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构建新音乐课堂 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吴丽娟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新课标”要求我们突破以往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赏。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的学习,制造轻松愉快、自然融洽的课堂氛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那么,面对新的要求,构建新音乐课堂,我是从以下几点做的,效果不错,与同行共勉。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此引导后的效果如下:学生们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的……教师只需微笑地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您的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作出一定的评价,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


  二、摒弃纯灌输教学,注重学生自身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无法令孩子们喜欢。


  在对学生音乐教学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游戏:在课始与课末,进行“孙悟空变变变”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甚至连宇航员的太空步都出现在了课堂上,更出现了许多不知所以然的动作。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注重学生的“乐学”,制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我们教育者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会运用新技能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肯定,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但是到了高段,我们的学生思想较为成熟了,在表达上反而拘谨了。在音乐课上很难“动”起来,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上了几堂课我觉得我“教”他们“学”似乎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就让他们自学一首规定歌曲,以组为单位,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这首歌曲,并评出哪个组最好。一开始,总有些同学不愿参加,但是慢慢的,看到别人都那么大胆的在唱,在跳,终于也都加入了进来。毕竟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不管结果如何,他们参与了,这就是好的。我的鼓励和表扬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他们乐意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展现他们的才华。因为他们发现他们可以独立的做一件事情,并且能够做得很好。后来,他们就越来越有自信了,上课也越来越精神了。当然,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四、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为育而教。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效应上。比如在学习第七年级第一单元课聆听《保卫黄河》时,可选用抗战时期的图片、多媒体配合欣赏。启发学生联想中国体育健儿夺得世界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联系学校的升旗仪式,说一说国歌响起时,你应做什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例如:在让学生分辨歌曲情绪时,我将音与画历史资料结合。课前我根据音乐准备了几幅图:雄伟的天安门(庄严)、跳舞的小朋友(欢快)、美丽的天目湖(优美)、旧社会的苦孩子(悲伤)。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看看这几幅图,讲讲图上画的是什么。接着给学生边听音乐边对照图画展开联想,找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情绪。这样将听觉与视觉结合,将音与画结合,使学生很快能对号入座,听辨出特定的音乐情绪。然后,在此基础上拿下画再让学生听音乐。通过不同情绪的对比,学生也能很快进行区别。最后,使学生对这几种不同情绪的音乐有一个直观具体的认识。更使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五、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环节


  一堂课四十分钟,是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最重要时光,把握住这四十分钟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首先,在开头的设计上应该注重新颖,吸引学生的眼睛与耳朵,让他们把注意力都投放到课堂上来;其次,各环节的衔接要巧妙,使课堂教学流畅自然,各环节自然过度,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且不中断学生的思路,易于学生接受;再次,把握好结果的处理,让学生有一种精彩的感觉,就如同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华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使学生意犹未尽,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当然,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