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最易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就加速了对知识的接收、加工和重组的进展。为此,应当根据每堂课的内容,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寓知识教育于情趣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礼物’”。这样,刚从课间活动中走回教室的学生,兴奋中心才会尽快转移过来,其思维器官和主动意识才能在短时间内投入到音乐课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实践中,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建良好教学环境,服务于课堂教学
音乐教室是艺术教育的场所,是学生获取审美体验的天地,其环境的整洁、典雅不可忽视。当学生进入教室的一刹那,跃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室,黑板上方是“欢迎你进入音乐殿堂”的大字,钢琴上摆放着一束美丽的鲜花,四壁是中外音乐家贝多芬、李斯特、聂耳、冼星海等的画像和乐理挂图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进入音乐的圣殿……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气氛的营造,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微妙的演化作用。当学生每次进入以上场景时,个个都精神振奋,一张张青春的脸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神情。
二、突出音乐特点,营造音乐的氛围
音乐的特点是独特的,是模糊的,它不像文学那样明了。但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音乐自身独特的语言去交流、解释自然万物。尤其是要对那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及时予以点拨、生发,以营造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欣赏《梁祝》中《楼台会》时,虽然“梁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作为音乐描述的语言,即音高、节奏、调式、和声、力度、速度、音色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必须给学生以适当的讲解、引导,为学生在欣赏中轻松地理解作品打好基础。这样,在欣赏《楼台会》时,学生可以从那委婉的旋律中,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同学们一旦掌握了音乐语言,即使没有文字语言的描述,也能感受到《十面埋伏》中几十万大军决战于垓下的恢宏场面,能够感受和看到《第五交响曲》中的贝多芬在逆境中不屈服于命运的英雄形象:宏大的交响乐经典片段跌宕起伏、柔婉悠长,声声音响叩击着学生的心田,教室里的音乐气氛以及瞬间音乐给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引进“互动性”内容。常言道:“兴致所至,乐此不疲”。天生好动是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永远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实践者;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而通过实践活动感悟音乐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音乐课的设计应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做到在“动”中答疑、探究,在“动”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