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11版新标准下初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几点启发
――听《2011广东省新课标和教材研修培训班》后
作者:覃燕凤 厚街湖景中学
【论文摘要】:通过目前初中学生对音乐欣赏学习态度的反映,本文旨在透过对原课标中关于初中音乐教育目标和理念与新标准的对比分析,以及新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把“鉴赏”该为“欣赏”概念的转变等,结合多年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几种音乐欣赏课的实用教学方法:(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二)从实践体验入手,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三)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2011新课标音乐欣赏兴趣爱好实践体验盲点音乐本体教学方法
音乐原标准实施进程中,涌现出一批用原理念指导教学的优秀教师,他们掌握了教学目标陈述的技巧,设计出一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注重通过音乐的审美培养学生情感的音乐课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很大比例的老师对音乐欣赏教学认识不清,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当,导致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不理想。2012年9月新标准将在大部分地区实行,本文旨在透过对原标准中关于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分析,结合多年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比,提出几种音乐欣赏课的实用教学方法,和广大中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交流,在新标准中共同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教学水平。
一、准确把握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实施好的教学方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之关键。
原标准把审美教育列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很好方法,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培育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新标准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要求“音乐的本体”要贯穿音乐教学。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新标准中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学生不用年龄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留有开发和选择运用的空间。课程设计思路对指导老师领会新标准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标准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前提与基础。音乐是时间上的听觉艺术,所以聆听对音乐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良好的音乐聆听修养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我们新标准的教育目标正是以人为本。
二、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启发。
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中情况,相信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有体会。很多学生对音乐欣赏出现盲点,审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1、从众心理,“大家都听,一定好听”。2、理解能力所限,古典音乐深奥听不懂,民族的嫌老土不听。3、逆反心理和好奇,课堂“稀有物”所以追捧,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针对初中学生音乐欣赏出现的情况,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爱好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在新标准来临后,如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欣赏教学模式,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增强欣赏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我的三个实用教学方法。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利用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这种心态,积极而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在教学中,应关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吸收流行音乐中有益的元素,运用于教学之中,将有益于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提高。1、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教学中我们以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特征,学生在音乐兴趣中学会主动获取音乐及于之相关的知识,在评价中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例如之前学生关注的歌曲《忐忑》,在课堂上不妨播放,与学生一起分享,并从中给予专业知识点评,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2、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找到联接民族音乐的纽带。流行音乐与我们民族音乐之间有不少的相似点。有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民歌,以民歌素材作为创作歌曲的动机,如歌词或者旋律节奏。如朱哲琴的《阿姐鼓》、腾格尔的《天堂》均改编自民歌,西北风里的《黄土高坡》引用民歌音乐元素加入,又如《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旋律当中就引用了彝族舞曲的主题旋律进行发展。正因为流行音乐中注入了民族的元素才让歌手的音乐既多了几分豪迈、又多了一丝忧伤,特色的魅力在音乐中脱颖而出。在教学中,我会贯穿这些相关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找到联接民族音乐的纽带。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格林卡说:“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们编程曲子而已。”可见音乐来自劳动人民,从而端正学生对待音乐的理解态度,并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探索的兴趣。2011新标准中,也要求音乐教师要重视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这个教法正好适合发展。
(二)从实践体验入手,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标准更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音乐的知识与技能要在音乐课堂的音乐活动实践中获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式,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欣赏者通过听觉从音乐中直接接触到的是音乐的表层,必须透过表层深入到音乐里层,进一步感受与理解音乐的感情内容和思想境界,才是音乐欣赏的正确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表层的感知,进入对音乐里层的情感体验,发挥形象思维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的而理解认识。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感知音乐,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音乐实践体验入手。经过情感体验、认知、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存在和作用,实践中让学生去感受音响中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诸多要素,培养学生对音响的感受能力。比如,在初三(8)班给学生上欣赏课,沿海版九年级上册内容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的美丽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先把故事中动人的情节用语言渲染一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情感共鸣再播放音乐。聆听过程要求学生随着音乐联想故事情节,并要求学生留意不同场景选用的乐器及其音效并注明,过程中用笔记下不同场景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素的变化。乐曲播放完毕,学生就可以有问题讨论了。例如a主题,在曲中多次出现,问学生,在不同场景出现的主题旋律分别表达什么情感?或者反复出现的旋律演奏乐器是否一样?不同乐器的音色,演绎相同主题对乐曲主题情感的表现有着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些设问和讨论,让学生达到对音乐作品的初步理解认识,再从内层分析各种音乐音素在作品中运用的意义,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较为深入了解。任何作品都是因为把各种音素运用恰当、到位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最后再简述曲作者的生平简史、协奏曲的体裁。凭着新标准“音乐的本体”贯穿音乐教学的要求,让学生们从实践体验入手,通过作品欣赏与音乐要素知识的渗透,加强了对节奏、速度、旋律、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认识及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了本课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去欣赏故事性的音乐作品。
(三)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的内容。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情感是最丰富、最内在、最复杂的抽象物。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而初中生,正好处于青春期,对真挚情感的需求更为强烈,音乐欣赏正是要求欣赏者通过音乐的外部形式与内部情感的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这活动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欣赏水平,关键是要使学生具有辨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有能力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那就是我》。开始听音乐,学生认为不合适宜,表现排斥,后经过对歌词意境的描述,老师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的朗诵歌词,让学生从语言美、文学性强的层面上去感受作品,学生再欣赏,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情感随着旋律起伏而感动,分析歌曲旋律中三连音的摸进运用对歌曲情感的作用,最后在讲解曲式分析时,我再把A、B、A(再现)段中特别的乐句声情并茂的进行反复范唱,尤其在三连音摸进的乐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旋律强烈的起伏和情感递进的变化。从文学和音乐的角度一起分享了作品。又如欣赏《如歌的行板》,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中悲痛的情感体验,首先简述创作背景,其次学唱主题乐句,特别体会乐句中的气息和速度,回想各自心酸故事,再结合各自生活中经历的心酸故事,聆听音乐,在聆听过程中用笔写下自己根据音乐进行想到要唱或者想说的话语。如此让学生情感先进入音乐,然后再分析音乐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辨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学会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新标准学习后,结合多年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几种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方法,和广大中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交流,希望共同提高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水平,促进中学音乐教育良性发展。
【参照文摘】:1、《艺术概论》(1989年,孙美兰主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3、《音乐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上册)
4、《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听《2011广东省新课标和教材研修培训班》后
作者:覃燕凤 厚街湖景中学
【论文摘要】:通过目前初中学生对音乐欣赏学习态度的反映,本文旨在透过对原课标中关于初中音乐教育目标和理念与新标准的对比分析,以及新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把“鉴赏”该为“欣赏”概念的转变等,结合多年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几种音乐欣赏课的实用教学方法:(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二)从实践体验入手,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三)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2011新课标音乐欣赏兴趣爱好实践体验盲点音乐本体教学方法
音乐原标准实施进程中,涌现出一批用原理念指导教学的优秀教师,他们掌握了教学目标陈述的技巧,设计出一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注重通过音乐的审美培养学生情感的音乐课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很大比例的老师对音乐欣赏教学认识不清,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当,导致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不理想。2012年9月新标准将在大部分地区实行,本文旨在透过对原标准中关于初中音乐欣赏课堂的分析,结合多年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比,提出几种音乐欣赏课的实用教学方法,和广大中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交流,在新标准中共同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教学水平。
一、准确把握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实施好的教学方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之关键。
原标准把审美教育列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很好方法,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培育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新标准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要求“音乐的本体”要贯穿音乐教学。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新标准中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学生不用年龄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留有开发和选择运用的空间。课程设计思路对指导老师领会新标准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新标准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前提与基础。音乐是时间上的听觉艺术,所以聆听对音乐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良好的音乐聆听修养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我们新标准的教育目标正是以人为本。
二、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启发。
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中情况,相信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有体会。很多学生对音乐欣赏出现盲点,审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1、从众心理,“大家都听,一定好听”。2、理解能力所限,古典音乐深奥听不懂,民族的嫌老土不听。3、逆反心理和好奇,课堂“稀有物”所以追捧,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针对初中学生音乐欣赏出现的情况,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爱好者,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在新标准来临后,如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欣赏教学模式,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增强欣赏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我的三个实用教学方法。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利用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这种心态,积极而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在教学中,应关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吸收流行音乐中有益的元素,运用于教学之中,将有益于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提高。1、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教学中我们以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特征,学生在音乐兴趣中学会主动获取音乐及于之相关的知识,在评价中培养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例如之前学生关注的歌曲《忐忑》,在课堂上不妨播放,与学生一起分享,并从中给予专业知识点评,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2、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找到联接民族音乐的纽带。流行音乐与我们民族音乐之间有不少的相似点。有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民歌,以民歌素材作为创作歌曲的动机,如歌词或者旋律节奏。如朱哲琴的《阿姐鼓》、腾格尔的《天堂》均改编自民歌,西北风里的《黄土高坡》引用民歌音乐元素加入,又如《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旋律当中就引用了彝族舞曲的主题旋律进行发展。正因为流行音乐中注入了民族的元素才让歌手的音乐既多了几分豪迈、又多了一丝忧伤,特色的魅力在音乐中脱颖而出。在教学中,我会贯穿这些相关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找到联接民族音乐的纽带。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格林卡说:“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们编程曲子而已。”可见音乐来自劳动人民,从而端正学生对待音乐的理解态度,并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探索的兴趣。2011新标准中,也要求音乐教师要重视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这个教法正好适合发展。
(二)从实践体验入手,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标准更突出音乐学科的特性。音乐的知识与技能要在音乐课堂的音乐活动实践中获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式,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欣赏者通过听觉从音乐中直接接触到的是音乐的表层,必须透过表层深入到音乐里层,进一步感受与理解音乐的感情内容和思想境界,才是音乐欣赏的正确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表层的感知,进入对音乐里层的情感体验,发挥形象思维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的而理解认识。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感知音乐,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音乐实践体验入手。经过情感体验、认知、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存在和作用,实践中让学生去感受音响中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诸多要素,培养学生对音响的感受能力。比如,在初三(8)班给学生上欣赏课,沿海版九年级上册内容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的美丽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先把故事中动人的情节用语言渲染一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情感共鸣再播放音乐。聆听过程要求学生随着音乐联想故事情节,并要求学生留意不同场景选用的乐器及其音效并注明,过程中用笔记下不同场景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素的变化。乐曲播放完毕,学生就可以有问题讨论了。例如a主题,在曲中多次出现,问学生,在不同场景出现的主题旋律分别表达什么情感?或者反复出现的旋律演奏乐器是否一样?不同乐器的音色,演绎相同主题对乐曲主题情感的表现有着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些设问和讨论,让学生达到对音乐作品的初步理解认识,再从内层分析各种音乐音素在作品中运用的意义,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较为深入了解。任何作品都是因为把各种音素运用恰当、到位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最后再简述曲作者的生平简史、协奏曲的体裁。凭着新标准“音乐的本体”贯穿音乐教学的要求,让学生们从实践体验入手,通过作品欣赏与音乐要素知识的渗透,加强了对节奏、速度、旋律、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认识及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了本课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去欣赏故事性的音乐作品。
(三)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的内容。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情感是最丰富、最内在、最复杂的抽象物。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而初中生,正好处于青春期,对真挚情感的需求更为强烈,音乐欣赏正是要求欣赏者通过音乐的外部形式与内部情感的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这活动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欣赏水平,关键是要使学生具有辨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有能力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那就是我》。开始听音乐,学生认为不合适宜,表现排斥,后经过对歌词意境的描述,老师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的朗诵歌词,让学生从语言美、文学性强的层面上去感受作品,学生再欣赏,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情感随着旋律起伏而感动,分析歌曲旋律中三连音的摸进运用对歌曲情感的作用,最后在讲解曲式分析时,我再把A、B、A(再现)段中特别的乐句声情并茂的进行反复范唱,尤其在三连音摸进的乐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旋律强烈的起伏和情感递进的变化。从文学和音乐的角度一起分享了作品。又如欣赏《如歌的行板》,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中悲痛的情感体验,首先简述创作背景,其次学唱主题乐句,特别体会乐句中的气息和速度,回想各自心酸故事,再结合各自生活中经历的心酸故事,聆听音乐,在聆听过程中用笔写下自己根据音乐进行想到要唱或者想说的话语。如此让学生情感先进入音乐,然后再分析音乐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辨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学会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新标准学习后,结合多年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几种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方法,和广大中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交流,希望共同提高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水平,促进中学音乐教育良性发展。
【参照文摘】:1、《艺术概论》(1989年,孙美兰主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3、《音乐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上册)
4、《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