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具有启智、怡情、益志、美德、养性等功能;初中学段的音乐教育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生成长,要反映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的一般特性。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两大方面:一是重视师生互动、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审美体验、审美能力的生长,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性教学;另一方面是课程目标规定性与伸缩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基本性与地方性的统一,教学评价发展性与鉴别性的统一。经过初步实践,提出了运作音乐课程标准所需要的共生型师生关系,充满活力的开放式氛围,生成音乐生命力的发展性课堂教学。
关键词:音乐功能;初中教育;生命意义;音乐课程中图
一、音乐的一般生命价值音乐之于人犹如食物之于人,这在当代生活中更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音乐对于人至少具有以下功能,即启智、怡情、益志、美德、养性等成人功能!。所谓启智功能,即音乐在人的发展成长过程中具备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之功效。甚至在个体生命的最早期―――胎儿期,胎儿(未完成意义上的人)很早就能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声音刺激作出反应并有所记忆,这是胎儿生命活力的重要部分,胎儿的这种能力也正是胎教的重要根据。从已有的一些研究来看,音乐欣赏对开发人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难怪大文豪雨果说: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三把钥匙中的一把。所谓怡情功能是指音乐对于人的情绪、情感、情操具有内在影响从而能产生不同的作用,不同音调的音乐可激起人不同的情绪。据说古希腊人以为:2调和蔼、3调热烈、4调安定、5调淫荡、调浮躁、,调昂扬、6调悲哀等,亚里斯多德最喜欢2调,认为2调最宜于陶冶青年的品格;据国外有关资料,认为人们对音调比较一致的认识是:2调纯洁、果敢、刚毅、虔诚,3调热烈,4调安定,5调柔和丰富、热情、和悦、阴沉、悲哀、神秘,&调真挚、平静、谐趣、忧愁或喜悦,,调自信、希望、柔情、伤感,6调勇敢、豪爽、骄傲、悲哀、恬静。7!8音乐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通过积极的感情内涵作用于人的情感,进而养成高尚的情操,而格调低下、趣味庸俗的音乐对人的精神生活则易产生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益志功能即指音乐对于激发、锻炼人的意志具有积极意义。像《国际歌》、《国歌》等对于激发工人、战士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都曾并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团歌》、《少先队歌》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革命意志等一直都产生积极影响。音乐的美德功能即音乐对于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所固有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包括音乐在内的乐是儒家六艺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家常把仁、善、美融为一体,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古希腊,设置音乐课的目的是陶冶公民的心灵,因为正如柏拉图所说:“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音乐的养性功能指音乐对于良好性情、气质的形成丰富具有的助长效应。人的气质虽然带有很大的先天性,但后天因素包括音乐的长期熏染都能赋予气质新的内涵,这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活力、魅力都会成就非凡意味。是否由于音乐的以上内在功能,因此音乐及其教育就历来被有识之士及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可以进一步探讨,但重视的事实却不可否认。这里,笔者所要强调的是音乐对于丰富生命的内在价值,即在人的生命全程中的功用,如果外推之,则是音乐通过完善人的素质进而对于提升国民、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的多元素质是通过德、智、体、美激发而培养形成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社会则以学校的特定形式去培养不同规格的人,音乐就以美育的形态对人的生命产生不可低估、厚重而深远的影响了。
二、音乐教育之于初中生的成长意义初中生即一般意义上的少年人,少年期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心理学一般都认为,少年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半儿童半成人,是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期。有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少年青春期是人生的危机期,因而是教育上的危险期。尽管我们不尽同意这一观点,但少年初中生确实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存在大量的新困扰,教育如果不适当确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人的生长角度上来看音乐教育,在初中生一般发展的背景里来探讨音乐教育,音乐课究竟能够带给学生哪些东西、音乐课应该赋予学生什么样的真义呢?这里,明确义务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根本要求是很必要的。义务教育即国民基础教育,它的一般特性是基础性、发展性及普及性,最根本的特性则是法律义务性和国家强制性7(8。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基础性、发展性及普及性是在教育教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初中音乐课的要求,才能为初中生的人生成长提供合乎真义的服务,如此才可能真正完成好音乐课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里的特定使命。依笔者看来,落实以下音乐课任务对于协同完成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对于初中生成长的义务教育是要点,这也是形成积极意义的重点。
其一,音乐课应当能够服务于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永恒追求,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应当不辱使命。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既专业又综合,学校要培养人才但基础是培养人。作为承上启下的初中阶段,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合格公民的道路上打下良好基础,音乐课应从中去定位,此亦为基础性特性使然。
其二,音乐课应当也能够服务于初中生一生成长的需要。在人的一生中,少年初中时期可能产生较多的转折点,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的初中音乐课既应当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着想,也应该为学生下几步的发展考虑,为其成人、成才服务,进而为造就高素质的国民尽本分责任。这也是发展性特点所要求的。
其三,音乐课应当为全体学生服务。如果搞得只有少数学生喜爱、多数学生厌烦的状态,这样的音乐课从何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呢?其实,好的音乐是学生人人都可以喜爱的也都能够喜爱的,作为充满成长生机的少年初中生,谁会无缘由地去讨厌音乐、不去品味极富人性的音乐呢?做好这方面的事不也正是普及性所要求的吗?依此看来,音乐教育对于少年初中生的成长意义至少也就有基础性、发展性、普及性的一般要求,具体内容就让我们联系当今的音乐课改去好好把握一番吧。
三、达成初中音乐课意义的初步尝试!、对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初步梳理。就笔者看来,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要点及特点,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这点看,第一,重视师生的互动,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应当尊重并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为学生喜爱音乐、学习并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容易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体。《纲要》及《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总的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平等积极对话互动是音乐教学实践的活化条件。第二,关注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审美能力的持续生长。音乐课程从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到评定都应突显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要从活生生的人格意义上去运作课程,要能体现学生主体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表现、创造、共生等活力。第三,倡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差异性教学。主体性必然伴随个性化,尊重主体性必然尊重差异性。从不同学生的音乐实质出发,在基本达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做到学生群体的合作共生。如此,音乐实践才能内在地体现基础性、主体性这一素质教育在初中学段的要求。人的因素重要,但人不是孤立的。因此,在音乐课程及其运作中,必然在一系列的事理上有所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也不例外,这方面的要点、特点如下。第一,课程目标的规定性与伸缩性统一。义务教育有其基本质量规格,初中学段的音乐课程有其基本的目标规定,这在课程的情感、价值观、过程方法及知识技能等层面都有较规范化的要求。但这一规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重视考虑学生所处文化生态的差异给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可能影响,允许教学的适当灵活把握,以利学生的优化成长。第二,课程内容的基本性与地方性统一。为实现统一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不能没有基本的一致,不论选用何种教材,要保证教学在想象、鉴赏、表现、创造等内在品质方面促进学生生长、发展。当然,选用了不同教材,再加上课程资源的地方开发,课程内容自然具有地方化色彩,从某些意义上讲,地方性是要有所加强的,我国音乐的地方性太有特色了。第三,教学及其评价的发展性与鉴别性统一。传统课程为考试而教而学特点明显,分数的意义窄化了。音乐教学及其评价本应当为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服务,相关方法也自然是充满生气、活泼多样的。享受音乐的提出即很确切地告诉我们这一点。鉴别当然也是评价的固有功能,教学也需要进行鉴别,但鉴别不是压抑教学,不应当成为师生共生音乐的障碍,应当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成长服务,否则就异化了教育对人的生成意义,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在于使人成为人,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的活力人。运作音乐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已启用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初二、初三仍沿用旧教材。但从三年前,笔者就开始了“开放、自主、合作”的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标准颁发后,笔者将有关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思维融入这一教改课题中,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体现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遵循教师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原则,从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共生型师生关系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形成优雅的音乐氛围为背景,促进音乐在学生精神世界里生长。%!&突破点: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共生型师生关系。本人兼任初一班主任,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鼓励、赞扬他们的创造、求新表现,以朋友式老师的态度关心学生的学习、锻炼、活动、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积极帮助并引导学生合作地分析解决以上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交朋友、撰写教育教学随笔、促成学生学习互助、帮“差生”找优点、寻求家长的积极合作,等等。这些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积极的人际氛围,本身也是促进性的育人活动。%$&背景:形成优雅活力的音乐氛围。学习音乐决不能仅靠音乐课,起码在校园里应该有充满活力的音乐氛围,因此,笔者发动学生通过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工具,采取宣扬音乐知识、播放优雅音乐、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推荐学生参加校外有关活动、培养音乐骨干等形式,全校享受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运用音乐、表现音乐的氛围健康地初步形成。中心环节:探索生成学生音乐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这也是践行“开放、自主、合作”教改课题的主渠道。
三年时间促成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帮助他们具备初步的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是可能的,音乐情感、音乐综合能力的初步形成是音乐生命力生成的要点与标志。故此,一是弄清学习目标,既让学生了解音乐课的总目标,又让学生明白音乐课的阶段性目标,还使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小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得到保证;二是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学习目标,将本人及学生的设想与教材内容融合起来,保证学生学得会,学得有积极性,学得有意义;方法上除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的讲授思路外,通过教师提问、组织讨论、学生设问、小组竞赛、自主作业、学生自学、游戏、绘画等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兴趣,也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及示范、练习、才能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三是教学、学习评价的发展化。评价是反馈,是强化,更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因素,音乐不作为升学考的课程,这不能成为放松评价或僵化评价的理由,恰恰可利用这相对轻松的环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活力和一般人格魅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平时的音乐表现活动,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并将之纳入学期评定中,淡化鉴别意识,关注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意向的相对发展,也关注音乐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客观考查与主观考核相结合,根据目标、结合实效、以发展的视线评价学生,效果较好且富有生气。
四是运用各种形式(手势、律动、色块、线条、绘画等)对所聆听的音乐作出各种反映,用简单的语言或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欣赏音乐后的联想与体会,以达到培养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
五是在学生的座位安排上走出秧田式的格局,便于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也便于老师能和学生融为一体,更好地与大家进行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控。
六是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学习情境,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愉快氛围,在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形成开放、自主、合作的教学活动局面。由于尝试还是初步的,还有些想法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能很好实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能片面或有误,对新教材的领会及课程整体运作难免有探索色彩,所谈体会是粗浅的,敬请同行专家赐教。
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重点培养以下几种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的体现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学监控能力强。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强烈的教研教改意识。提高素质的途径有:自学、函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与教研教改、撰写论文等等。"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将教师继续教育与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师资培训体制改革,确立师资培训目标,整体规划教师培训,更新陈旧的培训教材内容、培训方法,设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为教师的学习、培训、教改创造有利条件,并给予参加者助学金等优惠和支持,加强制度保证。只有通过培训和实践,才能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从整体上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道德观等,造就一支有开拓、开放精神、善于组织新型的课堂教学、善于交流合作、具有科研素质的生物教师课程改革实践队伍。(在学生方面,对于懒惰的学生,教师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集体心理气候,使他们产生归属心理。要找到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是基础差,还是学习习惯差,或者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对学习冷漠者,可通过增加其心理压力,唤起紧迫感,提出阶段目标,严格要求。对学习习惯差者,则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歧视差生,摘下教师的“面具”,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善自身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温碧红 龙岩师专学报)
关键词:音乐功能;初中教育;生命意义;音乐课程中图
一、音乐的一般生命价值音乐之于人犹如食物之于人,这在当代生活中更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音乐对于人至少具有以下功能,即启智、怡情、益志、美德、养性等成人功能!。所谓启智功能,即音乐在人的发展成长过程中具备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之功效。甚至在个体生命的最早期―――胎儿期,胎儿(未完成意义上的人)很早就能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声音刺激作出反应并有所记忆,这是胎儿生命活力的重要部分,胎儿的这种能力也正是胎教的重要根据。从已有的一些研究来看,音乐欣赏对开发人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难怪大文豪雨果说: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三把钥匙中的一把。所谓怡情功能是指音乐对于人的情绪、情感、情操具有内在影响从而能产生不同的作用,不同音调的音乐可激起人不同的情绪。据说古希腊人以为:2调和蔼、3调热烈、4调安定、5调淫荡、调浮躁、,调昂扬、6调悲哀等,亚里斯多德最喜欢2调,认为2调最宜于陶冶青年的品格;据国外有关资料,认为人们对音调比较一致的认识是:2调纯洁、果敢、刚毅、虔诚,3调热烈,4调安定,5调柔和丰富、热情、和悦、阴沉、悲哀、神秘,&调真挚、平静、谐趣、忧愁或喜悦,,调自信、希望、柔情、伤感,6调勇敢、豪爽、骄傲、悲哀、恬静。7!8音乐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通过积极的感情内涵作用于人的情感,进而养成高尚的情操,而格调低下、趣味庸俗的音乐对人的精神生活则易产生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益志功能即指音乐对于激发、锻炼人的意志具有积极意义。像《国际歌》、《国歌》等对于激发工人、战士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都曾并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团歌》、《少先队歌》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革命意志等一直都产生积极影响。音乐的美德功能即音乐对于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所固有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包括音乐在内的乐是儒家六艺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家常把仁、善、美融为一体,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古希腊,设置音乐课的目的是陶冶公民的心灵,因为正如柏拉图所说:“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音乐的养性功能指音乐对于良好性情、气质的形成丰富具有的助长效应。人的气质虽然带有很大的先天性,但后天因素包括音乐的长期熏染都能赋予气质新的内涵,这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活力、魅力都会成就非凡意味。是否由于音乐的以上内在功能,因此音乐及其教育就历来被有识之士及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可以进一步探讨,但重视的事实却不可否认。这里,笔者所要强调的是音乐对于丰富生命的内在价值,即在人的生命全程中的功用,如果外推之,则是音乐通过完善人的素质进而对于提升国民、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的多元素质是通过德、智、体、美激发而培养形成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社会则以学校的特定形式去培养不同规格的人,音乐就以美育的形态对人的生命产生不可低估、厚重而深远的影响了。
二、音乐教育之于初中生的成长意义初中生即一般意义上的少年人,少年期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心理学一般都认为,少年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半儿童半成人,是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期。有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少年青春期是人生的危机期,因而是教育上的危险期。尽管我们不尽同意这一观点,但少年初中生确实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存在大量的新困扰,教育如果不适当确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人的生长角度上来看音乐教育,在初中生一般发展的背景里来探讨音乐教育,音乐课究竟能够带给学生哪些东西、音乐课应该赋予学生什么样的真义呢?这里,明确义务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根本要求是很必要的。义务教育即国民基础教育,它的一般特性是基础性、发展性及普及性,最根本的特性则是法律义务性和国家强制性7(8。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基础性、发展性及普及性是在教育教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初中音乐课的要求,才能为初中生的人生成长提供合乎真义的服务,如此才可能真正完成好音乐课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里的特定使命。依笔者看来,落实以下音乐课任务对于协同完成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对于初中生成长的义务教育是要点,这也是形成积极意义的重点。
其一,音乐课应当能够服务于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永恒追求,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应当不辱使命。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既专业又综合,学校要培养人才但基础是培养人。作为承上启下的初中阶段,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合格公民的道路上打下良好基础,音乐课应从中去定位,此亦为基础性特性使然。
其二,音乐课应当也能够服务于初中生一生成长的需要。在人的一生中,少年初中时期可能产生较多的转折点,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的初中音乐课既应当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着想,也应该为学生下几步的发展考虑,为其成人、成才服务,进而为造就高素质的国民尽本分责任。这也是发展性特点所要求的。
其三,音乐课应当为全体学生服务。如果搞得只有少数学生喜爱、多数学生厌烦的状态,这样的音乐课从何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呢?其实,好的音乐是学生人人都可以喜爱的也都能够喜爱的,作为充满成长生机的少年初中生,谁会无缘由地去讨厌音乐、不去品味极富人性的音乐呢?做好这方面的事不也正是普及性所要求的吗?依此看来,音乐教育对于少年初中生的成长意义至少也就有基础性、发展性、普及性的一般要求,具体内容就让我们联系当今的音乐课改去好好把握一番吧。
三、达成初中音乐课意义的初步尝试!、对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初步梳理。就笔者看来,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要点及特点,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从这点看,第一,重视师生的互动,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应当尊重并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为学生喜爱音乐、学习并享受音乐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容易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体。《纲要》及《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总的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平等积极对话互动是音乐教学实践的活化条件。第二,关注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审美能力的持续生长。音乐课程从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到评定都应突显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要从活生生的人格意义上去运作课程,要能体现学生主体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表现、创造、共生等活力。第三,倡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差异性教学。主体性必然伴随个性化,尊重主体性必然尊重差异性。从不同学生的音乐实质出发,在基本达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做到学生群体的合作共生。如此,音乐实践才能内在地体现基础性、主体性这一素质教育在初中学段的要求。人的因素重要,但人不是孤立的。因此,在音乐课程及其运作中,必然在一系列的事理上有所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也不例外,这方面的要点、特点如下。第一,课程目标的规定性与伸缩性统一。义务教育有其基本质量规格,初中学段的音乐课程有其基本的目标规定,这在课程的情感、价值观、过程方法及知识技能等层面都有较规范化的要求。但这一规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重视考虑学生所处文化生态的差异给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可能影响,允许教学的适当灵活把握,以利学生的优化成长。第二,课程内容的基本性与地方性统一。为实现统一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不能没有基本的一致,不论选用何种教材,要保证教学在想象、鉴赏、表现、创造等内在品质方面促进学生生长、发展。当然,选用了不同教材,再加上课程资源的地方开发,课程内容自然具有地方化色彩,从某些意义上讲,地方性是要有所加强的,我国音乐的地方性太有特色了。第三,教学及其评价的发展性与鉴别性统一。传统课程为考试而教而学特点明显,分数的意义窄化了。音乐教学及其评价本应当为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服务,相关方法也自然是充满生气、活泼多样的。享受音乐的提出即很确切地告诉我们这一点。鉴别当然也是评价的固有功能,教学也需要进行鉴别,但鉴别不是压抑教学,不应当成为师生共生音乐的障碍,应当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成长服务,否则就异化了教育对人的生成意义,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在于使人成为人,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的活力人。运作音乐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已启用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初二、初三仍沿用旧教材。但从三年前,笔者就开始了“开放、自主、合作”的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标准颁发后,笔者将有关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思维融入这一教改课题中,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体现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遵循教师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原则,从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共生型师生关系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形成优雅的音乐氛围为背景,促进音乐在学生精神世界里生长。%!&突破点: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共生型师生关系。本人兼任初一班主任,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鼓励、赞扬他们的创造、求新表现,以朋友式老师的态度关心学生的学习、锻炼、活动、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积极帮助并引导学生合作地分析解决以上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交朋友、撰写教育教学随笔、促成学生学习互助、帮“差生”找优点、寻求家长的积极合作,等等。这些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积极的人际氛围,本身也是促进性的育人活动。%$&背景:形成优雅活力的音乐氛围。学习音乐决不能仅靠音乐课,起码在校园里应该有充满活力的音乐氛围,因此,笔者发动学生通过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工具,采取宣扬音乐知识、播放优雅音乐、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推荐学生参加校外有关活动、培养音乐骨干等形式,全校享受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运用音乐、表现音乐的氛围健康地初步形成。中心环节:探索生成学生音乐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这也是践行“开放、自主、合作”教改课题的主渠道。
三年时间促成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帮助他们具备初步的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是可能的,音乐情感、音乐综合能力的初步形成是音乐生命力生成的要点与标志。故此,一是弄清学习目标,既让学生了解音乐课的总目标,又让学生明白音乐课的阶段性目标,还使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小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得到保证;二是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学习目标,将本人及学生的设想与教材内容融合起来,保证学生学得会,学得有积极性,学得有意义;方法上除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的讲授思路外,通过教师提问、组织讨论、学生设问、小组竞赛、自主作业、学生自学、游戏、绘画等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兴趣,也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及示范、练习、才能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三是教学、学习评价的发展化。评价是反馈,是强化,更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因素,音乐不作为升学考的课程,这不能成为放松评价或僵化评价的理由,恰恰可利用这相对轻松的环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活力和一般人格魅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平时的音乐表现活动,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并将之纳入学期评定中,淡化鉴别意识,关注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意向的相对发展,也关注音乐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客观考查与主观考核相结合,根据目标、结合实效、以发展的视线评价学生,效果较好且富有生气。
四是运用各种形式(手势、律动、色块、线条、绘画等)对所聆听的音乐作出各种反映,用简单的语言或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欣赏音乐后的联想与体会,以达到培养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能力。
五是在学生的座位安排上走出秧田式的格局,便于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也便于老师能和学生融为一体,更好地与大家进行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控。
六是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学习情境,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愉快氛围,在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形成开放、自主、合作的教学活动局面。由于尝试还是初步的,还有些想法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能很好实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能片面或有误,对新教材的领会及课程整体运作难免有探索色彩,所谈体会是粗浅的,敬请同行专家赐教。
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重点培养以下几种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的体现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学监控能力强。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强烈的教研教改意识。提高素质的途径有:自学、函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参与教研教改、撰写论文等等。"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将教师继续教育与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师资培训体制改革,确立师资培训目标,整体规划教师培训,更新陈旧的培训教材内容、培训方法,设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为教师的学习、培训、教改创造有利条件,并给予参加者助学金等优惠和支持,加强制度保证。只有通过培训和实践,才能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从整体上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道德观等,造就一支有开拓、开放精神、善于组织新型的课堂教学、善于交流合作、具有科研素质的生物教师课程改革实践队伍。(在学生方面,对于懒惰的学生,教师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集体心理气候,使他们产生归属心理。要找到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是基础差,还是学习习惯差,或者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对学习冷漠者,可通过增加其心理压力,唤起紧迫感,提出阶段目标,严格要求。对学习习惯差者,则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歧视差生,摘下教师的“面具”,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善自身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温碧红 龙岩师专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