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理论、音乐二期课改理论及利用影视资源优势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影视歌曲与音乐教材的歌曲差异之处进行现状分析,包括影视音乐的特点及音乐课本歌曲的特点等,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案例相结合,提出并介绍了在网络环境下,从影视音乐切入,通过将影视歌曲与音乐学科有机整合的手段,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及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主要纲目:
一、提出课题背景和理论
1、现状分析:影视歌曲与音乐教材的歌曲差异之处
(1)影视音乐特点
(2)音乐课本歌曲特点
2、理论依据
(1)音乐二期课改理念
(2)现代信息技术理论
(3)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所在
3、提出研究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从影视音乐切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二、创新实践的认识与课例
1、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影视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举例:探究音乐魅力: 课例一、《孤独的牧羊人》 课例二、《玛利亚》)
2、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影视音乐,丰富和提高音乐的知识
(举例:比较插曲异同: 课例三、《哆来咪》 课例四、《雪绒花》)
3、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影视音乐,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举例:学生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结合电影《音乐之声》与美伊战争畅谈感想)
三、课题研究的启迪与思考
1、影视资源对音乐学科的推动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3、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师生素质的提高的促进作用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
1、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已进入了电子时代,广播电影、电视对人类的生活起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影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决定人生的道路,电影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而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与传统的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歌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之处。
(1) 影视音乐的旋律大多优美、舒畅,节奏感较强,容易掌握,学生可运用这些旋律,自己进行填词,反复吟唱;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儿童歌曲的旋律比较枯燥、拗口,学生不易掌握,导致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失去歌唱兴趣。
(2) 影视歌曲的歌词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而且主题明朗、健康向上,贴近学生思想。如电影《宝莲灯》的插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学生几乎人人会唱;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某些歌曲歌词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山村来了售货员》这类歌曲已明显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学生唱得一头雾水,当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3) 影视歌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贴近学生的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自由地选择,唱出来的效果较好;而音乐课本教材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如果碰到不喜欢听、不喜欢唱的歌曲,也只能强制学习,长此以往,上音乐课开小差、打瞌睡也就变成了见怪不怪。
(4) 影视歌曲是为电影度身定做,其与电影情节、内容有关,学生的思想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看到催人泪下的情节,如《泰坦尼克号》,或是欢欣鼓舞的片段,如〈英俊少年〉,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伴随这些情节响起的电影主题曲和插曲,所以这种视听结合的教育方式适合广大的中小学生;而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歌曲只有听觉形象而没有视觉形象,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受制于教材,又没有可以感受的直观形象,学习中便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
2、理论依据
(1)音乐二期课改理念
当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落实“二期课改”,从积极响应、贯彻“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要求教师明确师生间的关系,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满堂灌输的知识,而是和教师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以主体的身份与教师来共同学习知识、探讨问题,而影视课题的实验研究正对贯彻这一理念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电影实验课也为教师创造了打破传统学与教,探索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新环境。
(2)现代信息技术理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使传统的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为指针,以陈至立同志在《中小学全国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为依据,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相整合,使音乐教学从“口传身教”的原始手工作业方式一跃成为集声、光、电为一体的“互助、互动”型的高科技方式,这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音乐艺术的审美性、愉悦性等特点,将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展示,达到充分个性化的、交互型的、创造性的教学效果,它体现了二期课改方案倡导的“加强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
(3)利用影视资源的优势所在
自从电影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它集合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成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终生难忘,甚至对人的一生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宝贵资源。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许多优秀影片通过直观的艺术手段感染、鼓舞着青少年去探究、去感知、去实践,从而自主发展,选择好自己人生走向。将影视资源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更好地挖掘教材,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影视世界中去感受、理解影视的艺术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探究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在网络环境下,从影视音乐切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研究课题。
二、创新实践的认识与课例
1、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影视资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有其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音乐欣赏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通过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批评,才能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才会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电影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选择了一系列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如《音乐之声》、《桥》、《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等为切入口,通过研究这些影片中的主题曲、插曲,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以电影《音乐之声》一课为例,在第一阶段电影导看结束后,我们便布置了第二阶段的任务:探究影片中插曲的魅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上网寻找资料,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影片中优秀的插曲制作成课件反复观看、研究,并撰写了心得体会。在第二阶段的实验课上,学生们通过边操作电脑、边畅所欲言的方式来探究音乐的魅力。如:有的小组研究的是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只见一位同学用鼠标轻轻一点,屏幕上出现了这首插曲所在的电影片段,小组的其他成员则依次发表自己的感想,有的同学说:“我非常喜欢这首插曲,它生动、活泼,而且是用我们喜爱的木偶剧的形式表演的。”也有的同学说:“特瑞普家的孩子本来对玛利亚修女充满了敌意,可在玛利亚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终于消除了敌意,并真正将玛利亚看作了自己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听这首《孤独的牧羊人》,便是他们感情融洽的最好证明。”还有的小组研究的是另一首插曲《玛利亚》,影片中借众修女之口描绘了玛利亚的性格特征,有趣的是,同学们之中也分成了两种观点,一种为反方,赞同古板的修女的观点,认为玛利亚是“骗子、小丑”,对其行径不屑一顾,而另一种与其持相反观点的则认为玛利亚犹如“天上的浮云、海中的浪花”,对其活泼、天真的性格赞赏不已,两派展开激烈争论,最后以正方的绝对优势获胜,同学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探究型的网络环境下学习,选择自己爱听的歌曲展开研究,不仅可以完全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学习兴趣也大为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是空前提高,而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等也都获得同步的发展和提高。
2、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影视资源,丰富和提高音乐的知识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地域及不同价值定位的音乐文化都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和探究的对象。同样,影视音乐的运用,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
仍以《音乐之声》一课为例,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安排了一个“比较插曲异同”的环节,让学生就《哆来咪》和《雪绒花》这两首最为脍炙人口的插曲,围绕其背景、调式、拍号、速度、情绪等各方面作比较,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汇总成一张电子表格,表格如下:
曲名
《哆来咪》
《雪绒花》
背景
二战爆发前
二战爆发后
调式
大调式
大调式
拍号
二四拍
三四拍
速度
快
慢
情绪
活泼、热烈、欢快
优美、舒展、深情
色彩
红色、橙色等
兰色、白色等
通过这两首插曲的比较,学生不仅对调式、拍号、速度等音乐知识能较为熟练的掌握,更对一些较为抽象的东西,如情绪、色彩等有了具象的感知,并将其物化为具体的作品。如:这堂课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用“模仿秀”的形式将自己喜爱的影视歌曲表现出来。只见学生们或吹口琴、或弹吉他、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将影片中的人物模仿得惟妙惟肖,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充分运用影视资源,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形象的感知、把握和综合审美的感受,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形象丰富的音乐思维,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影视音乐,对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
3、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影视音乐,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在音乐教学中,将优秀的电影、电视音乐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让学生在影视世界中去感受、理解,这只是一种手段,而最终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研究中欣赏、领悟和感受美,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使身心和谐发展,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
例如,在电影实验课的第四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结合电影《音乐之声》与时事畅谈感想。学生们立刻联想到了前不久爆发的美伊战争,他们纷纷从报纸、电视、因特网上寻找文字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五十年前,《音乐之声》问世,这部反映奥地利人民反抗纳粹德国统治的影片能获得奥斯卡五项大奖,不正说明人们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吗?可为什么五十年后的今天,炮火仍在纷飞,硝烟仍在弥漫?发动战争的人是刽子手,是世界上最可耻的人!”另一位同学见到屏幕上出现的伊拉克平民被炸伤的惨状时,怒不可遏地站起来说:“不论有什么样的理由开战,无辜的老百姓总是受伤害最深的,他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我强烈地呼吁‘让世界早一天和平,让战争远离地球’”。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出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这里,课堂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欣赏音乐、学习音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审美教育的高度,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更是一种高境界、高层次的情感流露。
三、课题研究的启迪与思考
虽然参加全国“十五”《电影课实证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以电影为载体,推进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课题组的实践过程时间不长,可我们获益非浅,从中获得了一些启迪,并对将来的研究性课程发展道路产生了思索:
1、影视资源对音乐学科的推动作用
音乐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行为的动力。而由于影视资源特有的性质,使学生在观赏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审美愉悦感,使学生从有声、有色、有形的感知向内部转化,由兴趣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由审美积淀为高尚情操,从而升华为人格。另一方面,影视资源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甚至有许多音乐课本教材中的歌曲直接来源于影视作品。如《雪绒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红星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等,因此充分利用已有的影视资源用于课堂教学,把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影视导看,转化为立体的、形象的、视听结合的教学内容,是音乐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音乐学科的教与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对人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艺术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效、也最具可操作性的方面。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和教育,在某些方面脱离了学生的需求,忽略了学生在审美、情感等方面的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人的和谐发展,教学方式出现了片面性。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电影实验课上,我们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自己收集材料,分析、加工、运用,探究自己的专题,并能围绕专题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能用“模仿秀”的形式将自己喜爱的影视歌曲表演出来。这样就从原来单一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实践为中心”,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学习,自主发展能力有所体现,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
电影实验课的开展和研究,对于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打破了以书本知识接受为唯一学习方式的局限,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和任务实施中求知,拓宽了有效学习的课程渠道,可以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打破了原有的的课堂界限,传统课堂不断向外界延伸,网络、信息资源等日趋丰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到驱动作用,教师的工作定位突破了以往单纯传授、灌输的模式,向引导学生创造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也成为新世纪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提升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的能力,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改变教学行为等。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影视音乐开展音乐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虽然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及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必将对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