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试论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黄惠勤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作者:上海市亭新中学  黄惠勤


  摘要:《课标》指出:音乐教学遵循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学模式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本文是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的成果,分别从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目的、基本原则、相关因素、有效策略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实地阐述。明确了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策略性。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快乐、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它所依据的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培育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教育的民主与平等。同样以艺术为例,它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但是,处于青春期的大部分初中学生往往表现为厌动、畏唱、浅赏、缺乏音乐创作意识和激情。虽然,音乐新课程的理论体系已基本确立,但在教学改革中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如何构建一种与“新课程理念”最为合适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学生上音乐课的幸福指数,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把这种提升初中学生上音乐课幸福指数的操作式样称为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曹理教授认为:“音乐教学模式是在一定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框架。”斯宾塞这样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因此,笔者认为,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首先,“快乐”是从学生心理流淌出来的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态度;其次,音乐课堂的“快乐”应该是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快乐,欢笑是快乐,被忧伤的乐曲感动的热泪盈眶也是快乐;再次,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是一系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组合而成的教学过程;最后,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更应该是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快乐音乐课堂情境中唤醒求知欲,激活创造欲,获取审美体验,增强自信心的一种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总之,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重视快乐情感品质的同时,以最高效率获取知识的一种“知情并进”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


  1、 以学生“快乐的学”为衡量基础,发挥音乐审美功效。


  普通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之情操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但,倘若我们大部分的学生不喜欢或比较喜欢上音乐课,那么课堂教学显然达不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上音乐课,认为学习音乐也是件快乐的事,才能使音乐审美功效达到最优化。


  2、 以学生“快乐的学”为衡量标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只有快乐的学习,学生才能记得更牢印象更深。音乐教学过程又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体验的过程,因为没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因此,有效而快乐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有效而快乐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有效而快乐的音乐课堂更是点燃学生智慧,分享成功喜悦、激发美丽想象,碰撞人生火花的沃土。


  3、 以学生“快乐的学”为情感奠基,提升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意识。


  在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现状的调查中,认为上音乐课最重要的目的:有5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高艺术修养;仅有6%的学生认为是为终身学习音乐做准备。可见:学生并不认为目前的音乐课堂学习是为自己终身学习音乐做准备的,这可能与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多让学生感受音乐美,用知识创造音乐美,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的话,那么,我们的音乐课才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印象更深,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音乐所享用。


  三、 构建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情感性原则


  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审美。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如果在音乐教学中能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和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个性。


  2、 快乐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快乐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在学习过程中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 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具有形态、动态、情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


  4、 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作出积极的反应。例如,欣赏教学中的语言反应、身体反应、内心反应、歌唱反应以及演奏反应等。


  5、 合作交流性原则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表现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完全体现教学双方的一种平等关系,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创造充满音乐美感,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情趣,从而在平等民主、互动交流、合作表现的过程中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四、 构建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因素


  为了探索构建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因素,九月份随机抽取校内外不同年级的百名学生,对音乐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四大方面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存在着主要的相关因素如下:


  1、教材内容


  学生能否集中有意注意,接受新的知识,最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否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滞后于时代迅猛发展的教材内容与新时代学生的审美需求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两种因素:


  (1)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因素。据调查显示:78%的学生认为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和乐曲不好听,需要改进;要求减少一些年代遥远且一节课又难以引起审美和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多加入一些与中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歌(乐)曲,适当加入一些与时俱进的代表性作品。


  (2)教材内容的种类性因素。据调查显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比较广泛的。如:相声类、说唱类、鼓曲类的作品在初中音乐课本中几乎没有出现,但学生对这些作品喜欢的人数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因此,教材内容需要丰富,种类需要增多。


  2、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学生不是老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学生更不喜欢老师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音乐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带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看似一堂生动活泼、师生平等互动的课堂,其实不然。因此,对学生来讲,最好的音乐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把学生视作朋友的教师,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快乐。因此,要构建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必须要重新正确定位。


  3、教学手段


  枯燥的课堂学习是导致学生不快乐的显着原因。据调查:22%的学生认为不快乐的原因在于课堂学习的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让音乐课堂灵动起来,如何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师在课前多倾听学生的心声,课堂中多为学生搭建展现集体和个性的平台,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那么,学生定会认为学习音乐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4、课堂评价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当然,课堂中的莘莘学子也不例外,哪怕是老师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会意的微笑,都恰似一缕春风,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给他们带来莫大的欢乐和自信。但是不正确的表扬和批评,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或是丧失学习自信心甚至对音乐课学习产生厌恶。


  五、 构建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根据四个相关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策略进行实践与研究,总结有效策略如下:


  策略一:教学内容保持新颖性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音乐传播工具和手段更加多样化,面对各种媒体不断冲击学校音乐教学的现实,音乐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已成为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学内容保持新颖性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选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回归生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范畴。《音乐课程标准》曾指出:“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的联系。”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精选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来补充教学。如,引入一些学生喜欢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动画片主题歌曲或乐曲,以及适合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影视金曲、电脑音乐等。还可以将一些重大的事件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人文内涵。例如,2010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即,教学中可适当安排学生欣赏或演唱《阿拉侬》《Better City Better Life》《魅力上海》等世博歌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欲,为他们步入社会、走入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2、学科整合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在诠释各种音乐作品时,教师要有一种多学科教学意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首先,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进行整合。例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欣赏曲管弦乐《春节序曲》,将学生从各主题音乐中体验的敲锣打鼓、欢歌笑语、火热秧歌串联起来。最后,在迎新年倒计时的钟声中,师生共同演绎人们迎接新年时那种欢天喜地的激动场面,以综合拓展的方式将审美功效发挥到极点。其次,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对于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社会等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内容新的内涵。例如,八年级第一学期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为了激起学生学唱兴趣,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包装:将七年级已学歌曲《大海啊故乡》作为导入,以增选教材之外台湾诗人余光中的配乐诗朗诵《乡愁》作为歌曲情感的提升,以观看海峡两岸关系的新闻播报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体会歌曲表达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从对大海的热爱之情逐步上升到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怀。


  3、地方资源


  地方资源是指在本地区范围内的音乐文化资源和人才人力资源。学校音乐教学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如《世代相传的歌》这一内容,课前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向自己的长辈请教,学唱几句当地的民歌;课中将学生挖掘到的一些地方民歌组合成一台民歌传唱赛,即把自己学到的民歌传唱给大家,让大家听辨来自哪个地区的民歌。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拿腔拿调地模唱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习内容的新颖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加深了对民歌的印象,而且课堂效果远远超过了教师自己讲解教唱的传统课堂模式。


  策略二:师生互动注重有效性


  所谓“有效”,从广义的教学层面上说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音乐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以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为核心参数的实质性互动。


  1、创设情境,合理互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强调以乐带情、以情感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是复杂而含蓄的,如果不当的互动反而会误导学生的情感。因此,只有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合理设计教学互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增强情感表现力。如:欣赏管弦乐《春节序曲》前,在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教师播放一首节奏欢快充满节日气氛的歌曲《过年好》,教室里立刻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随后,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的向全体学生送上诚挚的新年问候。此时,完全被这情境所感染的学生也会“感动”得向老师送上新年祝福。这样简短、合理的情感互动,不仅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为学生接下来更好地学习《春节序曲》做好了情感铺垫。


  2、转变角色,和谐互动。


  在音乐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导向,乐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聆听、思考、想象、体验音乐。活动中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变“你教我学的传授者”为“我要学的引导者”;变“居高临下的指挥者”为“平等交往的促进者”;变“课堂知识的主宰者”为“探究知识的双向交流者”。教师角色转变,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和灵动开放。


  3、营造氛围,多维互动。


  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包含许多方面,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会让学生敬佩;学生个性特长的适当展示会让学生自信;和蔼可亲的教态会让学生亲近;课堂活动中的民主作风会让学生信任等。尤其是对性格内向、不善表现音乐的学生来说,只有营造一种和谐互助的教学氛围,搭建尊重、友善、合作与分享的学习平台,才能让他们敢动、敢说、敢做,才能乐于和老师、同伴交流与合作。这种情知交融的学习氛围所产生的快乐,会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多维开放的有效互动而达到理想境界。


  策略三: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课堂教学无论从思想、方法、手段、过程、形式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色彩缤纷。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不仅吸引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而且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一般,音乐课堂教学除了欣赏、提问、讨论、对比、启发联想等手段外,还可以:


  让学生当老师。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代替老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老师朗读歌词或即兴配乐诗朗诵;让演唱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老师示范演唱;让二胡演奏能力强的学生演奏《二泉映月》作为欣赏曲。


  设计形式多样的小比赛。根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渴望表扬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节奏创编、吹奏接力、歌舞表演、音乐小品等比赛,形式类似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学生可以在享受小组合作、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达到美育的功效。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不可能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教学手段也总是因课程内容变化、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自身优势作灵活调整而力求多样。


  策略四:评价方式讲究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是多元化的。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标准。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他们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例如:学唱歌曲《一二三四歌》后,请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满意,有的学生则表示自己还需努力。无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如何,都是对自我学习的一种认识和提升。


  2、参与评价


  由于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评价过程往往教师是权威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者。新课程评价为学生创造了参与评价的空间和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小小音乐会”是学生间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因此,他们总是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演唱(奏),会客观地给予同伴公正的评价。为了评价的准确、自然、深入,促使学生对相应的技能与音乐要素更准确的掌握与理解。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这样的评价不仅能营造轻松和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


  3、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评价的针对性要强、要体现被评价者的个性、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具体,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应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或存在不足,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快乐,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构建初中快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它更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之美,课堂教学手段的高效之美,学生自主参与、个性充分发挥的快乐之美,师生共同探索、协同发展的和谐之美。


  附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S],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伯特兰?罗素.《快乐哲学》.[M],英国,199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