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尚永娜
摘要:高师音乐院校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母机,尤其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音乐课程标准》后,如何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本文结合笔者在高师“外国音乐教学法”课堂上所教的部分奥尔夫课例,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特点与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它们的相通之处,并就如何在高师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音乐师资做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师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师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在大学中至少要接受一年以上的音乐教育类课程的专门训练,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指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较高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并为其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奥尔夫教学法课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起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自1981年传入我国后,经过先行者的实践与传播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以鲜明的综合性、创造性、参与性等特点和独特的教学艺术、方法体系受到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实践证明,这种音乐教育体系对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人才的高师院校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体验综合艺术,激发音乐兴趣: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更要符合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2】《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内容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要求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也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综合性”特点尤为突出。奥尔夫说,“原本的音乐决不单单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3】这种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奥尔夫学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奥尔夫课坚持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将音乐与语言、舞蹈、器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这种综合性教育通过活动式的过程使学生在创造、表演以及对自己作品的记录过程中激发和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以《字词》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最初的提取二、三、四个字的节奏,到最后形成一个自己编创的多声部回旋曲式合唱,而亲身感受到奥尔夫理念中“种子是如何发展成为大树”的神奇过程。同学们亲身参与,通过体验、演奏、创作、表演、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从中体验了语言――节奏――旋律――器乐――合唱――表演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充分地说明了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及课程目标等方面的综合性。
二、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题,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中最具有创新教育潜力的教育,也是最有可能、最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造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而培养创新型教师无疑要从高师开始就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性活动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在高师的奥尔夫教学活动中,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让学生通过即兴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感性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与音乐课程标准不谋而合的是,除了提倡创造,奥尔夫也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收获,是学生自然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而不是结果。即兴是奥尔夫创造性的灵魂,在即兴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敏感的音乐听觉、精准的节奏感、相互配合的默契感等。如在《八个杯子》一课中,老师提供的原材料仅仅是几个一次性的纸杯,但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即兴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的创造,从而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技巧,这就是奥尔夫教学的魅力。
三、倡导人文精神,重视亲身参与
音乐是一门人文学科,要使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丰富情感体验,建立起对他人、对社会、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其中,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前提,音乐课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奥尔夫教学也是建立在人学的基础上,它不是把音乐作为一门专业,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经遗失的心灵本质最可贵的东西。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4】音乐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和指导学生参与、探索和体验音乐,只有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亲自去探索、领悟音乐的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同样提倡全员参与。人类认知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奥尔夫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培养艺术感觉,他的所有教学环节都要求以心灵感应去投入。“原本性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的……”
奥尔夫教学法巧妙地将音乐素材结合在一起,综合各种音乐形式,把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在融合在各种有趣的音乐活动中教授给学生,它不仅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方面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息息相通,在综合性、创造性、参与性等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理念,并且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要按照学的法子,学要按照做的法子”。奥尔夫教育法为高师音乐师资的培养提供了一套新颖独特又极富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唯有在高师受过这种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训练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化繁为简,引领他们的学生走向通往音乐殿堂的幸福道路。
注释:
【1】《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2006年颁布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3】《学校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M〕(德)卡尔奥尔夫著,廖乃雄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6年,第8页
【4】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