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能容纳三百人左右的阶梯教室里,老师一手持话筒声嘶力竭,一手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台下为数几百的学生一个个神情严肃,目光炯炯紧盯老师,不知情的人以为来到了毕业班的复习大会,殊不知从话筒中传来这样的语句:“齐唱与合唱的最大区别在于……”。
镜头二:老师怀抱厚厚一叠试卷冲进教室,站在讲台上说:“实战才会有经验,今天我们进行欣赏内容的检测。”台下学生有的神色紧张,有的一脸抱怨。不一会儿,从教室里传来悠扬的乐曲声……
以上镜头是本人06年初亲身经历的“黑色1月”的若干片段,说句实话,面对这次音乐学科检测与调研,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身心俱疲,手忙脚乱。毕竟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就象面对一次次的冲浪,有多少教师又能“泰山甭于前而面不改色,岿然不动”呢?作为第一线的年轻教师,我深感作为新课程下的音
忧虑篇
一、终结性评价是否会造成偏离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及规律的强化复习的不良现象?
曾几何时,我们制造欢乐、享受美感的音乐课也需要加班加点,需要理论(复习)+实战(试卷)双保险?,连孩子都撅着嘴巴说:“老师搞什么,音乐也要考试,都变成语文课了!”听了这话的老师们也只能苦笑了。常州的音乐教育一直走在新课程浪潮的前端,从出发点来看,这次小学科的有效教学检测非但不是无理取闹,相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新课程实行以来下的一场“及时雨”,通过有效教学检测没,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音乐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可否认,新课改让大部分音乐教师感受到了一缕春风,一线阳光,但仍有少数的老师固守在自己原有的教学天地里,音乐课仍旧是简单的唱歌课、欣赏课。原有的老教材一学期只有10课左右的教学量,面对忽然而来的一学期几十首歌及欣赏内容时,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多怎么来得及上?我的知识量够么?”一部分请容许我称之为懒惰的教师,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行将内容整合,课时缩短,原本两课时甚至是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一课时中全部“报销”,原本需要花十几二十分钟进行情感深入,演唱细化的歌曲只用了五分钟学唱,学生真正唱会没有?到底是演唱还是读词?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一首首优秀的欣赏作品往往只听上一两遍,学生才刚刚进入乐(歌)曲的意境,就被老师硬生生地拉了出来。如此草草了事的音乐教育,只怕教育上百年也难以让学生到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地。在我们感慨这部分老师居然能够心安理得地说:“我可是都上完了”的同时,却也不能不思考,现行的苏教版内容充实,课时紧张,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程度不够,现在又要面对这不知是深是浅的有效教学检测,难免会心里发毛。绝大多数学校及音乐教师迫于检测质量的压力,只能加班加点将音乐学科的知识点强化复习,制成大纲,印成试卷,通过文字记忆强化背记的方式,让学生以最快最好的状态迎接检测,这样一来,“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的目的似乎也达到了。可是,等“检测风云”过去后,作为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在想,这样的应对方式能行吗?它有利于学生真实自然的发展吗?一次的终结性评价似乎更多的是在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检测的目的难道不是在于希望能看到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吗?而这些难道仅仅通过一次检测一张试卷就能完全反馈其真实性有效性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何将有效检测变得更具操作性,更具实际意义,将是我们行进在课改旗帜下的音乐教育者们共同探讨研究的新课题。
二、检测调研会否变成给已不堪重负的学生再加一门的统考呢?
从古到今没有一种文化是不含有音乐的,因此我们的要求是很清楚的,我们必须用第一手文化资源来代替那种经过转手的文化资源,并且要逐步加强对主体文化以及人的情感的培养。而音乐的特点也正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学科抽测的初衷,是让素质教育夯实在教学过程中并由此反馈体现出来,从而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的目的。检测调研形式的不确定性给奋战在教育一线的音教工作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上级教育部门密切的关注下,在学校领导殷切的问询里,在自我价值能否体现的心理煎熬中,音乐教师会不自觉的将检测调研上升到类似统考的程度,将对待文化考试的方式、方法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而学生呢?面临这样一场学校、老师都分外看重的“另类考试”也会变得格外认真谨慎,这样的检测最终是否会演变成为一场让学生害怕的、仅仅戴着素质教育帽子的统考?怎样选择更科学合理的检测方式,值得我们反思与考量。
欣喜篇
一、学科检测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师根据学生需求,从课程出发,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文化素养。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德国著名的汉斯 昆特 巴斯蒂
音乐学科曾一度是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学科,只具“锦上添花”的花边作用,直至今日也仍是小三门。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社会教育大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另一方面我却认为主观因素在于音乐教师本身。俗话说:要正人,先立己。有些音乐教师责怪学校不重视音乐教学,不投入人力、物力,可自己又是怎样对待本职工作的呢?专业基本功在日复一日的懈怠中被消磨;对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甚至心甘情愿地让音乐课被挪作他用,这些来自于音教者本身的消极态度也难怪会给其他老师甚至学生、家长产生这样的想法:“音乐课就是转转的(常州方言玩玩的,无所谓的意思)。”作为一名音教工作者,我认为,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别人尊重你,尊重你所教的这一门学科,扭转音乐学科的被忽视状况,首先自己必须要端正工作态度,尊重自己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科,建立良好的教学威信,这才是首要之道。
其次,音乐学科的专业基本功素养不是件易耗品,相反,它应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不断提升。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或由于在师范院校里所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严重脱节的原因,或由于是从幼师转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行业的原因,导致自身专业基本功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起跑点站晚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拥有一颗上进敬业的心,狠抓自身的各项专业基本素质,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让音乐教育者在课堂中潇洒自如地弹、唱、奏、演,让课堂焕发出和谐、流畅的别样光彩。
第三,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科整合的成分较浓,作为单一学科的教学者,要杜绝“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课程出发,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更好的融合,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文化学习的境界。在1月份的音乐学科有效教学检测试卷中,有道题目是聆听并选择歌(乐)曲的基本情绪,这一题不仅是测试学生对于音乐情绪的感受与把握能力,同时也隐性地显示出教师的文化功底及语言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一带而过“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要带着怎样的情绪去演唱”,教师的不严谨也养成了学生对于聆听音乐的大而化之的态度与行为习惯,造成学生只会将音乐情绪大致归纳为两大路线――抒情缓慢与欢快活泼的现象。其实情绪的细化应落实到位,在进行异类情绪的简单体验的同时,教师更应推进情绪细化,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情绪间的细微差异对比,让学生从声音的表现和传递中感受情绪的细腻,并能用丰富的语言词汇来表达。如今的音乐教学内容量大面广,在满足学生对音乐的渴望与追求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我们要努力完善自我,不断给教学添加营养成分,使自己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内外兼修的知识型教学能手。
通过这次教学检测,让我们这些音乐教师汗颜的是,许多平时忽略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这也犹如一声当头棒喝,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如今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中,以这样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还能在岗位上坚持多久?于是乎,更多的音乐教师开始学会了静坐常思己过,从主观找原因,打开突破口,找到修炼自身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我们欣喜地感觉到,我们的课堂在洋溢着活力的同时越来越充满知识味,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课堂中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的和谐交织。
二、上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及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关注程度明显呈上升趋势。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音乐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手段,因为节奏与和声能够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并且赋予人们礼貌和优雅的气质。”而我们中国也有句谚语:“为一年计种粮,为十年计植树,为百年计树人。”意思是培养人要有更长时间的计划,也许我们可以对此作出这样的补充,那就是,为千年计则应该培养人学习音乐!”李岚清副总理曾说过:“艺术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这一次的学科有效教学检测正体现了我们的上级教育领导部门对小学科的关注。再则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过去我们的学科不受重视,如今的师资力量依然严重缺失,即使学校有能力要到教师编制,也是首选语、数、外,至于音乐、美术这一类的科目则会让其他主课老师身兼数职,充分发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作用。而我们恰恰认为,虽然音、美等学科不列入期末考试范围,可其学科的专业性是其它语数学科教师无法胜任的,这次抽测普及到兼职教师的教学状态及水准,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敲响了警钟,“学高为师”,如果一位教师连起码的专业水准都不够的话如何能为人师,教人学呢?笔者说这番话不是职责兼课老师,而是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可能地多配备师资力量,或者在现有基础上固定一批兼职教师,集中进行相关培训,从细处落实,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单方面的热情,这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面对着主课的压力与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学生一直将音乐课堂当作一个放松身心却不用担心学习任务的乐园,课堂中欢声笑语有,扎实的音乐文化传承无,这一现象也让我们匪夷所思,我们的课堂怎么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对待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抽测给我们的社会、教育部门、受教学生都亮起了一盏红灯:新课改来了,不管是谁,在什么课堂中都不能“穿旧鞋走新路”换汤不换药。音乐教学抽测让上级教育部门意识到教学力量这一方面的薄弱所在;让学校领导意识到在当今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潮流下,小学科的重要性更胜一筹;更让学生也意识到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是自己通往知识大门所铺的一块砖,缺一不可,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学好每一科,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勇敢地焕发自我个性光芒。从今天起,让我们上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广大教师学生,一起行动起来,为创造真实有效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而共同努力吧!
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用一般学科考试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音乐学科的抽测调研,不仅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测评,而且会背离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其特征。新制订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出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评价指标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如何制订科学合理的抽测评价方法,还需各位课改先锋们的共同研究和摸索,这将是近阶段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拉丁文中的“Musica”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传说是掌管文艺科学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当女神歌唱的时候,阿波罗弹着古弦琴,为她伴奏,其中隐含着一种象征寓意:赞誉音乐的功能与陶冶人们性情和令人心旷神怡息息相关,并赋予她以高贵纯洁的形象。音乐塑造着“人格面貌”,它给我们获得宽厚人格和“确立自我”的机会,因此,音乐绝不仅仅是奢侈品和装饰品,音乐肯定不只是日常生活中一顶装饰文化的“奶油女式小帽”,它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永葆青春的万灵药。我很庆幸自己是个热爱音乐的人,并能够有幸成为传播美的使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所有的音教工作者都为新课改注入不竭的活力,成为课改浪潮中永远的弄潮儿!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流淌着生命之音,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希望、追求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