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信息,它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52页,朱光潜译,商务出版社1984年出版)来实现其自身价值,以真挚、生动的感情去拨动人的心弦,它的‘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柏拉图语)“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地使人的心灵瀑发出火花来”(贝多芬语),是一种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函盖和替代的艺术。
  音乐又是一咱想象和联想的艺术,黑格尔说“艺术作品需要一种主观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就是艺术家的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它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46页,朱光潜译,商务出版社1984版)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音乐的声音通过人的思维活动――非常自由、广阔的想象,创造出音乐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音乐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必然会通过其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折射出当时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背景,使音乐成为现实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音乐艺术的这些物质,使中学音乐教学这一融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为一体的,既包含艺术创造,又包含艺术实践的音乐活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想真实、有效地发挥这个作用,教师本身的素质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作为肩负创新教育使命的探索者,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第一,要具备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世界是发展的,社会是发展的,生命也是发展的,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大事。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音乐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指导和实践音乐教学,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教育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学音乐教学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其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热爱生命的品质和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学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特别要增强未来意识,绝不能把知识层次仪在总结过去的人类经验和满足现实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上,要不断发展、充实自己。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重视学生多向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音乐的流动既是物质的一种有序运动,又是人类社会内心世界的反映。这是构建音乐艺术的科学依据。根据声学原理、律学规律,以音响为手段,准确而富有真情实感地反映时代精神和中学生风貌的包括声乐、器乐、欣赏和艺术实践活动的中学音乐教学内容既有传授知识和技能逻辑系统的遵循,又有心理发展过程、顺序的运用,既有严密合理的结构安排、又有现代科学成果、手段的采用的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要熟练掌握运用精湛的专业技能,展现教学艺术。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音乐教师,要有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有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教育行为的魄力;要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智力;要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魄力;要有语言风趣幽默,构思逻辑严密,表达叙述准确,例证妥当贴切、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授音乐知识要领和声乐、器乐等技能的省略。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实践中,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地学会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和创作。
  第三,
要以一种“人文精神”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充分体现音乐的人文特点和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有声”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无声”的人生的启迪。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体现出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体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人类全部文化为基础,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指向人的主体层面的终极关怀。
  任何教育行为归根结蒂是“做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具有人文的特点。
  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描述音乐的境界说:“情深而文明,所盛而化神,和顺积中,美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表现了我们民族那种心地纯净、精力旺盛、热情饱满的精神气质,成为我们祖祖辈辈所追求和遵循的“根本”。莫扎特认为“音乐,即便是在表现最恶劣的事物中,也决不应该刺耳,它必须使听众身心愉快”(萨姆•摩根斯坦编《作曲家论音乐》第21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表现出莫扎特在创作中所遵循的美的法则,虽然是“含着眼泪的欢笑”,也体现出他对美的人生的追求。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认为:“艺术是那些自身体验到人类命运的人的困苦的呼喊。”“要经常使听众了解到,这个世界并不美丽。”(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第81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他运用无调性、不悦耳、不协和甚至怪诞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紧张、绝望、恐怖的主题,表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索和藐视邪恶的信念。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维丰富的文化内涵、个性鲜明的人文特点,超然洒脱的人文关怀,都是耐人寻味的。要想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须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概括地说,要具有: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批判融和的能力;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求同存异的能力;本学科与他学科的交叉联系的能力。如此,才能在教学中弄虚作假正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以民族个性为特征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总是的新颖思路和可能。
  新时期音乐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综合的,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向;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就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没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教委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促进个性的和谐妥展,培养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目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惜的是,现在不少教师的教学改革还只是仪在教师“教”的五一节上,或者说,仅仅仪在都个人专业技能――声乐、器乐以及基本乐理等知识性方面的展示上,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存在为“手段”而手段的倾向,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也远没有摆脱传统的、单一的“直接教学模式”即“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其过程通常是复习、传授新内容、提问、练习等。教师的讲授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教授基本事实、知识和技能,但过分依赖这一模式,却容易导致机械学习的倾向。”(《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模式分析与改革》周世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教师的“教”没有形成技术,学生的“学”也必然是被动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技”轻“艺”的不良倾向。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在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方面进行思考,不得不对培养专业中学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进行思考。
  客观地说,我国传统的高师音乐的专业课和理论课,都“没有很好地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应有的课程实习活动,学生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未来角色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中,才开始真正有机会体验教学角色,进行教师能力的短期‘培训’。此时,一部分学生无论在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均无法适应和胜任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教学艺术的展现了。即使是一引起表现较好的学生,从其教案的设计到教学的过程,甚至教学语言的编排等往往都照本宣科,缺乏个性和创造性。”(《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模式分析与改革》周世斌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文学修养及文化底蕴不足,对音乐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会唱几首歌曲、会奏几部风子,知道一些中外音乐史和曲式结构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乐理知识等层面上,还远没有上升到“音乐文化”的层面上理解音乐,更没有与其它学科交叉联系的能力,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他学科或艺术形式对自己观点进行佐证,更不能对当前流行或盛行的音乐现状进行反叛的思考,不明白我国主流的音乐文化和非主流的音乐文化的界线或鉴定方式,也就不能真正完成国家教育部“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欣赏音乐的能力”以及“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扩大文化视野”等任务。
  有鉴于此,在高师课程设置上增设课程研讨和实习课以及音乐文化学、音乐批判学等学科,已是势在必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教师将以更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更高的学术见解、水平的魄力去影响学生……做到真意义上的‘教学法相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