少说闲话、废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于音乐课的导入法,形式多种多样,有时也可将几种形式组合起来,穿插进行,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只要用法得当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变得更加完美而具魅力。以上只是我在平时上音乐课中,总结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