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的音乐教学理念正逐渐被音乐教师所接受。但现行音乐教材如何适应现代中学生,如何贴近生活实际,如何使教师能操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音乐功能 教材内容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学基本相适应,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然而作为一个乡镇音乐教师,在经历两年的新课程实施后,总感觉现行音乐教材在编排上或多或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使教者在教学中难以操作。现就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教材的编写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 现行音乐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超前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笔者认为,这是音乐的终极目标,不应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现行目标,音乐教育有长远目标和超前意识固然很好,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切急功近利、不顾现状的做法会被时间和结果证明这是错误的。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可现在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音乐课把审美功能放在第一位,就相当于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就要讲究小康生活了。所以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正视现实,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教材是最好的见证,因而本人认为现行的教材必须进行修改,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 现行教材的音乐教育功能有失偏颇
音乐的三大教育体系都告诉我们,学习音乐应该结合人体的动作,运用人体最本质的乐器――人声,进行和乐,去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特别是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一个倾听者,更需要学生成为其中的表演者和创造者。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育功能定位是审美功能,于是我们的教材也在最大的程度上采用了各种纯音乐欣赏,笔者查看了现行小学和中学的教科书,发现纯音乐欣赏曲目占了一大半,外国曲目所占比重甚至超过祖国音乐曲目。无论是柯达伊也好,奥尔夫也好,他们都强调了歌曲的重要性,强调运用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我们一直推崇他们的教育体系,但在编排教材的时候就相违背了体系的中心思想。柯达伊强调学校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应该以歌唱教学为主要内容,强调合唱对学生的影响,集体完成的音乐作品更可以培养人的合作与协作的高尚品质。奥尔夫则强调学生不是作为倾听者而是作为参与者参与到音乐中去,亦奏亦舞,提高学生的音乐敏感和反应能力。因此作为初中的音乐教材,应该立足民族音乐,以歌唱为主,而不是以欣赏为主,强调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感受优美的旋律,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三、 音乐教材的编排缺乏实用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当今社会,一切都首先跟实用挂钩,解决了实用后才会去考虑它的美观,才会去欣赏它的美。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她的实用价值,其次才是审美价值。音乐的实用性很强,但首先应体现在娱乐上。“击节而歌,踏歌起舞。”这个时候想的不是这样唱好不好听,这样跳好不好看,而是从中感受到愉悦的心情,谁也不会去关注唱得如何,跳得怎样,从各少数民族的集体舞看,或者从原始的音乐舞蹈看,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心情。更有人提出,音乐的起源是源自人性的恐怖,因害怕而唱而跳,相当于我们在黑暗的夜晚回家,用歌声壮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表明音乐首先是作为一种实用性的产物,可我们现在都把这最基本的作用给抛弃了,甚至连表演都成了个别优秀学员的专利,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我们祖宗创造音乐的初衷。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希望学生能够马上模仿着并参与表演的,但我们的教育内容绝大多数是高深的理论,亦或是复杂的音乐,无论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还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如此。学生要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要实实在在的可以马上用的,比如歌曲,特别是流行歌曲,他们马上就可以表演,马上就可以进行再创作,我们不能提供给他们表演展现的舞台,但我们连表演的机会也给剥夺了,有谁能在短时期内就演奏那些世界名曲?他们在那些高深的音乐理论面前能做什么?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乐曲在以后的音乐、艺术课程中还是重点欣赏学习曲目。不可否认,现行的音乐教材一改过去那种纯“革命歌曲”的编排,增加了一些学生喜爱的现代流行曲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所谓的流行歌曲又将不再流行。这就要求我们现行音乐教材的编排必须与时俱进,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现代中学生,把学生的需要和实用放在首位。
四、 音乐教材的编排缺乏时代感
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流行音乐。青年人对音乐的追求莫过于流行音乐。现代初中生也是如此,他们对音乐的偏好一般都表现为热衷流行音乐,他们热爱快节奏、重节奏、歌词通俗、模仿容易的流行音乐,这与他们的快速发育、渴望成长、情绪易波动、青春期躁动、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生理是分不开的,他们希望有新鲜的不断变化的音乐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注重音乐的娱乐性更超过音乐的审美性,正象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喜欢霹雳太空舞一样,现代的青年学生喜欢街舞,民族性很强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喜欢他们自己的舞曲和舞姿,在这些音乐中,他们会感觉到其乐无穷。这其中有大量的优秀的学生,他们喜欢用这些近乎疯狂的肢体语言和歌声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寻找快感,完全放松自己。新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这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普通公民教育,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使每个同学都能从中受益,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活动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只具有普通公民的音乐素质。而现行音乐教材没有能够充分考虑这一点,而是从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毕竟是合格的公民,而不是艺术家,我们只要求他们能唱歌、会跳舞就足够了,能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和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可以,至于希望学会音乐知识和乐器演奏技能,那应该是比较专业的艺术学校对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进行的培养,而不应当对所有的学生同等要求。
五、 音乐教材的编排与教学条件脱节
音乐是音响艺术,需要绝对好的音响效果,但现在的学校一般不可能配备非常完善的音响设施,而如果没有好的音响效果,让学生欣赏好音乐那只能是丑化音乐,倒不如不用,但是教材上如此众多的欣赏曲目,又怎能是一个普通的音
六、 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们现阶段的欣赏水平脱节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呢?学生能够看到的只有“超级女声”类的音乐娱乐节目,我们的家长如果不是为了有艺术特长加分、或为了考艺术学校而学习音乐的各项技能,有谁能真正喜欢音乐教育呢?毕竟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必须是有主课副课之分的。极小部分学生的学习又回到音乐的精英教育了。我们的教材能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呢?是否有力量跟媒体音乐做抗衡?如果我们的教材还是停留在古典音乐,经典音乐,学生是否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古人的音乐那都是在士大夫以上的阶层消遣和寻找知音用的,音乐真的是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的。所谓曲高和寡,我们的音乐教材内容已经到了阳春白雪,又岂是我们的学生这些下里巴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东北的“二人转”能够开展得如此如火如荼,是跟它的社会基础分不开,在广闻乐见的基础上,经过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喜爱程度大大提高;西欧各国观众喜欢贝多芬、莫扎特,跟他人民的素质修养文化水平及人民的社会基础也是大有关系的。我国的小城镇文化总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去观看各种方式的演出,特别是大剧院的高水平演出,一个是经济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却在于文化素质修养的低下。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很多都是超出了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要知道,只有去过演出现场的人才会真正喜欢到爱上到投入高雅音乐的。
总之,新课程的推行是确实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我们的音乐教材不能仅仅满足于精美的装帧和配有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而应该从教材内容上去进行挖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安排教学形式。让我们这些乡镇音
参考书籍:
一、新课程教材(小学、初中)
二、《音乐课程标准》
三、《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四、《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
五、《音乐心理学》
六、网上论文《奥尔夫教学法心得(一、二、三、四)》
七、网上论文《音乐起源于“恐怖” 》