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要市第二中林叶梦
摘要:解决当前音乐课堂存在的低效问题,是贯彻音乐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整合课堂教学,实现创新课堂的需要,是培养真正懂音乐、识音乐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文从精选曲目、发挥手语等动作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技巧及方法、注重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等六个方面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我们身边的音乐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低效的问题,主要有:
(一)强调音乐的专业性,忽视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音乐课堂要求以兴趣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强调音乐的专业性,忽视了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但与此同时也使学生脱离和违背了原来的音乐表现天性和个性,因此得不到应有的审美体验。个别老师在《小夜曲》一课中,只初步教了新歌的基本唱法,就忙着让学生们去表演,表面看起来整个场面热热闹闹,气氛活跃的样子,实际上教师同时订下了各种各样的表演规定,让学生进行表演甚至强制一些不愿意表演的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课堂,很容易使学生成为教师手中操纵的“机械人”[1]。
(二)缺乏针对性的音乐活动
孩子的天性爱玩,因此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活动是很必要的。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偏离课程内容,远离音乐,学生盲目参与到活动中,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无论我们设计什么特色的教学情境,活动的过程都应渗透在音乐中进行,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
(三)教师缺乏对当前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课改实践使许多教师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了值得欣喜的变化。然而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教师们仅有的知识水平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如个别教师想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却不能,成为音乐教学低效的大难题。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面对音乐教学中的低效问题,本人在近年改革过程中,对音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据反映达到了课堂高效的目的。
(一)精选曲目,培养学生兴趣
当前的音乐教材覆盖范围广,欣赏层次较高,音乐艺术性非常强,学生喜爱的曲目较少,兴趣不大。而学生对通俗音乐极其偏爱,对高雅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却漠视,甚至厌烦,这种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要精选曲目引入或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欣赏海顿《惊愕交响曲》时,笔者播放了一首通俗歌曲《飞得更高》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高昂之时,再过渡到《惊愕交响曲》的学习,效果很好。而在中国名家名曲那一单元中,学生完全不感兴趣,认为歌曲旋律老土,不合潮流。于是笔者把“老红歌唱法”与“新红歌唱法”结合起来,欣赏一些流行唱法的红歌,如《山丹开花红艳艳》、《映山红》等,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又自然地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手语等动作优势,加强乐谱的学习乐谱就像是一盏明灯,把我们带进美妙的音乐殿堂。笔者非常重视识谱训练,尤其是简谱练习。主要通过做动作、打手语等方法来让学生感知音的高低。如打手语,会选择七个高低不同的男生代表七个音阶,然后做动作,其他学生把音说出来,这样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玩中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可以选取一些旋律优美的视唱曲,从简单到复杂进行练习,最好能“背唱”,这是一个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如巴赫的《小步舞曲》,节奏轻快,跳跃性强,旋律优美,学生都乐意接受。同时,在识谱的过程中也可加入手号,这种有趣又易学的学习方法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因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训练
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在教材教法上要不拘一格,勇于突破,把音乐模块与音乐知识点加以整合,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在课堂上的分配,以优化结构。同时要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细节的调整,以达到课堂高效。例如,在教授歌唱课《同一首歌》时,笔者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教学:1.对歌唱能力进行训练。就是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进行歌唱,从歌唱的姿势、正确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和吐字、音色等去强化。2.对识谱进行训练。让学生进行唱唱谱子、旋律等音乐技能的训练,从节奏、音准、音高等方面加以强化,优化教学。3.对歌曲情感进行训练。从《同一首歌》中引导学生体验歌曲表现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带到激情澎湃的年代中去,静心聆听,眼前宛如出现了一幅国难当头,很多人梦想和希望破碎而生离死别的情景。通过歌唱激励学生对未来要充满希望,努力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切身体验音乐的情感。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在音乐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他就会对音乐更加热爱,从而对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投入更加强烈的兴趣和激情。
1.演唱方法要科学恰当。中学生通常都会存在着发声不自然、气息不均匀、捏脖子唱歌等等问题。正确的演唱技巧,比如说要求学生将气吸到小腹的同时,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喉咙。同时选择一些简单的歌曲或练习曲进行练习,以达到上下畅通的正确歌唱状态。当然,教师也可以示范正确的演唱,用具体的声音来引导学生的歌唱欲望,激发学生演唱热情,这是培养正确演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但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还可以改善声音的质量、拓宽声音的领域、控制声音的大小、完善声音的色彩、演唱不同风格的各种声乐作品,等等,而这一切都有助于音乐课堂的高效。
2.要正确把握情感与技巧的结合。有些老师在演唱时习惯性地爱“飙”高音,认为能“飙”几个高音就能体现其高水平。因此,一唱到高音就明显表现出声嘶力竭,“凡高音一定喊,凡高音一定大”那样拼命喊叫。这一点完全破坏甚至扭曲了音乐的真正含义,并且对自身嗓子的伤害是极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讲究的是声情并茂,声乐作品的演绎要有再创造性,不同人的演唱会赋予同一歌曲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感受,因而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歌唱表现出极大兴趣,同时歌唱教学也相对地直观和易于理解。于是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各种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声音进行训练,对歌唱表现力给予培养,注重合唱训练以增强自信心,提高技能水平。如教唱迈克杰克逊的《youarenotalone》(你并不孤单),笔者引导学生在聆听旋律时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结果,有的学生捂胸、摇头叹气,有的甚至模仿迈克杰克逊的招牌舞蹈“太空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笔者还趁热打铁播放了其他的一些情感歌曲,如《感恩的心》、《过雪山草地》等,让学生进入音乐的多层次,提高个人音乐素质,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充分获得美的体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
(五)注重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表情严肃,学生毕恭毕敬,正襟危坐。过分严肃的课堂会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老师应当走下“权威”的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交往、合作,同时鼓励学生与同学、教师广泛交往,营造民主、平等、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低高高在上的姿态,跟学生一起欣赏乐曲,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师生互相合作完成课堂教学。在教学语言方面,教师可多用“让我们一起来”、“请”、“你能行”、“你真棒”等礼貌语言或教一些相关的手语歌,如《你真的很不错》、《感恩的心》等歌曲,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形式上,可多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他们的创意,改进课堂教学。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乐曲内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解说,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2]。
笔者在学生欣赏器乐曲时,曾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学生大多数都嘲笑那人真笨,竟然弹给牛听,但有个学生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说:“我不这样认为,那人之所以弹给牛听,说明他非常热爱弹琴,那怕是面对不懂音律的动物都会认真去演绎自己的琴技。”于是马上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学起来兴趣很浓,效率颇高。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尽情发挥的天地。在这样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了害羞,没有了拘束,取而代之的是开拓、创新、求知、探索的精神,高效课堂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要使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真正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必须在学生感知、了解、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其鉴赏音乐的能力[3]。
如在欣赏着名的二胡与管弦乐队演奏乐曲《江河水》时,笔者是这样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伴随着抒情幽怨的旋律,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者有感情的语言,或者是优美的肢体语言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无限的悲思与凄凉孤寂的意境中去,同时也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接着引导学生欣赏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如古筝、笛子、扬琴等不同乐器音色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了解,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的高效自在不言中。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好的教师也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爱戴。所以只有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进行创新,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艺术美感、艺术情感以及美好的想象力、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蓝杰。中学音乐教学某些误区的剖析与反思[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185)。
[2]徐旭茫。教学互动低效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08(169)。
[3]程建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G].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