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
1.音乐源于生活,生活因音乐而精彩。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能够围着猎物载歌载舞以表达喜悦心情;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于文字的产生和使用,而最早的音乐也伴随着文学诗歌的发展,从我国的《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诗文和乐曲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现代社会中,音乐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引导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音乐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进而关注音乐本身。比如,人音版2012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的歌”,内容涉及音乐与社会劳动生产的联系,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找几位男生一起到教室前面帮老师抬钢琴,大家一起喊“号子”,通常是“一,二,三……起来”,孩子们会很快发现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这种音乐体裁便不是难事了。
2.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系,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音乐的姊妹艺术,主要是指与音乐相关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作为初中生,学生要能够发现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在表现方式及表现内容上的区别。人音版2012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基本特点及作用。如《穿越竹林》是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一段场景音乐,在执教时,先把音乐隐去,直接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展开想象:配合何种音乐才会体现电影的风格特点?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再呈现谭盾所作的这首《穿越竹林》,采用了笛子、古筝、葫芦丝、二胡、鼓等充分体现东方韵味色彩的配乐,同学们对电影音乐的特点及作用的理解便会不言而喻了。
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1.明确学科综合目的,提升音乐课堂内涵。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学科综合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文化底蕴的,音乐课还应当体现情感目标。人音版2001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世界充满爱”,此“爱”究竟如何理解?乐以何种方式传达?值得我们关注。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非洲当时的生活状况,辩证地认识杰克逊其人,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再欣赏由杰克逊等人共同演唱《We Are The World》,学生被歌手们投入的演唱所打动。教师抓住了“人类的大爱情怀”,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了解社会,认识世界,进一步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教育内涵。
2.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拓展音乐教学的外延。
进行学科综合时,一方面我们应当掌握综合的尺度,另一方面也应当找准时机,不能生搬硬套。比如人音版2001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有一首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笔者综合了环保知识,结合当下的“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做了相关的探讨,在唱好歌曲的同时,设计环保宣传的“公益广告之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做出了新的尝试。
3.丰富音乐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科综合,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加强关联,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喜欢音乐,乐于学习和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如人音版2001七年级下册《难忘的歌》单元,其主题是抗战时期的歌曲,笔者抓住了学生们对抗战历史感兴趣这一特点,适时地介绍了音乐的时代背景,并运用一些抗战时期的故事,很快地吸引了学生们。
三、关于音乐综合学习方法的一点想法
任何一堂音乐课都不只是和哪一个单纯学科综合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综合了感受、体验、创造等综合的学习方法。不用任何乐器,却同样可以发出美妙的音响、演奏出和谐的音响;人的嗓音和肢体也是最好的乐器,同样是我们可以综合的资源。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音乐艺术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体验的。我常常这样问自己:音乐欣赏一定要听出是什么吗?要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吗?这些非音乐性的提问,往往忽视了音乐本身,音乐教师带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概念、程式化的音符和机械的记忆。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最简单、最朴素的内容开始,抓住音乐的典型节奏、典型乐句进行模仿、表现,用心琢磨,逐渐发现其美妙之处,找到发自内心的、最质朴的、回归音乐本身的“根”。让学生用心倾听神奇的音乐,用情表现歌曲的魅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达音乐的美妙。我想,这就是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科综合”又要“强调音乐性”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大连开发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