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合作对话、碰撞,超出教师预设方案和教材设定内容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的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音乐教学中的“生成”是在预设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进程中产生的动态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音乐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思考。”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有多样的理解和表现,学生的表现充满变数,尤其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以比预设的生动而丰富多彩。面临充满个性的学生,随着预设流程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材文本的不断碰撞,创造火花的不断迸发,认知、体验不断地加深,这就产生了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
一、在满足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中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音乐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使音乐教学在学生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得以生成。
例如,《非洲的灵感》(选自人音版14 册音乐教材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教学流程为:
⑴欣赏、学唱歌曲《咿唷嘞啦》。
⑵学跳歌舞曲《咿唷嘞啦》中的舞蹈动作。
⑶实践与创造:为歌曲《咿唷嘞啦》配上合适的节奏。
⑷综合表演(用歌声、舞蹈、拍打节奏等)。
⑸欣赏几内亚民歌《寻找朋友》、鼓独奏《战士的舞蹈》。
在教学流程⑷中,本来预设两个小组进行表演,当两个小组表演结束后,笔者想进入到欣赏几内亚民歌《寻找朋友》、鼓独奏《战士的舞蹈》时,其他小组也举手要求表演,两个平时调皮的男生强烈要求打破小组形式的表演,要求全班一起表演,让教师伴奏,看到学生高涨的情绪,笔者就答应了,取消了第⑸个教学流程。让学生全体起立,把凳子放到教室的两边,请班级里平时唱歌很棒的一个男生手拿话筒进行领唱,全班同学打破小组的约束自由聚在一起,边歌边舞,那两个调皮的男生,一个拿起教室后面的扫把模仿非洲人狩猎的工具进行挥舞,另一个拿起洒水壶当打击乐器激情地敲击,当歌曲中的长音出现时,有些学生模仿非洲人发出“哟……哟……”的喊叫声……
这是一堂“疯狂”的课,这是一堂酣畅淋漓的课,笔者没想到平时“调皮”的男生能拿起洒水壶来作为打击乐器,拿起扫把来尽兴而舞,也许学生的舞姿并不算好,歌声也未必动听,但学生是快乐的,从中感受到非洲音乐的特点,得到了对非洲音乐的审美体验。如果音乐教师置于学生的要求不顾,那么课堂教学也错失了这样生成的机会,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得不到满足,那是多么大的缺憾。
二、在学生实践探究活动中生成
创设主动探究的氛围,是学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在实践创造活动中得以生成。
例如《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选自人音版15 册音乐教材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在欣赏《两个犹太人》时,其教学流程为:
⑴聆听《两个犹太人》中的两个音乐主题,思考:音乐刻画了怎样的两个犹太人?(结合两个主题的旋律、音区、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进行分析与探究)
⑵聆听《两个犹太人》中的后半部分音乐,思考:两个犹太人相遇时,产生了怎样的情景?并尝试用哑剧的形式表现出两个犹太人的不同形象与个性。
在教学流程⑴中,先不给出两个犹太人的画面,而且让学生聆听音乐,从音区、音色、旋律、节奏的探究中,来猜测是两个怎样的犹太人?学生兴趣高涨,仔细聆听了音乐,分析了音乐要素后,有些学生认为是老人与小孩;有些学生认为是男人与女人;有些学生认为是胖子与瘦子等,笔者认为音乐具有模糊性,允许学生对音乐有多样的理解。关键是通过聆听与探究,使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与人物个性中的作用。在教学流程⑵中,充分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用两个人合作表演的哑剧的形式,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表演中,一个趾高气扬或指手划脚,一个唯唯诺诺或喋喋不休……精彩的哑剧表演,使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教学流程⑵为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高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与才能,本课教学从学生的探究和实践创造活动中得到生成。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效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音乐教学不能框定学生的思维,而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使音乐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音乐课是充满活力的,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是不够深入的,适度拓展,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素养,体现出音乐教学的丰富性和动态生成性。
例如,《摇篮曲》(选自人音版14 册音乐教材第四单元《乐海泛舟》教学流程为:
⑴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引入。
⑵介绍《摇篮曲》的相关知识。
⑶学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⑷补充欣赏印尼摇篮曲《宝贝》、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
⑸探讨:中外摇篮曲的异同点。
教学流程⑸中,学生在探讨中外摇篮曲的异同时,学生大都认为,中外摇篮曲都是速度缓慢的,旋律优美的,节奏摇曳的,但由于地域、风俗人情的不同,产生了风格多样的摇篮曲。当探讨接近尾声时,一名叫王科的同学很响地说一了句:“摇篮曲都是女人唱的。”此话一出,教室里一片笑声。笔者略思考后,说道:“时代在发展,现在爸爸也要唱摇篮曲了”,又是一阵笑声,笔者利用音乐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可以上网的优势,随即从本校的“忘不了音乐网”上快速搜索到“动力火车”演唱的《摇篮曲》,随即那醇厚、温暖的男声演唱的《摇篮曲》从教室里响起:
“爸爸轻轻在你身边,你别怕黑夜,我的宝贝,快快睡,你要学着努力不怕黑,未来你要自己去面对,生命中的夜……”
学生第一次听到用醇厚的男声来演唱的摇篮曲,尤其是用通俗方法演唱的,觉得格外亲切。不少学生轻轻地跟唱起来,连平时不太愿意唱歌的男生都随着音乐在哼唱。
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对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尤其是本课教学中学生王科的发言,这一节外生枝的现象,笔者抓住这一“生成”的契机,让学生欣赏了“男声版”的《摇篮曲》,使音乐教学生成精彩。
(作者单位: 浙江省富阳市郁达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